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原创新闻 > 全媒体播报 正文
民族翰骨 浩大刚正
2017年05月02日 06:27:59 来源: 浙江在线 作者: 浙江在线记者 刘慧

zjrb2017050200006v03b002.jpg

潘天寿 《烟雨蛙声图》 68×135厘米 1948年

  浙江在线北京5月1日电 (浙江在线记者 刘慧) 适逢潘天寿先生诞辰120周年之际,5月2日,由文化部、中国文联、浙江省政府主办,中国美术馆、中国美协、浙江省文化厅、中国美术学院承办的“民族翰骨——潘天寿诞辰120周年纪念活动”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行。

  本次活动分为3个部分:“潘天寿诞辰120周年纪念座谈会”“民族翰骨:潘天寿诞辰120周年纪念大展”和“潘天寿与文化自信:潘天寿诞辰120周年学术研讨会”。

  “这个大展,我们期盼已久,等不到明天开幕就先来了。”5月1日,在潘天寿作品布展完成后,众多北京市民来到现场,接踵而至的观众将展厅挤得满满当当。

  前些天已先期来京布展的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在展览现场当起了导读:“潘天寿是中国现代绘画的一代大师。他的绘画,代表了二十世纪中国绘画的高峰。这高峰一端连着唐宋绘画的博大气度,另一端开创了中国现代绘画的雄浑之风。”

  作为艺术家的潘天寿,曾直面现代挑战,接续优秀传统正脉,力创沉雄奇崛、浩大刚正之画风,以其风骨遒劲、清朗明豁的宏章巨构,在千年中国画史中独树一帜。作为教育家的他,是中国画和书法现代教育的奠基者。作为画学家的他,坚守中国文化本位与民族特色,力倡中西艺术“双峰挺立”,奠定了现代中国艺术自我更新的意识基础。

  中国美术馆用5个大展厅展出了潘天寿120余件作品,以“高风峻骨”“一味霸悍”“奇崛明豁”“雁荡山花”“守常达变”“饮水生涯”六大板块,梳理呈现潘天寿的代表巨作、手稿文献和卓越的笔墨成就,将他的画作、画论、诗词融为一体,详述潘天寿在文化、艺术和教育领域作出的杰出贡献,揭示文化自信对当今民族文化创造和传承的重要意义。

  沿着长廊向深处走去,面对画作,一阵感触突如其来:“民族翰骨——潘天寿诞辰120周年纪念大展”将人们的视线拉回到了二十世纪,在中西文化发生激烈碰撞,国家和民族危亡、革新和图存共存的时刻,中国诞生了一批现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群体。尽管当时政局混乱、社会动荡,但他们以救亡图强为目标,坚守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为国家和民族振兴、文化的复兴发展作出了卓绝努力,潘天寿先生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站在中国美术馆中央圆厅,首先映入观众眼帘的那幅代表作——《光华旦旦图》是多么震撼人心。潘天寿创造性地融合“奇美”与“壮美”两个审美范畴,既拓展了中国传统阳刚之美的内涵,也确立了中国审美文化史上的新视觉形式。

  倘若用潘天寿自己提出的概念来形容“奇美”与“壮美”相融后的视觉特征,那就是“霸悍”。潘天寿曾说,要霸住一幅画不容易,便是指对包括诗书画印在内的整体掌控能力。他不断重复同一题材进行实验,不放过每一个细节的斟酌推敲,无疑也是为了加强这一能力,突出创作风格。

  展厅里,人们还争相在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创作的潘天寿青铜雕塑前合影留念。吴为山为这尊青铜雕塑取名《强其骨》,并写下创作前言《雨后青山铁铸成》:潘天寿(1897-1971),画坛一代宗师,历晚清、民国和新中国三个历史阶段,在社会动荡、战争频发、文化冲突、时代更迭中度过了多舛的一生。正是风起云涌的外部环境,跌宕起伏的人生际遇,孕育了他铁骨铮铮而又温厚敦实的品格,也造就了他格局宏大、气象深穆、雅儒雄阔的艺术。

  人们漫步展厅,看到潘天寿而立之年便已开始了不同以往的探索之路,形成极富个性张力的艺术风格。后人将此风格概括为“基于楷书的静态造型美学”。元代以降,主流绘画的审美品格属于道、禅一路的阴柔恬淡,而潘天寿意在表达“道力苍茫”的美学特质,正应和了晚清以来中国画文脉的走向。现代知识分子的自强弘毅、使命担当成为他“强其骨”的精神支撑。

  夕阳西下,走出展厅,观众们说,有幸目睹这样难得一见的大展,真是幸运之极,明天开幕式后再来细细品读。

责任编辑: 王艺

标签: 潘天寿;中国美术馆;诞辰;展厅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相关阅读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即时报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