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17年,是省委作出建设平安浙江重大决策部署13周年,是省委、省政府组织开展平安市、县(市、区)考核命名12周年。13年来,全省上下一以贯之、一贯到底,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平安建设硕果累累,走出了一条以平安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成功之路,打响了平安建设的浙江品牌。本报今起推出一组报道,聚焦平安浙江建设中的基层典型,反映平安建设在基层产生的巨大变化。
浙江在线3月27日讯 (浙江在线记者 李攀 通讯员 王雅) 数据驱动、资源共享、科学预警……互联网技术赋予了城市智慧的大脑,也铸造了守护城市平安的坚盾。2015年,浙江提出智慧城市标准化建设5年行动计划。同年,杭州市江干区开始探索运用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搭建智慧治理信息平台,让社会治理在前端发力,提早化解矛盾冲突。两年来,互联网技术更新迭代,平安大网越织越密,“双网融合”效应下,群众的安全感不断提升。
走进江干区智慧治理中心,这里就像现代化的110指挥中心,21块液晶屏上实时滚动着各类民生信息:采荷街道发现煤气管道附近有充电线、庆春路新塘路口有窨井盖破损、太平门直街有车辆违停……
海量信息从何而来?江干区委政法委相关负责人为我们揭开了数据背后的“黑科技”。智慧治理中心平台汇聚了3790余个视频监控。此外,在江干区划分的540个网格内,还有1700多名网格员作为移动“探头”,侦测着“鹰眼”看不到的视觉死角。
这些采集到的实时动态信息,与平台整合的民政、公安、市场监管、消防等部门的信息,共同合成民生大数据,最终呈现在三维化的地理信息系统上。该系统由江干区智慧治理中心和杭州市测绘与地理信息局合作开发,激活了城市治理者敏锐的触觉“神经元”,为平安建立了第一道防线。
“五福社区发现数十个废弃油桶、氟利昂桶和煤气桶,存在安全隐患,请及时处置”。这是今年1月,一名网格员在街面巡查中上报的一条民生信息。智慧治理中心工作人员打开电子地图和社区附近监控探头,很快定位到隐患点,迅速通知社区警务室和所在街道的综管中心进行处理。在问题流转单上,记者看到从发现隐患、流转交办到完成处置,全程不到半小时。
事实上,除了区一级的智慧治理中心,江干区还在8个街道和杭州东站枢纽管委会全面建立可视化指挥平台,打造覆盖全区的综合指挥体系,通过两级平台和流转处置系统,街道与各部门连通,实现了所有事件的联动处置。
前不久,四季青街道和谐嘉园的住户有点闹心,小区居民楼里陆续开出了5家无资质的幼托机构,这个问题该向谁反映?“既然是教学机构,应该找教育部门”“没有营业执照,还是找市场监管部门吧”……社区干部也犯了难。
不过,这件事在上报到街道后很快有了回应,根据联动处置机制要求,公安、市场监管、消防、教育和街道等部门联合执法,居民的烦心事得到圆满解决。
如果说高度整合的信息系统能让社会治理的神经更敏锐,那么联动处置的创新机制则让指挥治理的大脑运行更顺畅。四季青街道办事处副主任阮明忠说,街道过去由于缺乏相应的执法权,时常面临“看得见的管不着,管得着的看不见”的窘境,有了联动机制后,“小矛盾不出社区,大问题不出街道”。
据统计,通过智慧平台的大数据、统筹性流转平台,以及完善的应急联动机制的支撑,江干辖区治安水平得到显著提升。2016年,江干区警情报警量比上年下降7.15%,其中入室盗窃、盗窃电动车、扒窃案件分别比上年下降52.78%、53.11%、49.25%;今年截至目前,辖区侵财案件的发案率已同比下降67.6%。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