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丝绸博物馆捐赠现场。 俞吉吉 摄
浙江在线2月28日讯 (浙江在线记者 俞吉吉 通讯员 楼航燕) 2月26日,对位于杭州玉皇山下的中国丝绸博物馆而言,是特殊的一天,因为当天是博物馆建馆25周年。从1992年2月26日建成开放,2004年1月1日起对公众免费开放,到2015年开启改扩建工程,再到2016年9月G20杭州峰会期间以全新面貌呈现,目前的中国丝绸博物馆已是国家一级博物馆,也是中国最大的纺织类专业博物馆。
25年里,中丝博如何在“丝绸”这一主题下一路走来?新的一年里,中丝博又将有哪些新气象?
2月26日,赵丰馆长发布了博物馆今年全年的展览和活动:“桂风壮韵——广西壮族织绣文化”“绽放——蕾丝的前世今生”“黄岩南宋赵伯澐墓出土文物保护成果展”……其中,由中丝博联合敦煌研究院、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等国内外相关机构共同举办的“古道新知——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与科技成果展”最吸引眼球,它聚焦丝绸之路和丝路文明,在文物中讲述丝路故事。
丝绸之路,是联通古今之路,也是连接中外之路,更是“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带一路”,中丝博不是第一次走,而是已经走过了好几个年头,馆长赵丰功不可没。
赵丰首次提出“丝路之绸”概念,即以丝绸之路的丝绸及纺织服饰文化遗产为核心,参与“一带一路”相关的文化建设。多年来,从遗产保护、大型展览和学术会议,到文化交流合作机制建设和文化产业建设,中丝博走出了一片广阔而光明的天地。
《敦煌丝绸艺术全集》出版和敦煌丝绸修复项目、马圈湾出土汉代丝绸研究、俄罗斯北高加索地区出土丝绸项目……中丝博参与了丝绸之路沿途的遗产保护项目和相关世界遗产的保护,还承担了赴俄、德、土等十多个国家的中国文化中心举办丝绸展览的工作。
近两年,随着新馆改扩建的完成,中丝博打造“互联网+丝绸文明(丝绸之路)”,参与“一带一路”文博产业繁荣计划。围绕“互联网+中华丝绸文明”,从教育和文创两方面开展中华丝绸文明价值挖掘及传播服务示范等工作。
中丝博还积极参与到文化交流合作机制建设中:发起并建立国际丝路之绸研究联盟,今年5月18日将参与发起成立丝绸之路国际博物馆联盟,这也是文化部“一带一路”行动计划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积极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二类中心“国际丝路之绸及跨文化对话研究中心”,以丝绸文化遗产为核心进行研究、传承、创新和推广,为国际同行特别是丝路沿途国家提供研究、共享、交流、合作的研究平台……
这是一次回顾,也是一次展望。2月26日下午,中国丝绸博物馆时装馆地下一楼的新猷资料馆内人头攒动,他们中有志愿者,有捐赠者,也有许多为丝博25年来作出积极贡献的人。中丝博丝路之友会成立、接受市民捐赠等活动,寄托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建馆以来,中丝博一直不断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为感谢多年来主动提供捐赠的市民,当天,中丝博邀请10位捐赠者参加馆庆活动。其中的黄政和方敏敏两位捐赠者,再次将自己的收藏捐赠中丝博。
黄政捐赠了4件衣物,其中包括一件真丝斗篷和一块苏格兰壁毯,还有2007年他和妻子去云南旅游时,在当地收集的少数民族帽子和头巾。
这也是黄政第四次向中国丝绸博物馆捐赠,用他的话说是把“压箱底的东西也拿出来了”。
1997年,黄政首次捐赠。30岁的他受母亲委托,捐赠了一批清末民初的丝绸织绣品,共39件。同年10月,黄政再次捐赠了刺绣铺垫等。2009年11月,黄政第三次捐赠了民国时期毛皮里旗袍、毛皮里袄等衣物。
他表示,将这些衣物捐给博物馆是它们最好的归宿,这些物品所承载的文化价值将为更多的人认识。
71岁的方敏敏是杭州老字号袁震和绸庄的第四代,他捐赠了一个镜框,里面是一张写有“袁震和绸庄”字样的绸庄老照片,还有一批民国时期丝绸行业老照片。这也是她向中国丝绸博物馆的第二次捐赠。
今年75岁的陈鹏将父亲留下的一册丝绸纹样设计稿捐赠给博物馆。他当天是专程来找赵丰馆长的,虽不在邀请之列,但这份意外的礼物,在赵丰看来却非常珍贵。
当天,中国丝绸博物馆丝路之友会成立,几位捐赠人也成为第一批会员。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