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原创新闻 > 全媒体播报 正文
他们把家传物品捐给中丝博 每件宝贝背后都有故事
2017年02月28日 09:29:51 来源: 浙江在线 作者: 浙江在线记者 俞吉吉 通讯员 楼航燕
【摘要】 2月26日 ,中国丝绸博物馆迎来建馆25周年。中丝博当天邀请10位捐赠者参加馆庆活动,其中,黄政和方敏敏两位捐赠者再次将自己的收藏捐赠给博物馆。

  浙江在线2月28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俞吉吉 通讯员 楼航燕)2月26日,中国丝绸博物馆迎来建馆25周年。自1992年建馆以来,中丝博一直受到社会各界支持。中丝博当天邀请10位捐赠者参加馆庆活动,其中,黄政和方敏敏两位捐赠者再次将自己的收藏捐赠给博物馆。

QQ截图20170228081244.jpg

  捐赠现场 浙江在线记者 俞吉吉 摄

  捐赠人黄政:把压箱底的东西也拿出来了

  此次黄政捐赠了4件衣物,其中包括一件带皮毛夹里的真丝斗篷和一块苏格兰壁毯,还有2007年他和妻子去云南旅游时,在当地收集的少数民族帽子和头巾。

QQ截图20170228081311.jpg

  苏格兰壁毯 浙江在线记者 俞吉吉摄

W020170228295089433495.jpg

  少数民族帽子和头巾 浙江在线记者 俞吉吉摄

W020170228295090186223.jpg

  真丝斗篷 浙江在线记者 俞吉吉摄

  事实上,这也是黄政第四次向中国丝绸博物馆捐赠自己的家传物品,用他的话说是把“压箱底的东西也拿出来了”。

  为什么一次次地捐赠祖辈传下来的东西,舍得吗?

  他表示,将这些衣物捐给博物馆是它们最好的归宿,一来,这些珍贵的老物件可以在博物馆里得到更好、更专业的保护;二来,这些物品所承载的文化价值也得到延续,并为更多的人知晓。旧衣物难保存,但这件衣服的质地仍非常好,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也感叹于其对衣物保存完好。他表示,这要归功于自己的外婆,“小时候,印象最深的就是,每年一到天气最热的时候,外婆就会把家里的这些衣物拿出来晒,平时都保存在大皮箱里。”老人家把这些祖传的衣物照顾得这么仔细,一代代传下来,黄政觉得这些衣服已经成为一种精神财富,捐给博物馆意义更大。

  1997年,黄政首次来丝博捐赠。他受母亲委托,捐赠一批近代丝绸织绣品,共39件。当年报纸有记载,在现场,他还掏出来给记者看了一眼。同年10月,黄政再次向丝博捐赠刺绣铺垫等。2009年11月,黄政第三次捐赠了民国时期毛皮里旗袍、毛皮里袄等衣物。

  丝绸博物馆找到这位捐赠者,还费了一番周折。在前后几次捐赠期间,黄政从叶家弄搬到翠苑五区,住址的变迁导致丝博一度与他失去联系。都市快报受丝博委托,2月17日发表报道《寻人!中国丝绸博物馆请你们参加25周年庆,捐赠过54件衣物、曾住在杭州叶家弄的黄政,你在哪里?》。黄政的一位前同事看到后,用手机拍下来,通过微信发给黄政。黄政随后联系上丝博工作人员。

  20年前首次捐赠时,黄政还没结婚。他今年刚好50岁,馆庆当天,他和妻子、岳父岳母一起来丝博参加活动。在馆长赵丰看来,这次捐赠的这批衣物挺独特,有一定的研究价值。这件民国时期的披风,像这样内衬和表面都是丝绸质地、品相好、款式独特的并不多见。而这块西式挂毯,具有欧式的苏格兰风,但是它是如何来到中国,又是怎么进入黄政的家族,这背后又有怎样的故事,值得探讨。

  捐赠者方敏敏:追忆杭州老字号袁震和绸庄

  方敏敏是杭州老字号袁震和绸庄的第四代,在现场捐赠了一个12寸的镜框,里面是一张写有“袁震和绸庄”字样的绸庄的老照片,还有一批民国时期的丝绸行业老照片。这是她第二次向中国丝绸博物馆捐赠。

W020170228295090850492.jpg

  袁震和绸庄镜框 浙江在线记者 俞吉吉摄

  为什么捐赠这批物品?现年71岁的她表示,因为1996年刊登在钱江晚报上的报道《我省发现三块“巴拿马博览会奖牌”后引出的话题——这批“老字号”能重放光彩吗?》,其中写到袁震和的绸曾在1915年获得“巴拿马博览会奖牌”。“原来我的太外公创办的绸庄曾在丝绸界这么辉煌啊。”方敏敏大吃一惊,1997年退休后,便开始搜集与太外公的绸庄相关的资料。

  这次捐赠的10张丝绸业老照片,是她在浙江图书馆古籍部查到的资料照片。12寸镜框里的老照片是家传的,另一个装有同样照片的10寸镜框,她也在之前捐赠给西湖博物馆,是目前少见的有“袁震和绸庄”字样的老照片。

  在此之前,她向丝绸博物馆捐赠一件太外公的马褂和一些袁震和绸庄的绸料,“花样和图案跟现在的都不一样。”她说。

  捐赠者陈鹏:父亲的作品放在这里最合适

  今年75岁的陈鹏,将他父亲留下的一册丝绸纹样设计稿捐赠给博物馆。他并不在原来的捐赠者之列,而这份意外的礼物,在赵丰馆长看来非常珍贵、别有价值,“成品的衣物外,作品设计的思路、过程也很重要,对上海、杭州民国刚开放时期的那批设计师群体也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QQ截图20170228081637.jpg

  陈鹏捐赠一册丝绸纹样设计稿 浙江在线记者 俞吉吉摄

  陈鹏告诉记者,他父亲陈景烈是一名丝绸设计师,也曾是中国第一部美术年鉴的编辑之一,可惜后代无人继承。2013年开始,他开始将父亲留下来的120幅丝绸设计图案编辑成册,共计5册。“父亲的作品放在哪里合适呢?”从去年8月开始,他就在思考了,得知丝绸博物馆25周年活动现场会有捐赠,他便拿着其中的一册图册过来碰碰运气,没想到赵丰馆长很感兴趣。他表示,未来会把剩下的4册图册捐赠给丝绸博物馆。

  在赵丰看来,社会捐赠对博物馆建设非常有意义。“除可以展览外,还能跟群众保持良好的关系,让更多的人支持博物馆建设。同时,捐赠善举可以鼓励更多人为社会作出贡献,也是为了明天而收藏今天。”他说。

  当天,中国丝绸博物馆“丝路之友会”成立,几位捐赠人成为第一批会员。

责任编辑: 周舸

标签: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相关阅读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即时报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