浙江在线12月22日讯(浙江在线记者翁含露 通讯员于伟)11146个字,整整30页!这是陈丽娟奶奶花了9个月的时间,才完成的记录自己点滴就医体验的《病中纪实》。
12月19日一大早,陈奶奶从杭州转塘的老年公寓出发,先坐公交1400到九溪,随后转4路到达龙翔桥站,花了1个半小时来到浙江省中医院,把这份珍贵的“礼物”送给肝胆外科杜卫东主任医师。
这本别样的小册子还附有12张精心挑选的照片,主体文字部分从初诊、复诊、确诊、手术四个方面描写了她在杜医师处就诊的经历,陈奶奶将这些记忆命名为“相识、相近、相知、相亲”。
第一遍,用铅笔在草稿本上写,第二遍,用圆珠笔边抄边改,然后跑到打印店请人打成电子稿,再逐字校对……看着自己的“作品”,陈奶奶告诉浙江在线记者,“我文化水平不高,字也写得不好看,所以打印出来。”
陈奶奶虽然只有小学学历,但很喜欢看书,文笔相当不错
而《病中纪实》里的另一大主人公——从医24年的杜卫东医生,却怎么也没想到,自己一些无心的善举会让这位年过八旬的患癌老人逐一记下,用心表达。在他看来,陈奶奶的坚强、乐观、善良是大多人不具备的。
就像“前言”中描述的,“人生总是这样,坏一点、好一点、再坏一点、再好一点,好好坏坏之中,人变得坚韧起来……在众多好心人帮助中,对于人生的各种际遇都有了丰厚的体会。”
自身已煎熬度日,还有什么让她如此挂心?
时间追溯到2012年10月。那一年,陈奶奶因查出结肠癌到上海做手术。但术后不久,因伤口不小心感染,诱发了腹壁切口疝,不得不再次手术。挨了两刀后的陈奶奶没想到,因切口疝再次复发,非但比以往严重得多,还诱发了肠梗阻。
“要么大便解不出来,要么一堆大便落在裤子上。”不但如此,因体内从上到下充满了废气导致闭气、胃痛。为此,陈奶奶跑了多家医院,试过各种办法,甚至她愿意再做一次手术,但因年龄大、风险高,没有医生敢接。
2015年1月9日,陈奶奶到省中医院挂号看普外科门诊,那是她第一次见到杜卫东医生。根据陈奶奶的病情,杜医生提出了“住院治疗”的建议,但因患脑萎缩、失知失能的老伴需要照顾,陈奶奶没有立刻答应。
杜卫东先是一愣,随后善解人意地为她开了中医处方,但心中不由感慨,这是怎样一位老人家?自身已在病痛中煎熬度日,还有那么艰难的事让她如此挂心。
陈奶奶老家在余姚,退休前是银行职员,她有两个女儿,两个外孙。2009年小外孙毕业后,她就和老伴一块儿来到杭州,找了一家老人公寓享受悠闲的晚年生活。天不遂人愿,两人双双患病,为了尽可能不给忙碌的孩子们添麻烦,她基本什么事都靠自己。
此次延缓住院时间,就是想先将老伴安顿好。随后陈奶奶便四处奔走,经过多地考察、试住,终于找到了适合老伴的“半封闭、全护理养老院”。这样一来,让老伴在遗忘的世界中,不但能找到相似的伙伴过上宁静、安全的特殊生活,由女儿轮流看望,自己也省去了怕老伴失踪的担心。
“不管怎样,我有救了!”
2015年10月19日,是陈奶奶在省中医院住院11天复查完毕出院的日子。趁还没办好出院手续,她再次找到杜卫东。边检查、边分析后,杜医生告诉她“您可以动手术”。
“那成功率怎么样?”陈奶奶问。
“我们相关的专家一起会诊,考虑解决的办法,但是不能再拖啦,不然会更难手术的。这句话让陈奶奶豁然开朗——“不管怎样,我有救了!”这一次,陈奶奶觉得自己和杜医生的距离又拉进了。
不久,在杜卫东的帮助下获取第一、二次手术资料后,她终于住进了医院准备手术。考虑到陈奶奶是高龄癌症患者,且腹壁切口疝前一次手术后有破裂,杜卫东请来了疝气专家、胃肠外科专家共同为陈奶奶会诊治疗、把关。
幸运的是,手术很成功,疝气修补好了,肠道并发症也大大改善。现在的陈奶奶恢复不错,“胀鼓的肚子消失了,排便问题也得到了控制”。
2016年1月20日,陈奶奶顺利出院。当记者问起为什么做画册,她说,这个想法是手术后三个月后萌生的,觉得写表扬信、送锦旗不足以表达内心的感激,便希望用此独特的方式。
看着汇集成册的照片、文字,杜卫东这才想起一件件发生在自己和陈奶奶之间的暖心故事:术后陈奶奶觉得绷带不舒服,他便买来了产妇专用的束腰带给她用上,没想到,陈奶奶心里一直记着这个事,冬天寒冷,便送来方便书写病例的露指手套,夏天炎热,又送来文化汗衫,路过吴山广场还顺便买一些小点心送给曾经帮助过她的医生们。
“像母亲一样,很暖、很贴心。”杜卫东说。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