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原创新闻 > 全媒体播报 正文
小桥流水文化公馆 每周三,72岁老人免费说书
2017年05月01日 08:05:01 来源: 浙江在线 作者: 浙江在线记者 王丽

  杜传富的书架上放满了数百本泛黄的评话书,这都是他四处淘来的,书中的故事他早已烂熟于胸。

  浙江在线5月1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王丽 通讯员 汪一茗 蔡菁蓉 实习生 夏国燕)杭州流水西苑27幢,每周三下午,“小桥流水文化公馆”都会热热闹闹地开张。这是社区今年2月新开的一处文化休闲场所。

  72岁的主讲人杜传富,敲起三巧板,那些有趣生动的故事,如大珠小珠落玉盘。望佛桥、阿唐嫂、造六和塔、胜文长吃白食……信手拈来。每一回,都听得人拍案叫绝。

  在艮山门出生,并在这里长大,至今还住在这里。听听杜传富故事里,老底子的艮山门原来这么活色生香。

  “艮山门外丝担儿”

  讲的就是当年的热闹景象

  杜传富至今还和老伴住在流水西苑,河罕上45号。他说,生在这儿长在这儿,对艮山门有着深深的眷恋。

  “1985年拆迁之前,这里还叫河罕上,清一色的二层木结构房屋,和现在中山南路御街上的房子一个样的。”杜传富说。

  南宋时,杭州外围造起了城墙,还造有十座城门,艮山门就是其中之一,不过在以前叫做坝子门。当时造城墙的泥土,就是从护城河里挖出来的。

  后来城墙造好,护城河也挖好了。护城河后来叫城河,现在叫京杭大运河艮山门段。为了首都皇城的安全,城墙外和护城河前的住户都被迁到了护城河的北面,后来叫做河罕上。

  河罕上两面都是两层楼的房子,中间一条大街。“我们河罕上名气真的不小,做生意的人一直以来都很兴旺,市场是自然形成的。”民国时河罕上有52家商铺,肉店、染坊、轿子店、年糕店……

  其中,最大的行就是做丝绸生意的汇春坊。收茧子卖茧子,收丝绸、卖丝绸,每天都有很多丝绸老板和机坊老板进进出出,艮山门十景之一的“艮山门外丝担儿”讲的就是这番热闹景象。

  杜传富的说书情结

  在爷爷茶馆里结下

  杜传富说,老底子河罕上,共有7家茶店,其中最大的那家“长兴圆茶店”就是杜传富的爷爷开的。杜传富还是小伢儿的时候,就泡在茶店里,看着来往茶客吃茶听评书,耳濡目染。

  “1920年6月6日茶店正式开张。茶店有二开间二楼,能摆上14张四仙桌、56张条凳儿,坐满了能有百来号人。”

  杜传富回忆,大约是1956年,有三位说书先生来到了茶店。一位是说金台传的华永奎,一位是说大明英烈传的蒋有林,还有一位是说八美图的来锦贤先生。

  华永奎,是杜传富最熟的一位说书先生,还差点结了师徒缘。“他每晚说书会提前15到20分钟来,润润喉,就开始考我,问‘昨天我说到哪里啦?’”“我一向记性好,每次都能背得八九不离十。他夸我有灵气,是这块料!”杜传富回忆。

  可惜,后来他父亲长期生病,11岁的杜传富不得已挑起了照顾父亲的担子。没学成热爱的说书,成了他一生的遗憾。

  流水西苑的“文化公馆”

  每到周三,可以免费听书

  68岁的时候,他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周志华“小热昏”为师。没成想,短短4年,却已能独挡一面。

  今年2月,流水西苑社区正式开展了“小桥流水文化公馆”活动项目,这是街道2017年“社区一家”公益创投项目之一。在公馆里,杜传富从民俗的角度讲好辖区乃至杭州老故事,向大家呈现充满韵味的老杭州。

  “小桥流水文化公馆”的活动时间是每周三上午9点~10点,地点就在流水苑27幢底层,不收钱,免费听。

  杜传富已经有不少“忠粉”。每到活动时间,慕名而来的居民早早地来到社区,找好位置,茶泡一杯,瓜子嗑嗑,悠闲地听杜传富讲故事了。

  “绍兴八年,宋高宗登基,杭州被正式定为南宋的首都,为了首都的安全,在杭城的外围造起了城墙,还造有十座城门,其中就包括艮山门……”他娓娓道来,第一讲就从我们最熟悉又陌生的艮山门说起。

  现在,杜传富不仅到社区文化公馆里说书,他还坚持将记忆里的故事写下来。厚厚一沓手稿,已经整理了20多个老故事。

责任编辑: 杨静涛

标签: 文化;说书;书架;评话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相关阅读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即时报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