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3月11日讯(浙江在线评论员 刘雪松)中国打假,不能有法外之地。如果这个法本身就不够硬,那么,法内之地的假冒伪劣问题,就得通过重新审视法律设计来调整思维了。
从天下无假,到天下少假;从“怼”上马云的“你不是法外之地”,到这次两会公开赞成马云提的“像打击酒驾一样打击造假”,国家工商总局局长张茅似乎给人有一种向假冒伪劣“妥协”的感觉,所以昨天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新闻中心举行记者会后,网友反过来怼上了张茅。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很大的误会。
打击假冒伪劣,向来是两会永恒的热议话题。这几年一说打假,情绪对着网购平台。阿里巴巴和淘宝,显然成为众矢之的。这次两会,随着马可波罗磁砖董事长先开一枪,马云和他的阿里巴巴顿时处于两会舆论场关于打假话题的下风口。
昨天的记者会,张茅的态度代表监管最高层的意志,各方颇有期待。然而马云向“两会”代表委员关于“像打击酒驾一样打击造假行为”的公开建议,张茅显然是听进去了,给人感觉忽然之间“茅塞顿开”了,于是类似于“你不是法外之地”的狠话不仅没放出来,反而对马云的建议表示了“赞同”,而且将天下无假的高调,降到了“天下少假”的频率,很多网友表示不能接受。
其实这是一种务实的姿态。回望国家工商总局与阿里巴巴的“交锋”,这几年双方不分输赢,特别是2015年阿里跟工商总局网监司司长间的那场公开“争论”更引人瞩目。但众所周知的是,假货打不尽,春风吹又生,这个由来已久的乱象,跟国家工商总局与阿里巴巴之间怒怼的谁输谁赢,没有半毛钱关系。两者本是同一个诉求,本就不是矛盾的关系。而且事实证明,没有淘宝,没有阿里巴巴,假货依然是中国扫除不尽的劣根。这一点,去年被曝而轰动全国的天津造假调料事件,已经给出了残酷的事实呈现。
马云向两会代表委员提出的“像打击酒驾一样打击造假”,不仅用互联网打假平台区区不到1%的报案入刑比例,点到了现实打假工作的无奈,更是点到了中国现行法律设计在根治假冒伪劣问题上的软肋。马云曾经说过,打假是一场人类贪婪的战争。然而马云说这话时,很少有人听得进去,等到天津造假调查的毒瘤被揭出来之后,人们才体会到理想的丰满与现实的骨感之间最惨淡的社会现状,才隐隐约约感受到马云的这番话并非推卸平台责任的套话。
作为国家工商总局局长、打假工作的“总督官”,张茅应该也是同样能够感受和体会到的。打击假冒伪劣,不能没有道德约束,但在暴利面前的道德约束是最不靠谱的。假冒伪劣,得治,得靠法治。
今天也是同样,靠生产厂家、靠销售平台、靠职能监管,单靠哪一家都不行,三家合力了也不能根治。问题在哪?在于对制假售假打击的法律设计缺陷。2016年全年,阿里巴巴一共排查出将近4500个制售假线索,都是销售额远远大于起刑点5万元的报料,结果执法机关接收到其中的1184条,公安部门能够依据现行法规进行刑事打击的只有469例,到目前为止有刑事判决结果的仅仅33例,连总数1%的比例都不到。它表明绝大部分制假售假者,都在现在的这个法治漏斗里中脱身了。漏掉的成了多数,进去的微乎其微。
这显然也不是国家工商总局所愿意面对的现实。当今社会,一说打假,消费者的怨气要么发在阿里巴巴头上,要么发在监管部门身上。两个机构,两头都受气,然后相互指责,最后与事无补。而今大数据一摊开,大家都明白症结之所在了。所以张茅对于马云“像打击酒驾一样打击造假”表示认可,看上去有点像舆论压力之下接受现实的惺惺相惜,实际上是对制假售假打不光、扫不绝的根本原因,找到了共识。
面对人类人性贪婪的现实,面对现行法律设计的不给力,将天下无假的“豪迈”,调整到“天下少假”的务实;将监管与平台之间的怒怼,调整为“像打击酒驾一样打击造假”的法治期待。这是监管与平台、张茅与马云,真正希望假冒伪劣得到根治的部门与机构,坐在了同一张板凳上的。事实证明,全社会都应该一边同心协办遏制假货,一边都坐到倒逼法治进一步完善的同一张板凳上,让中国的法律设计,能够在打击假冒伪劣中,实现“像打击酒驾一样打击造假”的法治氛围,构成同等的法治力度。
中国打假,不能有法外之地。如果这个法本身就不够硬,那么,法内之地的假冒伪劣问题,就得通过重新审视法律设计来调整思维了。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