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4 5
1、1961年潘天寿给国画系花鸟班学生上课
2、1962年潘天寿(中)与浙江省美协同志探讨画艺
3、20世纪70年代陆抑非在家对花写生
4、1940年代陈之佛在重庆沙坪坝家中
5、1954年,诸乐三陪黄宾虹在飞来峰写生
浙江在线3月12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林梢青 通讯员 郑施诗)说到实验室,大部分人会自动联想到化学、医院的前缀,但在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有一个特别的“临摹实验室”。
从外表看,这就是两间不怎么大的教室,布置成小展厅的模样,但门口坐着保安,为什么要看着门?因为里面“价值连城”——收着八大山人、沈铨、吴茀之、潘天寿等大家的作品。
进门的墙上贴着字:非本系学生一律不得入内,未经本系许可,谢绝参观。
但看上去特别“森严”的地方,其实是美院学生学业开始之处——尤其是学花鸟画的。
1961年,潘天寿先生在“全国高等学校文科教材会议”中提出中国画教学改革的建议,此后,人物、山水、花鸟分科教学体系在全国推广。
潘先生在教学中就特别强调古画临摹和写生。1985年的美院花鸟专业教学大纲里,临摹是排第一项的。这个大纲,沿用至今,有更改有丰富,其核心却被一脉相承。
昨天,这个临摹实验室打破了常规,很热闹——全国15所艺术院校的花鸟画在职教师来参观了。
这是由中国美院主办,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和中国美院美术馆承办的“全国高等艺术院校花鸟画教学与研创学术论坛”活动之一。昨天,论坛正式开幕。
这届论坛,由“三展一会”组成,包括全国高等艺术院校花鸟画在职教师作品交流展和论坛、中国画系系藏花鸟画教学范本展和中国画系经典教材——卢坤峰《墨兰说》展。
在中国美院美术馆开幕的展览部分,说是当下最大规模的中国花鸟画力量聚集也不为过。全国高等艺术院校花鸟画在职教师作品交流展,展出了15所艺术高校80余位老师的作品,将近200件。
最难得的,是老中青三代教师齐聚。中央美术学院陈平教授的《梦剪清绡一半来》前围了很多人,点评这幅墨梅图的,是央美人文学院的教授薛永年。
这样的场景,让人想起花鸟画专业分科之初。新中国成立后,传统文人画思想曾一度受到批判。不仅国画组、西画组并为绘画系,花鸟、山水专业也被取消,其后,“中国画”又被“彩墨画”取代。
潘天寿、吴茀之、诸乐三等老一辈在巨大阻力下,展开内省与创新,建构起传统绘画发展的新局面。1961年,潘天寿先生提出中国画教学改革建议,那年9月,第一批花鸟专业本科生正式入学。
著名花鸟画家姜宝林先生回忆起上世纪60年代在浙江美术学院念书的事情。当时,他主攻山水,师从顾坤伯、陆俨少和陆维钊。他谦虚地说自己是花鸟画的“票友”,有情绪了非要画几笔花鸟才能抒发。这一次,他带来了一幅《瓜棚》。
展览首次展出了卢坤峰散失多年的《墨兰说》步骤图原稿。《墨兰说》于1991年由安徽美术出版社出版,是首部被中国美院国画系定为中国画经典教材的著作,一直被视为是最好的画兰启蒙教本。
展览里还有更多老先生的教学心血。你能看到潘天寿教授带着学生在西湖边写生的老照片、《听天阁画谈随笔》的手稿图片;吴弗之先生的花鸟图;以及朱颖人先生教授禽鸟结构的示意图。
当下的教学力量,则包括中国美院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副院长韩璐的《上善若水》、中国画系副主任刘海勇的《秋雨亦如酥》、花鸟专业教授卢勇、彭小冲等人的作品。
3天后,恰逢潘天寿先生诞辰120周年,这一届的论坛,也是对前辈的追思。一系列与潘天寿先生相关的高规格展览活动将持续展开。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