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制定者要做的,就是让这些千姿百态的需求都公平地得到倾听与回应,妥帖安放好人们五颜六色的雄心和梦想。
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北京广州等城市先后加码楼市调控,在网上又掀起一波关于住房问题的大讨论。这其中,还夹杂着两个有趣的小故事。
说有趣也许是轻率了,毕竟在房价与去留这两个宏大的问题面前,这两个故事更多的是引人深思。
一篇清华毕业生买不起学区房退回二线城市的文章近日刷屏,有网友在知乎上发帖:学历不值钱学区却值钱,既然清华毕业生也买不起房,为什么还要倾家荡产买学区房?
另一篇《房子不是最重要的,爱才是!》,正是有感于清华毕业生买不起学区房的热文,亲身讲述同是清华毕业的自己与北大毕业的老公,为何在北京有房有事业,却依然选择回二线城市发展。
有人买房是“刚需”,也有人买房是为了投资。尽管后者被冠以“炒房”之名,但与动辄买十几套的炒房豪客还是有区别的,他们手头小有余钱但担心“钱越来越不值钱”。朋友圈里有个姑娘在澳洲做房产经纪,刚好发了这样一篇文章:“房子有无,让同校毕业的大学生在10年后判若霄壤,成了两个社会阶层。”简直攻心啊!而这种焦虑之下的投资需求,与住房刚需一样不应被忽视。
经济学家李稻葵认为,这轮限购潮,好比发烧前吃一颗“阿司匹林”。确实如此,但预防措施不等于治本之道。抑制房价非理性上涨,除了限购,还是要满足不同层面的社会需求。而需求本身是没有高下对错的,这些需求背后指向的问题——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投资渠道过窄、保障性住房供给不足,才是我们应着力解决的症结。
具体到城市而言,不同城市的土地供给政策、人口政策,乃至城市自身发展格局,也都共同塑造着今天的楼市景观。城市的温度,在于可以目送有人离开,也拥抱有人到来。如同潮汐般的韵律,正是社会活力生生不息的原声。政策制定应体察差异,对各类人才更友好,对梦想甚至野心更友好,让居者安心有其屋,也为买不起房的“夹心层”提供托底保障,在去库存、稳房价的大前提下,更人性化地将去库存任务与保障性住房供给结合起来,更好地包容和托举不同人群的奋斗。这样的城市,远比依附在土地上的城市更有未来。
至于在高房价面前取向各异的每一个人,在这舆情的纷纷扰扰中,最重要的是遵从自己的内心。如果认同人生价值在高处,就不必逼自己非要去追逐有房有车的“人生标配”;如果就是要依世俗标准力争上游,那就站稳脚下这一角土地,坚守到底,奋斗到底。毕竟这一生不长,没有所谓对的路、错的路,只有你自己的路。而政策制定者要做的,就是让这些千姿百态的需求都公平地得到倾听与回应,妥帖安放好人们五颜六色的雄心和梦想。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