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8日,安吉梅溪镇的跨地区偷倒建筑垃圾现场。 安吉县综合执法局供图
浙江在线5月5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张冰 通讯员 周纹博 刘怡晨 方璐迪)深夜,伴随着轰鸣声,一个满载建筑垃圾的工程车车队,驶入某个僻静的角落,趁着夜色,渣土、泥浆等迅速倾倒在空地上,随后,工程车扬长而去……今年以来,在杭州余杭、湖州安吉、台州路桥等地,类似的建筑垃圾倾倒场景频频上演。这些建筑垃圾并非来自本地,经历“长途跋涉”而来。
建筑垃圾跨区偷倒为何屡禁不止?在全省环境大整治背景下,如何尽快破解这一难题?连日来,记者在省内多地展开调查。
防不胜防
调查取证难度几何
4月初,台州市路桥区蓬街镇双莲村日升南路南侧的空地上,突然多了一处巨大的渣土堆。路桥区行政执法分局调查发现是一家运输公司将黄岩区某工地196方建筑垃圾(弃土)倾倒在这里,涉事运输公司倾倒前未经审批。据了解,路桥区每年都会遭遇建筑垃圾跨区偷倒,其中2016年就查处4起,累计罚没金额15.6万元。
类似的建筑垃圾跨区偷倒案件,在湖州安吉也有发生。最近一次发生在3月25日。当晚,安吉县综合执法局接到村干部举报,称有4辆杭州牌照的重型自卸货车,在递铺街道偷倒渣土。后经执法部门查实,杭州某物资有限公司未经核准,在没有与工程建设方、消纳点签订合同的情况下,擅自从杭州余杭区电子路某知名企业地下空间开发项目运输工程渣土,倾倒至安吉县递铺街道六庄村长潭自然村一个沙场内。
从2016年11月至今,安吉县综合执法部门共查处5起建筑垃圾跨区倾倒、处置事件,且建筑垃圾基本来自杭州的施工工地。分析最近查处的几起案件,执法部门发现,涉事公司大多只与某村集体或个人私下有口头协议,但未向安吉相关部门提出申请并获得核准,属于未经核准擅自处置建筑垃圾。
“没查处的还有更多,防不胜防。”安吉县综合执法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尽管他们加强了夜间巡查,仍难以阻止建筑垃圾跨区偷倒行为。“有时即便查到了,如果没有充足证据,也无法作出处罚。”上述负责人说,更多时候,工程车开到某个没有监控的偏僻村庄或角落偷倒建筑垃圾,执法队员夜间难以巡查到。
今年2月28日发生在安吉梅溪镇的案件就是这样。“那天有群众举报称有10辆车在红庙村乱倒建筑垃圾,等我们赶到时,现场只查到1辆杭州牌照的半挂车。”安吉县综合执法局梅溪镇执法所所长吴珠明回忆,当时现场已经堆积了大量刚倾倒下来的混合垃圾,包括砖块、塑料、海绵等。“留在现场的那辆车还没来得及倒,司机说其他车辆已经卸完离开,但他不承认自己有偷倒垃圾行为,只说是路过。”吴珠明说,尽管最后对这辆半挂车司机进行了处罚,但其余已经偷倒的车辆却无法取证、处罚。
屡禁不止
跨地区偷倒为哪般
记者注意到,目前掌握到的建筑垃圾跨区偷倒案件都有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建筑垃圾运输公司没有经过消纳地管理部门审批。一些业内人士认为,建筑垃圾跨区偷倒现象屡禁不止,与各地建筑垃圾消纳场地紧缺有关。
“大部分建筑垃圾只能填埋到地势低洼的地方,或是到有其他回填需求的地方处理,但很多城区并没有充足的消纳空间。本地没场地,就只好到外地找。”郭先生是杭州一家市政公司的负责人,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运输建筑垃圾的工程车,每多跑1公里,每车运输费就要多10元,如果可以就近消纳,即便费用高些,正规的运输公司和工程建设方也不会舍近求远。郭先生说,公司安排了几十个人在外面找渣土消纳点,“前两天找到一个合适的地方,但附近没有路,我们准备自己造一条。”
然而,恰是异地消纳的方式,产生了“两头难管”问题。受限于管理权限,建筑垃圾运到外地后,垃圾产生地的管理部门,就无法再去核实、监管垃圾去向;而消纳地的管理部门,除了合规倾倒外,对于偷倒行为又难以监管到位,除非有明确证据,否则不能认定建筑垃圾来自哪家公司或是哪个工地,更别提处罚措施。
“有些时候,建筑垃圾运输公司和消纳点只有口头协议,而没有获得当地职能部门审批;有时候即便获得审批,也会把建筑垃圾倾倒在指定地点以外的地方。看似‘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实际上背后却隐藏着复杂关系。”有业内人士透露,这其中既有工程建设方和运输方出于节约成本的考虑,也有消纳点某些集体和个人逃避监管从中渔利的企图。
记者了解到,在浙江不少地区,建筑垃圾消纳场地的平均收费标准是每车200元,如果选择私下签订协议或是偷倒,这部分消纳成本至少可以减半甚至不用付费。在此期间,如果运输公司与消纳点某些群体或个人“里应外合”,还可以大幅降低查处的风险。“如果内部没人,工程车不可能顺利开进村里,大规模偷倒建筑垃圾。”一位在城管系统工作多年的工作人员就向记者提起,城管等部门重罚跨区域偷倒建筑垃圾行为的同时,还应该关注案件中村里的“内鬼”,是这些贪图私利的人,给了不法运输公司可乘之机。
发生在安吉的部分案件,也证实了上述说法。尽管当地某些集体或个人在接受调查时,声称需要引进外地建筑垃圾“修路”或“平整土地”,但是安吉相关部门表示,县域内建筑垃圾消纳能力已近乎饱和,根本无需接受外来建筑垃圾,“私下同意倾倒,主要目的就是这笔‘消纳费’。”
疏堵结合
能否破解社会顽疾
由于案件涉及两个行政区域,面对建筑垃圾跨区偷倒,人们自然而然会考虑跨地区联合执法的可行性。记者了解到,前段时间杭州确实有成功案例。当时,萧山区城管局湘湖新城中队执法队员巡查发现,位于萧山区与滨江区交界处的一条河道异常浑浊。两地城管部门共同调查发现,偷倒泥浆的槽罐车由西湖区某工地驶出。随后,三地城管部门共同约谈当事人,西湖区住建部门也要求工地停工整改,将相关审批手续补办齐全后方可重新开工。
在思考跨区联合执法方式时,有关专家建议相关地区的职能部门共享车辆GPS等信息,实现建筑垃圾产生地和消纳地在追踪车辆时无缝对接,保证监管无盲点。也有人提出,提高建筑垃圾偷倒的违法成本,让他们不敢违法,不仅要处罚工程建设方和运输公司,对擅自同意消纳的行为也要进行处罚。
但也有业内人士指出,建筑垃圾产生量与消纳能力不对等,是造成异地偷倒的根本原因。在这种情况下,跨地区联合执法只是在“堵”,政府部门更应该思考的是怎样“疏”。杭州某市政公司的刘经理站在运输公司的角度就提出,遏制建筑垃圾跨地区偷倒,更关键的是各地如何加快对建筑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利用。
“如今,建设工地动辄产生十几万方的渣土,其中只有很小一部分被用于小区绿化回填、砖厂制砖等资源化利用,大部分还是需要倾倒在消纳点。”郭先生提出,希望政府部门能够鼓励探索建筑垃圾资源化途径,减轻消纳压力,让更多建筑垃圾在本地就能得到有效利用。
记者了解到,饱受建筑垃圾消纳困扰的安吉,在加强偷倒查处力度的同时,也在考虑如何实现建筑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利用。目前,安吉县域内的建筑垃圾多数以自行填埋消纳的方式来处置,少数通过小型作坊以粗加工砖块的方式来消纳。如今,当地正计划启动建筑垃圾消纳场建设,将更多建筑垃圾加工成可以制砖或铺路的材料,减轻建筑垃圾消纳压力。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