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湖州4月1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仲瑶卿)阳春四月,岸柳青青,草长莺飞。德清东部千年古镇碧波环绕,莫干山上茂林翠竹,下渚湖旁鹭序鸳行,对河口水库水清岸绿。山水相融间,勾勒出的是一幅“水清、岸绿、景美、人和”的锦绣画卷。
西北湾港
日前,我省公布了2016年度浙江省“五水共治”工作优秀市和优秀县(市、区)名单,德清再次夺得全省治水最高奖“大禹鼎”,这已是该县第三次获此殊荣。记者从德清县环保局获悉,截至目前,该县16个地表水常规监测断面水质达到功能区要求比例为100%,已全面消灭了Ⅴ类和劣Ⅴ类水质断面。
成绩的背后,是德清人对“水清岸绿”的不懈追求,是科技治水平台的有力支撑,是铁腕执法的保驾护航,是全民参与的持续推进。
全民护水 共享“治水”红利
走进下渚湖街道,记者在现场看到,清澈的河水穿村而过,河道两侧植被葳蕤繁茂,岸边玉兰、桃花竞相开放。“这条河道名叫禺溪,全长7公里,是全村人的母亲河,在去年被评为五星级河道。”下渚湖街道“五水共治”专管员张奕彬向记者介绍道。
上杨村禺溪
更值得一提的是,无论是河道的水质清澈见底,还是岸边的河埠头整洁有序,都是全村500余户村民共同努力、维护的成果。“禺溪沿岸共有32个巾帼河埠头,全村的家庭主妇将轮流成为河埠头的岗长,除了负责拾起河道、两岸的垃圾外,还需宣传治水、护水小知识,真的可以称之为是实实在在的全民参与。”张奕彬表示。
无独有偶,钟管镇蠡山村,座引于绿水青山间。村内的刘家桥港碧水潺潺,两岸植被繁茂、桃花含苞待放,河面上的古桥与岸边的凉亭交相辉映,尽显江南水乡风貌,并于2016年入选为浙江省河道生态建设最佳示范工程。
得益于治水之后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范蠡西施的传奇故事,一个总投资5.8亿元的“水样年华”古婚俗文化园项目落户于此,将于2018年建成启用。随着“五水共治”、“三改一拆”、“美丽乡村”等工作的推进,蠡山村也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目前正准备创建AAA景区,并通过该项目带动周边村庄发展。
蠡山村刘家桥港
与之齐头并进的,还有位于下渚湖旁的“防风湿地小镇”,整个小镇以湿地景区为依托、以防风文化为特色,目前该镇的外墙立面改造、老街路面翻修、防风广场改造等工程已基本完工。整个小镇古色古香,在保留了防风祠、防风庙会、老粮仓等一些历史记忆的同时,还引入了书吧、咖啡吧、茶吧等现代时尚元素。
据统计,2016年全县共引进重大项目58个,重大项目百亿工程完成投资125.33亿元。与此同时,全县乡村旅游接待游客380.6万人次,营业收入11.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0.3%和23.5%。德清县在通过治水,盘活环境“美丽基因”的同时,让“绿色发展”成为了后续发展的有力支撑,由此为百姓带来更多致富增收的渠道。
铁腕执法 护航碧水清波
三家村港位于德清县洛舍镇,全长3.1公里,已于2016年成功创建为县级生态示范河道。
一条沿河修建的栈道蜿蜒向前,一侧是清澈宽阔的河道,时而泛起层层涟漪;一侧是错落有致、白墙灰瓦式的民宅,时而有水墨画作为点缀;岸边的花坛是用废旧的渔船改造而成,墙上挂有废弃的船桨和橹板。置身于此,仿佛回到了画卷中的江南古镇。
洛舍镇三家村港
“以前河道沿岸工业企业林立,涉及木业、玻璃等行业。同时,还存在一定的农业生活污水污染等问题,导致河道水体受到污染。”洛舍镇治水办工作人员丁洁向记者介绍道。
在整治过程中,沿岸企业不断转型升级,企业污水实现自行收集并运送至污水处理厂,沿线村落实行截污纳管,以确保污水处理100%全覆盖。由此,三家村港水质得以不断提升,今年还将继续投资150万用于河道水生植物种植。
在水环境综合治理过程中,离不开工业产业布局的优化和淘汰落后产能的淘汰。记者从德清县环保局获悉,2016年以来,全县共淘汰、提升低小散企业361,完成44家金属表面处理(非电镀)企业年度整治任务,清洁生产水平显著提升;并关闭对河口水库饮用水水源二级保护区内2家竹笋加工企业。
无独有偶,雷甸镇杨墩村南横塘港,曾被列入为德清县53条“清三河”整治名单中,造成其河道污染的主要原因便是周边的生猪养殖场。如今河道沿线,水清岸绿、碧波荡漾。南横塘港从“黑臭河”到“五星级”河道的华丽蜕变便是德清县纵深推进农业转型升级的一个缩影。
自“五水共治”开展以来,该县以生猪、温室龟鳖为重点深化养殖污染防治,共退养生猪养殖场372家,生猪存栏量从已下降至4.5万头,并建立了养殖场线上智能化监控网络;共拆除温室龟鳖养殖户772家,实现温室龟鳖养殖“清零”;整治规模水禽场219家,其中关闭拆除55家,建成标准化水禽养殖场3家。
“接下来,将加快完成金属表面处理(非电镀)行业整治提升及后期扫尾工作,深化完善集中式污水处理厂自动监控系统,并启动农副食品加工和砂洗行业整治提升,从源头杜绝污染,打赢劣V类水剿灭战。”德清县环保局污控科工作人员表示。
科学治水升级建立“水陆空”治管护体系
在河道水质持续向好,全民治水参与度逐渐提高的同时,依靠科技的力量解决治水工作中的短板问题在德清已经蔚然成风。
该县率先启用“河长制”手机APP,实现河长掌上办公,并充分利用省地理信息产业园优势,建立“无人机巡航”机制,实施河道淤泥测量物探和声呐技术、河道三维监测系统等“智慧治水”平台。
德清县整治小微水体进行时
在张家湾港河旁,工作人员正在使用无人机对河道进行巡航检查,无人机上下盘旋,沿河道而行。记者从无人机的数据连接系统中看到实时传回的画面,河面浮岛、河道水质、河道沿岸……每一处都清晰可见。
该县“五水共治”办公室副主任陈国松告诉记者:“用无人机航拍监督河道不仅效率高、覆盖广,而且不会留下盲区。以张家湾港河为例,这条河全长2.5公里,走到一半就没路走了,有了无人机巡航便解决了类似的问题。”目前在德清,通过无人机巡河的治水模式已全面推开。
德清县“五水共治”信息平台
在今年,德清提出了“百河示范”、“百水竞秀”双百提标工程两个目标,并向全县域内的小微水体发出了挑战。“经过初期三轮共排查小微水体1971个,经过水质检测确定了劣V类水体69个,将根据点位所在环境,制定一点一策治理方案。”陈国松介绍道。
水质的不断提升、治理范围的不断扩大,人员不足、巡查区域广等问题逐渐凸显出来,如何解决?如何打好全面剿灭劣V类水体这场攻坚战?一个集综合展示、“河长制”、“无人机巡航”和水质变化的“智慧”系统正呼之欲出。
“四大平台各司其职,德清县的各条河道、小微水体的状态、地理位置、检测数据、存在问题、治理方案在这个系统中一目了然。与此同时,还将充分利用‘无人机巡航’的优点,形成发现问题、派发问题、解决反馈的长效监管模式。”陈国松说道。
此外,他还表示,如何确定是否完成“消劣”?数据是核心。因此“定期+抽检”河道水质,成为了判断目标是否已完成的主要依据。据悉,德清县“五水共治”信息平台正在不断完善中,最终将成为一个“水陆空”治管护体系,为该县治水工作“保驾护航”。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