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3月20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金春华 通讯员 吴立库 施彦) 距离正式开会还有半个多小时,人却到得差不多了。
乡里15人、村里18人。丽水市莲都区黄村乡人大副主席刘丽娥稍稍留意了下,发现大家是用好几种方式赶来的:乡干部多半开私车或拼车,村里人有的搭乡里的车,有的坐公交车,有的骑电动车,还有人是走路来的。
这是一个特别的会。黄村乡的干部们打算晚上深入走访辖区各村,面对面为村民解决难题,探讨未来发展的路子。3月16日他们走访的和垟村,全村660多人中,95%外出务工,大部分人不住在村里。
刘丽娥是和垟村的驻村干部,她及时向乡里反映了这个情况。乡里决定在外出村民比较集中的地方开会。于是,刘丽娥等人找莲都区紫金街道芦埠村借了会议室。芦埠村位于莲都城区东南郊,紧靠丽水高铁站。对外出打工的和垟人来说,这里交通便利,租房便宜,找工作相对方便,离和垟也只有约20公里路。
“谢谢大家赶来。今天有些冷,但还好没下雨。我们早点开始吧。大家先谈问题。有什么要乡里解决的,请大家直说。我们能解决的现场解决,现场解决不了的,乡里分管领导一个个认领回去想办法解决。”会议由刘丽娥主持,开场话很直白。
“我们村公路通了这么多年了,但除了村头和村尾,村里面还是烂泥路,政府什么时候帮我们解决?”
“是啊,路灯也要装,晚上黑灯瞎火,路又不好走。”
“听说我们和垟村到陈坑村的路要修了,我们比较关注政策处理问题。”……
群众提问直接甚至有些尖锐,刘丽娥事先已到村里把可能遇到的问题摸过一遍,但现场还是让她和其他乡干部有些吃惊。
会议桌两边,一边是拿着笔记本、面前放着材料,边听边记的乡干部,一边是拿着茶杯边喝水边侃侃而谈的村民。村民里面有村干部、党员、村民代表。56岁的村民刘元龙会后说,大家心里都有一本“账”,村里要做哪些事记得清清楚楚。
刘元龙首先提起了修路的事。记者观察到,说话时,他把双手放到桌面上,十指交叉。坐在桌子前的几位村民不约而同摆着这个姿势:大家都觉得会很严肃、很正式,也有些紧张。就如村党支部书记陈如平说的,他当村支书20多年了,第一次看到有这么多乡镇干部在大晚上约好了来村里听大家谈问题。
这种心情,乡干部更强烈。黄村乡党委书记魏俊在开会前就跟记者说,去年9月黄村乡完成党政班子人员调整,13名乡班子成员中,有10名是从其他地方调过来的。要快速转变角色,又要急着妥善解决群众的难题,抓好当地的发展,大家其实“也很焦虑”。
“我最初想通过组团夜访来尽快熟悉村情民情。5个月下来,夜访得到大家的认可,也就变成了向群众问计问政问需、掌握第一手资料最好的途径。我们原则上每周四晚上走访一个村,行政村走完后再走自然村。”魏俊说,自己原在区机关工作,夜访让自己对乡村有了更接地气的认知。第一次夜访,会开了不到30分钟,其后两个多小时,各班子成员分头到村民家中走访。
19时,19时30分,20时……会议室外汽车喇叭声渐渐稀少,高铁鸣笛越来越“响”。乡组织委员徐科提醒说,大家可以提提村庄发展的想法。
“我们村里有300亩土地,荒在那里蛮可惜的。希望乡里能够帮助利用好,让我们这些上了年纪的人可以在村里做点事,赚点钱。”村监会主任孙春友把想了很久的问题提了出来。
和垟是个典型的浙南山村:村子分散在不同的山头,平均海拔在550米以上,交通不便;村里现在除了一幢水泥房,其他都是黄泥房。但和垟又有特殊的“优势”:在“九山半水半分田”的黄村乡,村里有一片两三百亩的山垄地,自然条件相对较好。
刚来黄村乡工作不久,魏俊和乡班子成员就商议黄村全乡发展要先让处于地理上的前、中、后3个村“先开花”,而寄托着“中部崛起”希望的和垟村可从发展高山蔬菜和民宿两个点发力。“但这要村民的支持,让和垟重新焕发活力。”魏俊在会后说,很高兴看到村民们认可这一思路。
“老孙的提法好。我们也一直在帮村里找合作商。年初找了一家,因交通问题没谈成。这次我们把完善交通一事放在一起考虑。”分管农业的副乡长杨裕斐当场把孙春友的问题“揽”了过去。
杨裕斐主动“揽了活”,陈如平也不客气。这位老村支书也想着帮村里致富,承包了20多亩地种高山茭白,但发展比较慢,现在全村只种了50多亩。“我们缺技术,希望乡里帮忙对接下区里、市里农技部门。到种植基地的路也不好,也希望能帮忙修一下。”陈如平说,搞种植见效要快,这样对村民才有吸引力。
从历史问题的调解,到现实困难的化解,再到未来发展的想法,村民的问题一个个被乡干部领走。
散会时,已近21时30分。寒冷的夜色中,有湿润的泥土味道。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