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原创新闻 > 全媒体播报 正文
一场火点燃杭州人集体回忆 奎元馆还在长江照相馆里相片也无恙
2017年03月23日 06:16:31 来源: 浙江在线 作者: 浙江在线记者 蓝震 陈雷 金丹丹 肖菁 通讯员 徐蕾
【摘要】 奎元馆的虾爆鳝、长江照相馆的全家福、新华书店的三毛文集、吴山夜市的价廉物“炫”……前天晚上一场大火点燃了杭州人的集体回忆。还好,奎元馆在照常营业,长江照相馆的照片安然无恙。

  浙江在线3月23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蓝震) 昨天晚上9点40分左右,杭州解放路160号二楼(解放路与中山路交叉口沿街出租商铺)发生火灾。经消防全力抢救,到10点30分左右,火情得到控制。

  经了解,起火建筑为二层砖木结构,局部三层,一层为沿街店铺,二层为琴行,三层为红波无线电厂仓库,第二第三层均过火,主要燃烧物质为琴、柜台、乐器包装物等,实际过火面积约150平方米。现场没有人员伤亡,具体财物损失及起火原因正在进一步调查。

  相关新闻:杭州解放路昨晚突发大火19辆车赶赴现场 还好没人受伤

  乐通琴行整个二楼被烧穿

  老板娘忙着清理尚未受损的乐器

  昨天的杭州,春寒料峭。上午10点,冷风冷雨,事发现场附近依然聚集着不少围观的市民,有些是闻讯专门赶来了解情况的。

  受到火灾影响的长江照相馆、茂林土特产店、克莉丝汀蛋糕店、乐通琴行、巨星家电、吴飞电子、摄影协会等7家商铺和单位门前都已经拉起了警戒线。

  乐通琴行受损最严重,整个二楼被烧穿。人群中,琴行的老板娘朱女士一脸倦意,看似一夜未眠,正和家人交代着什么。

  火灾发生时,朱女士已经回家休息了,朋友打电话过来,她才知道这边起火了。灭火时,琴行里放着的很多乐器被水淹了,至于损失还不清楚,“能抢一点算一点,先把没有泡水的理出来……”她一边说,一边把理出来的十来把二胡搬到车上,“有的一把要十几万呢,湿了就麻烦了。”

  乐通琴行的前身是江南琴行,在那一带小有名气,去年才把店转让给了朱女士经营,主要做乐器专卖和培训。

  “二楼烧穿的房间,平时周末就是用来做乐器培训的,靠北侧的房间用来陈列乐器,乐器一泡水就完蛋,这一把火损失惨重……”老板娘的亲戚说,“不幸中的万幸,人没事。”

  长江照相馆关着门

  有顾客来问:之前拍的照片还在吗

  大家牵挂的还有杭州长江照相馆,好多老杭州人的周岁照、全家福都是在这里拍的。

  在这次火灾中,照相馆一楼幸免于难,二楼的损失情况尚不清楚。不过,透过二楼的玻璃门,记者看到地面上还留着水渍。

  在记者采访时,一位操着杭州话的大伯挤了过来,他是看了新闻赶过来的,拉着门口工作人员就问:“哎呀,这里怎么起火了,我前两天拍的照片还有吗?”

  工作人员安慰大伯,“放心,照片都在的。”但他仍放心不下,说通了安保,推门进去想再问问。

  奎元馆照常营业

  有铁粉特意赶来吃碗面

  中午时分,附近奎元馆的客人渐渐多了起来。很幸运,奎元馆在这次火灾中未受波及。

  一位姓钱的工作人员说,昨天中午的客人比平时要多,有很多是看了报道特意赶过来看看的。特别是有好几个上了年纪的老人,是奎元馆的铁粉,专程赶过来吃碗面,嘴里连连说,这下就放心了。“也有人打电话来问,听说我们正常营业都很高兴。”他说。

  受灾居民已安置到旅馆

  湖滨街道将进行消防整治

  火灾发生后,湖滨街道连夜召开会议。昨天在现场,记者也遇到了湖滨街道的工作人员王潞。他说,火灾发生后,街道第一时间对周边群众进行了安抚,把受灾的6户11位居民就近安置到旅馆,同时继续做好群众工作。同时,对受影响的7家店铺,待火灾定性后也会协调好商家赔偿。

  “我们还组织人员做好现场防护及卫生清理工作,通宵值班,防止次生灾害。接下来,街道还要加快消防大整治。加快老旧房电线穿管,强力推进沿街商家装置消防报警器和中山中路、光复路智能消防建设以及多合一的整治。”

  这场大火,把杭州人的“那时候”点燃了

叫人没想到的是,前天晚上杭州解放路的这场火灾,想到却燃起了众多杭州人的集体记忆。

巷口有曾经的中国人民银行杭州分行、杭州商业局、杭州市电信局办公楼,在上世纪90年代,这里还出现过供销大厦,也就是如今的新开元酒店;服装大厦……杭州人习惯称呼的“官巷口天桥”其实叫“西湖味精天桥”,是当年杭州西湖味精厂花了15万元“巨资”冠名的。

这一带,先后出现过奎元馆、景阳观、邵芝岩笔庄、宁波汤团店、摩登洗染店等老字号,也有“杭州”名号打头的杭州食品公司、杭州新华书店、杭州红波无线电厂门市部……,还有立足杭州、放眼全国的“香港服装店”、“长江照相馆”、“新中国剧院”……

一位老杭州在他的博客上这样写道:“曾经有一度时光,每周总是和家人去奎元馆回味老底子的味道,回忆中那段时光是如此的悠闲,吃一碗香喷喷的鳝爆面,然后晃晃悠悠走上天桥,口留余香,抚摸着饱饱的肚皮,心满意足地往西湖方向眺望……”


奎元馆里吃碗面

美好回忆满血复活

老杭州人陈女士还记得,家里给太婆做寿必到奎元馆,而且是要去二楼的雅厅。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奎元馆的一楼右手边是“一元厅”,左手边叫“三元厅“。大夏天里,来“一元厅”吃碗麻酱拌面,算是爸爸妈妈带她去享受“小确幸”了。

而“三元厅”的各种虾爆鳝面、虾猪肝面、虾片儿川面……都是她童年中最主要的美食记忆。但是,要点上一碗,身为工薪阶层的父母,是需要一点勇气的。

至于楼上的雅座,那是要有钱有闲的人才能去的,点个“过桥”,来一瓶小酒,甚至是几个热炒,可以看着闹市灯火,有滋有味地坐上个把小时。

当陈女士这一代人上了大学、参加工作,那是1995年以后了。奎元馆经过重新装修,二楼的做寿专用大厅从一个变成了好多个包厢,价格也不再让她感觉到比“一元厅”、“三元厅”贵上许多的惊叹。

388元的超级大碗面“金玉满堂”是每次家宴必点的,因为来这里不是外公外婆做寿,便是父母、公婆、阿姨舅舅的生日。虽然社会上的餐馆争奇斗艳,大家总是依照惯例在过生日这天要去奎元馆吃个面,重温多年来的涓滴回忆。

她会想起父亲说的,四岁的她第一次挪着蹒跚的年糕脚拜见太婆,平时住在疗养院的太婆穿着绸衫,慈眉善目,从口袋里摸出一卷霉千张一样的两元人民币,抽出一张给她当见面礼,但是父母坚辞不受。

这一切,倘使不是留下了照片,她是不能够记得的,但是奎元馆记得。

长江照相馆里咔嚓咔嚓

定格多少幸福瞬间

“来,看这里,头抬起来一点,转过来一点,下巴收进去一点,好,不要动——”

“啪”一声,闪光灯一闪。

拍证件照、全家福、结婚照就不用说了,要说杭州城里的长江照相馆,名头最响的,乃是孩子的百日照。

丁女士自己出生在青年路里弄里的老别墅,每一个家庭成员的相册,都是从孩子降生百日开始。然后照片上的孩子逐渐会坐、会站、会走会跑,上学了,扎小辫了,脸上有了学生气,逐渐会有一种如梦初醒的青春之美,直到结婚育子,露出最甜美的笑容。

“我外公外婆的结婚照就是在长江照相馆拍的。外婆穿旗袍端坐,外公穿着中山装站在她身后,手轻轻搭在外婆肩头。”潘女士说起长江照相馆也是一肚子的话。

老底子外公外婆家住在河坊街,周末一家人顺着中山中路走到官巷口一路逛。“我爸妈的结婚照也是那里拍的,但已经变成两个人并排坐,手放在膝盖上,脑袋稍微靠靠拢。后来就有了我。我的百日照,照相馆的叔叔给我戴了一顶小花布帽,侧脸笑颜,后来我发现我表妹在长江照相馆拍的照片戴的也是同一顶帽子。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流行‘朦胧照’,就是现在的艺术照。我有一张朦胧照还被照相馆摆到了橱窗里,那段时间我经常邀请同学去新华书店,然后‘顺便’和他们走过长江照相馆……”

去新华书店买三毛全集

打下文学底子

解放路新华书店的前身是创立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的中华书局,1954年,正式更名为解放路新华书店,是杭州最老的新华书店。

这家杭城书店的“老大哥”伴随了几代人成长,对杭州人来说,它是生活中特别美好的存在。“一排排的柜台,柜台后面是书架,一本本书封面朝外搁在书架上。看中哪本让营业员帮你拿,基本上看个目录,翻到封底瞄一眼价格,营业员就问了,‘要不要’”。

在当年,它是杭城最潮的书店,创造了许多个第一。

在高考恢复的第一年,为了《数理化丛书》,很多杭州人第一次通宵排队买书;1987年,这里首创开架销售图书;这里还举办了杭州有史以来第一场签名售书活动:1990年,数千杭州读者争睹围棋国手马晓春,一天签售1000多册。

很多读者还记得,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读书热潮中,他们曾在这里排队几个小时,为买一本心仪已久的文学名著或者哲学论著。

80后陈女士说,她小时候住在解放路建国路口,解放路新华书店是离家最近的书店了,放学路上、周末出去玩,这个书店是必经的,进书店逛会,翻翻书,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周五下午放学早,就和同学一起去书店。我的《十万个为什么》就是在那里买的。我记得是黑色封面,硬皮的,很多本。”后来,文曲星等当年的时髦玩意也都是在这家书店的柜台买的。“初中的时候去得更勤了。”《乱世佳人》、《蝴蝶夫人》等等,她几乎都是在书店里看完的,周末,经常进去待上个半天。高中时,她迷上了中国文学,林语堂、曹禺的作品读了很多。可以说,陈女士的语文底子就是那时候在解放路新华书店打下的。

“53粉”眼里的吴山夜市

价廉物“炫”

解放路官巷口这一带,不得不提的还有吴山夜市。

从1984年开铺,就被认为是杭城的潮品集聚地,草根的购物天堂,粉丝们还给自称“53粉”(谐音“吴山”)。

70后的李女士见证了吴山夜市的变迁。最早的时候,吴山夜市是在吴山路,傍晚时分,古董、字画、丝绸、杭州特产等就在街两侧摆开了。“经常可以淘到一些好的扇子、竹篮。古董也很多,但是鱼龙混杂。”

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夜市里多了一些卖包和手表的摊位,外国游客和时髦女生们特别爱逛。

2000年以后,吴山夜市搬到了惠兴路上,潮品成为了夜市的主流,这里也是潮人聚集地。“我买过手工制品,还有外国进口的小手链、胸针,顶时髦的手机壳。”李女士回忆说,这些东西都是价廉物“炫”,吸引了不少文艺青年。“再后来,夜市也有卖吃的小摊了。”烤串、寿司、小甜品,在吴山夜市吃吃喝喝轧马路,成了潮人们最爱的约会方式之一。

责任编辑: 沈正玺

标签: 火灾;奎元馆;照相馆;琴行;受灾居民;安置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即时报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