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4月21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邓国芳)水之于城,犹如血脉之于人。
“一场治水剿劣的攻坚战,正在倒逼我们的城市,提速迈向精细化管理之路。”杭州市城管委市政设施监管中心副主任范华说。
中河、东河,是两条并行穿越杭州老城区的河流,整治前,水质较差,时常发臭,沿岸居民怨声载道。2009年,杭州把中河、东河的治理作为市区河道综保工程的重点。但中河、东河的污染,主要来自沿岸小区的生活污水。在截污的“毛细血管”尚未深入居民小区的情况下,为确保治水效果,中河、东河沿线流域,采用截流式排水体制,也即沿着中河、东河两侧,埋设截流井。
截流井,是末端截污、雨污分流的一种装置。按照设计原理,晴天污水流至截流井后,会被井内立着的一道堰墙给挡住,并从截流井另一侧较低处的一根污水管道里流出,继而汇入城市污水管道,最终进入污水处理厂。遇到下雨天时,雨水裹挟着少量污水涌入截流井,部分进入污水管道,部分则翻过堰墙入河,靠河水自净。在无法“大动干戈”“开膛破肚”重建市政排水系统的老旧城区,采用这种方式,成本低、效果好。
2013年开始实施的“五水共治”,对河道水质提出了更高要求。2015年,从拱墅区开始,杭州全面推广实行晴天“污水零直排”。这时,简单易行的截流井,被大量采用。如今,杭州市区主要河道的两岸,密集埋设着截流井。
然而,截流井却存在着不容忽视的弊端。这个城市的污水处理厂,正因此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压力。“按照设计能力,杭州主城区4个污水处理厂每天最多消耗污水120万吨,但现在,每天接入污水量已超过120万吨,雨天高峰期更可达130万吨。”范华说,这是因为,输送至污水处理厂的污水里,混合着大量的雨水,与五六年前相比,涌入污水处理厂的污水总量迅猛增长。
上城区市政园林管理所排水科科长谭鸣宇坦率相告,这是因为2015年,杭州在推行晴天“污水零直排”时,大量采用了截流井所致。
如今,中河上下游仍依次排列着许多截流井。晴天时,沿岸的生活污水,要依次流经每个截流井。而越处于下游的截流井,流经的污水量会越大,最后,污水很可能翻过截流堰墙,直接进入河道。“中河下游的水质总是较差,这是其中的一大因素。”谭鸣宇说。
不仅如此,很多截流井的位置较低。如今大多市区河道都需要保持景观水位。一旦河道水位超过截流井的出水口,那么河水会发生倒灌,翻过截流堰墙,混合着污水,涌向城市污水处理厂。范华、谭鸣宇一致认为,这是造成城市污水处理厂不可承受之重的主要因素。
不久前,上城区治水办接到市里的一张任务清单,其中一项任务,就是取消、改造、合并80处截流井。
除此之外,今年,杭州还决定以中河、东河、新开河、新塘河和浣纱渠、秋涛渠、杭大渠为重点,重新检查污水管网,查清污染源头,特别是要将混接入污水管道的雨水重新分离出来,让雨水走“正道”,减轻城市污水处理厂的负担。同时,还要求各城区继续取消截流井,缓解“雨天河道水质反而变差”的尴尬现象。
水质反映着城市的整体发展水平,也是经济质量、政府管理、文明素质以及城市建设水平的综合体现。“治水剿劣至今,种种细节问题,也给我们的城市管理敲响了新的警钟。”范华认为,杭州治水已从大规模的工程性治水,逐渐向精细化的城市管理迈进。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