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椅山
浙江在线4月10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林梢青 通讯员 吴彦儀)每一个进入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的新生,都要为自己打一把椅子——不许用钉子、胶水,纯用中国传统的榫卯结构。这把椅子将陪伴他们在学院的5年——如果足够牢固,甚至可以永远带在身边。
这个听来颇有些“莫名”的规矩,从2007年美院建筑艺术学院正式成立前就有了,有些毕业生将椅子作为纪念留给学院。
到昨天,学院成立十周年之际,中国建筑国美之路系列学术活动之“不断实验——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实验教学展”,在杭州南山路美院美术馆开幕,一件叫“椅山”的作品揭幕,来自毕业生的上百把样式各异的椅子,堆成了一座小山,在圆厅里尤为壮观。
为什么是一把椅子?
曾经有人问建筑学院院长王澍:什么是你理解的建筑学研究范围?
他的回答是:“从一张椅子到一座城市的全部领域。”
从一把传统榫卯的椅子,到一座理想的城市,其背后是美院建筑艺术学院“重建一种当代中国的本土建筑学”的理想。
建筑师
从手打一把椅子开始
从中国传统上说,做建筑就是从木匠开始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用双手感受木材细腻的纹理,甚至和自然之间的关系——顺着纹理便容易切开,逆着就很困难,这种手脑合一,是一种传统的匠人状态。
听起来,这与现代的学科教学有很大距离。的确,可以说,建筑学科在中国美术学院的复兴之路,从一开始就是一条探索之路。
究竟什么是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最突出的学术特征?
王澍说,归根结底,是思想的独立性。
“中国现代的建筑学完全是西方的,我们的传统建筑学是作为历史放在那里的。”而重建当代中国的本土建筑学,有若干路径。从方法上看,比如说,学生们不仅学木工、也学夯土、学竹编,甚至,还必须学书法。
王澍一直觉得,每一种文化都有造型基础,中国艺术的造型感觉,用书法来训练比素描更合适。所以,建筑艺术学院2003 年的大纲中设置了为时一年的书法基础课程。为此,王澍找王冬龄老师的现代书法中心帮忙,请王老师的学生们在建筑系教书法。
再比如,王澍提出了“如画”的说法——这里的画主要指传统山水画。
他在文章中说,建筑如画。如画,不是指把建筑画得像山水画,而是要走进画中,使建筑成为特别有中国意味的空间境况的身体经验。
2003年,王澍和陆文宇初拟“空间渲染”这门课的教学大纲,让学生用手绘的方式在园林中取景。学生问,“到底要我们画什么?”老师说:“画那种空气的感觉。”好在,每年总有些学生,似乎能够触及到宋画的空气与空间。
研究夯土
走实验建筑的道路
在建筑艺术学院里,很早就成立了一个“夯土实验室”,专门研究这种传统建筑材料。师生们“刷新”了这种材料的价值:“我们不停地实验比例、制作方式和强度。夯土若推倒弃用,还能成为土壤回归自然。”教师魏超超说,理论上夯土可以做到接近于混凝土的效果。而将此运用在现代建筑中,最大的压力却来自于人们的观念:“总认为夯土是落后的,农村里的。”
王澍说,2001年,建筑专业刚重建,只有他一个教师,很多人说按他们的教学思想,学生毕业都会找不到工作的。但15年过去了,“现在我们有40多个在编教师,十几个常年加盟的教师,学生入学一直保持着除史论专业的最高成绩,就业也一直保持在全校前三。”
“什么最难?我想,是如何不让探索的锐气被磨损,如何不让自己在现实的妥协中变质。实验建筑是一种挑战正统的努力,但却是不想变成新的正统的努力!”王澍说。
世纪之初,中国美院支持王澍的象山筑造,支持重建建筑艺术学院。在院长许江看来,象山筑造的实验性与建筑艺术学院的实验性同质,皆源于当代文人的理想内涵。
本次展览将持续至4月21日。展览同期,“重返现实——建筑教育领导者论坛及系列专题讲座”也将举行,数位普利兹克建筑奖得主及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几十位建筑领域的专家将相聚于此共同探讨。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