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原创新闻 > 全媒体播报 正文
学习有理︱马克思如何走进当代青年的心?
2017年02月25日 10:34:06 来源: 浙江在线 作者:

  马克思如何走进当代青年的心?课堂教学如何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这是所有高校工作者永远的课题。近期,浙江大学、浙江师范大学和浙江工商大学在这一课题上有了许多新的进展,并在2月21日的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进行了分享。让有理君带诸位去看一看吧。

  01

  浙江大学的调研宣讲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从经典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汲取理论滋养?怎样运用共享社会理论,更好地指导推进“三改一拆”工作?近年来浙江乃至全国一系列重大社会发展课题,几乎都有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专家参与提供学术支撑。那些看似抽象、高深的经典学术话语,已经与鲜活的时代脉动紧密结合起来。

  学科建设成果丰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创新学术话语体系,是做好高校思政工作的必然要求。浙大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刘同舫教授说,浙大马克思主义学院拥有我省唯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学科实力强、学术底蕴深厚,近年来始终在我省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学术话语体系创新工作中发挥引领作用。

  走基层,调研宣讲忙

  “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浙大马克思主义学院傅夏仙副教授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和浙江的现实发展相结合,带领团队深入浦江县调研,撰写的研究报告阐释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浙江的生动实践。“比如我们有教师的专业方向是生态哲学,就把自己所学和‘两山’重要思想紧密结合,到安吉、新昌等地实地调研,写出鲜活的学术文章。”刘同舫说。学院多位教师还参加省委宣传部“五个不”系列丛书的组织和撰写工作、主编《“普世价值”为什么不好》一书,丛书公开出版后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肯定。

  目前,浙大马克思主义学院共有7位教师受聘浙江省委讲师团、浙江大学理论宣讲团,他们深入学校、医院、企业、机关、乡镇,解读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和最新理论成果,分析社会热点难点问题,近年来共宣讲500余场次。学院副院长张彦教授说:“我们用‘接地气’的语言风格与传播方式用心宣讲,听众反响热烈,有效地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师生教学相长

  刘同舫说,创新学术话语体系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大繁荣的核心内容。通过创新学术话语体系,浙大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得到长足发展。学院现有马克思主义大讲堂、学术沙龙、读书会等多个服务学科建设的学术平台,营造了浓厚的学术氛围,帮助学院师生深入领会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魅力。近几年,浙大马克思主义学院培养了大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科研青年人才,他们正成长为我省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骨干。

  02

  浙江师范大学的教学革新

  大学思想政治课,直接影响学生的精神世界。在价值多元、新媒体崛起的当下,思政课怎么上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浙江师范大学的做法是:大班授课,小班讨论。老师带着话题、问题走进课堂,学生通过讨论、分析,在融会贯通中感悟做人、做事、做学问的道理。

  课堂互动好像追剧

  在上个学期浙师大一堂普普通通的思政课上,郑海祥以某汽车企业的一件烦心事拉开序幕:这家汽车企业因为产品线拉得过长而陷入困境。郑海祥援引实例,引导学生展开小组讨论,从实际案例和课堂互动中,更好地理解这节课的主题——“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的内涵和实质”。

  “课堂就像剧情紧凑的连续剧,一波三折,包袱不断。”一位学生在学校论坛发帖说,每次上郑老师的课,同学们都得全神贯注,保持大脑飞速运转,以免错过“剧情”。许多同学说,这一教学模式改变了他们对思政课照本宣科、满堂灌的旧有看法,实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

  话题形式多彩多姿

  同样的教室、同样的课程,但面对的是不同专业的学生。为了让学生更有共鸣,浙师大思政课的老师主动设置与学生专业相近的话题,在课堂上展开讨论。

  与音乐学院的学生谈“从选秀节目看卫视三足鼎立现象”,与经管学院的学生探讨“上海自贸区建立的意义”……通过思政课教学改革,老师抓住学生最感兴趣的话题,按“单”备“菜”,引发思考。同时,老师在课堂形式上下功夫,新闻播报、演讲、小品、辩论、模拟法庭等多管齐下,让学生充分参与。

  学生课外积极参与

  在浙师大,思政课的备课过程常常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形——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上更好地吸收知识,浙师大邀请学生代表一起参与思政课专题教学备课论证会,一起打磨精品。有时候学生还会毫不留情地提出意见:“平时喜欢听故事,贴近生活的案例会更吸引我们”“我们希望在课堂上被打动,而不是被说教”……

  如何才能让思政课增强亲和力?浙师大宣传部部长、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朱坚教授说:“一方面,我们以‘朋伴化’深化课堂教学,通过榜样激励成才,把教学活动从课中引向课后;另一方面,通过‘蹲点乡土、活化课堂’的全员实践工程,让基层一线的调研案例和素材走进课堂,把课程实践从校内推向校外。”

  03

  浙江工商大学的全民动员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像盐。但不能光吃盐,最好的方式是将盐溶解到各种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浙江工商大学正是通过全民性的师生动员、多样化的活动和平台,使得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理论和对形势政策的正确分析,传达给每一位师生,润物细无声。

  教师充分动员

  浙江工商大学明确要求所有教师都承担育人职责,各门课程都有育人功能,以“隐形嵌入”的方式将思想政治工作融入一般性的教学之中。例如,东语学院教师讲授中外文化交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管理学院教师将管理学理论与党史相结合,编写、讲授“红色教案”;人文学院教师指导学生精读哲学原著,加深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

  学生活动显神通

  此外,浙江工商大学还通过各式各样的课外活动,提高学生对思想理论和形势政策的认识。1996年起建立的“五当代”(当代政治、经济、科技、法律、文化)系列报告会,和2008年起开设的百家百科讲坛、五洲讲坛,每年都能吸引到近两万名学生前来聆听。“卡尔·马克思”杯思政理论知识竞赛、“知微见著”时政评论和微书评大赛,也在学生中间引起了很好的反响。

  “商大微理论”平台也是浙江工商大学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阵地。它包含“理论导读”等15个栏目,以及“时政”“清风”“微党课”等话题。值得一提的是,它是省内高校唯一运用微信网站同步开展师生思政教育引导的新媒体平台。

  社会实践结硕果

  实践出真知,在社会实践中认识和学习理论,才有可能完成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浙江工商大学每年组织社会实践团队200多支,参与学生超过1.2万人,有11篇社会实践报告被国家智库《改革内参》《经济要参》和浙江省《公共政策参考》采用,7篇获得省领导批示。

责任编辑: 杨静涛

标签: 马克思;青年;浙江工商大学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相关阅读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即时报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