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满的杭州图书馆自习大厅(资料照片)。浙江在线记者 吴煌 摄
编者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浩瀚大海,蕴藏着丰富的前人智慧,阅读则能让人遨游其中采撷珍珠。在4月23日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本报刊发浙江省全民阅读情况分析,解读当下人们如何通过阅读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浙江在线4月18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严粒粒)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精神家园,阅读,则是吸取传统文化的主要途径。
世界读书日即将来临,图书馆里借阅量最多的经典是哪些?书店里哪类传统图书更俏?记者走访了杭城多处阅读场所,收集了各种销售和借阅榜单,试图分析谁在读、读什么、怎么读。
经史子集
名著最受追捧
有点出乎意料。在博库书城的显眼位置,《苏轼传》《中国古代物质文化》《易中天说中国史》等许多与传统文化有关的书籍与青春文学并肩整齐码放。
几位正在翻阅的读者一致说,买书主要出于两种考虑:有兴趣、有价值,经典作品特别是传统文化经典恰能满足其“价值”。“家里会放几本,可以随时温习。”在一家公司担任销售的小顾说。
浙江图书馆的借阅榜单也证实经典的魅力依旧。在人文社科类图书借阅排行榜中,由周国林、顾志华主编,岳麓书社出版的《白话资治通鉴》位列榜单首位,借阅次数106次。
显然,即使5大册的《白话资治通鉴》如此厚重,翻成白话也仍略显艰涩,但并没有阻碍读者对这部规模空前的历史巨著的兴趣。
在中国文学小说借阅排行榜(古代至近代作品)中,《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毫无悬念地占据了榜单前四席。其中,《三国演义》借阅次数排第一,《红楼梦》则上榜最频繁——不同出版社出版的各版本在榜单前30位中上榜6次。《儒林外史》《聊斋志异》等紧随其后。
案头上,铅字间,先贤与今人穿越了时空,在文学的琼浆中产生了共鸣。
不过,以传统典籍分类经史子集来考量,不难发现,读者的兴趣更多地集中在文学和历史方面,且以名著为主。
以诸子百家而言,除了《论语》《庄子》等数种,其他诸家问津者就比较少。翻开浙江图书馆2016年度中文图书借阅排行榜,鲜有《论语》《庄子》之外的诸子百家作品上榜。在书店各种古典哲学、诗词文集前,《楚辞》《诗经》《墨子》《韩非子》等也少见读者驻足。
同样让记者有些遗憾的是,浙江本土文化的阅读热度仍然和近年来浙江学术界、出版界的贡献不相匹配,比如《浙江文丛》,以500册的体量钩索浙学脉络;比如各种与浙江相关的戏曲、游记、方志等,许多仍养在深闺人未识。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楼含松说,传统文化经史子集、三教九流,都有相应的经典。当年梁启超、胡适等都开列过有关传统文化的“最低书目”,即便是最“基本”的也为数不少,放到现在,都是很高的要求了。“我的观点是,学习传统文化,一方面要‘通观’,可以看一些文化史、思想史的论著,树立传统文化的整体观;另一方面要‘潜心’,可以选择一种经典精读,从章句解读到义理阐释,读懂读透,以此为‘据点’,由点及面,顺藤摸瓜,建构扎实的知识体系。”
顺应潮流
经典也能时尚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时代更迭间,文学形式顺应潮流,不断推陈出新——翻看各种榜单,传统文化如“美人”,披上了“改编”的“时装”。
虽说读《史记》《明史》的人有限,但我们总能说出商鞅变法的巧妙举措、朱元璋起家的来龙去脉。这或许是《明朝那些事儿》或《大秦帝国》这样的读物、电视剧的功劳。
今年初央视《中国诗词大会》节目在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多少人由此重吟诗句!在榜单上,我们同样可以看到,根据这个节目的文字脚本整理润色出版的《中国诗词大会》也占据了席位。
越过“原装”书籍的界限,人们正通过各种方式沐浴着传统文化的光泽,这也并非始于今日。在浙江省新华书店集团销售榜单300强中,由少儿出版社出版的《上下五千年》(新版)引起了记者的注意。这本适读人群为7至10岁的历史故事读物自上世纪70年代末首次出版,而今又不断再版,已经陪伴过多少孩子的成长。
层出不穷的大众读物,使大多数读者对历史熟悉的平均水平远高于过去。在浙江图书馆借阅排行榜上,排名第一的中国文学小说(当代作品)是网络作家海宴的《琅琊榜》,超越了《平凡的世界》《省委班子》等热门小说,借阅量是《三国演义》的4倍多。《大明小婢》《摄政王妃》等以中国历史为舞台的网络小说也位列当代小说榜单。
有人担心网络作品的盛行会使“原装”传统文学的魅力被埋没,而在杭州师范大学教授、浙江省网络作家协会副主席夏烈看来,无论网络还是荧屏,媒介的使用只是一种技术赋权。大量网络小说以及基于中国传统文学改编而成的影视作品广受欢迎,实际上是因为其对传统文化的“再解读”。
夏烈说,当下流行的文化传播载体,是一种富有中华传统文化内核的文脉继承。比如,网络文学代表性作品集中在玄幻、历史等题材,其中暗含了许多古典文学、传统文学的影子。与此同时,网络小说也是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比如,“科(学)玄(学)结合”是网络作家使用现代元素结合的新尝试。
在各种植根于传统文化的当代读物背后,同样有五千年中华文明的文化自信在闪光。
学生时代
加强阅读积累
哪些人群更热衷于阅读传统文化读物?
其中必有那些阅历丰厚、痴迷历史的读者。记者在浙江图书馆遇到一位长者,他边翻阅新出的《王阳明全集》,边端正地做着笔记。他说,退休前是语文教师,因教学需要而阅读经典;退休后,他有了更深的领悟,而阅读早已成了一种习惯。
更多的,是学生。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多位接受采访的读者说,他们的基本经典积累就是学生时代完成的。
尽管升学压力大,但大多数老师和家长形成的阅读经典共识并未动摇。事实上,从去年9月新学期起,全国数百万小学生和初中生开始使用由教育部直接组织编写的“部编本”语文教材,大大增加了传统文化篇目:小学、初中教材共选优秀古诗文248篇;从《诗经》到清代的诗文,从古风、民歌、律诗、绝句到词曲,从诸子散文到历史散文,从两汉文论到唐宋古文、明清小品,选文体裁更加多样。
以杭二中为例,该校发布的60本学生必读书目曾引起社会关注。《红楼梦》《论语译注》《古文观止》《唐宋词十七讲》等作品,成为学校颁给校运动会优胜者、校长荣誉奖获得者的奖品。
记者日前参加了杭二中每周都会举行的10分钟“阅读分享会”。
高二学生刘可欣对着镜头,以电视直播的方式,与全校同学分享《红楼梦》的阅读体会。“抛开为了获得光彩与才干的读书,阅读使人快乐。”刘可欣说,中国经典文学作品将优秀文化传统融入其中,阅读这些经典,每一次都有“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感悟。
杭州高级中学校长尚可说,阅读是学习传统文化重要的切入口,阅读能教会学生“学而为人”,因此不应局限于应试。学生“柔软”的内心更容易打下传统文化精气神的底子。校园教育需要将阅读的重要性渗透进校园生活各方面,以培养学生的兴趣。
他还推荐了阅读书单:“根据学生理解程度、知识结构等因素,我推荐学生的阅读书单分为三个层次:精读、重读的基础读物,如《苏轼文集》《史记》;试读、泛读的尝试性、突破性读物,如《墨子》《资治通鉴》;美读、闲读的拓宽知识面读物《中国古代服饰研究》《蒋勋说红楼梦》。”
阅读传统,让文化的根扎在孩子心中。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