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原创新闻 > 全媒体播报 正文
实体经济看宁波
2017年05月11日 04:28:16 来源: 浙江在线 作者: 浙江在线记者 谢晔 裴建林 周松华

  浙江在线5月11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谢晔 裴建林 周松华)港城宁波交出了漂亮的“一季报”:GDP同比增长8.5%,财政总收入同比增长21.4%,以制造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蹄疾步稳、一马当先,规上工业同比增长9.7%,自营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29.7%,与之匹配的第二产业用电量同比增长16.2%。微观层面,实体经济春江水暖的“体感温度”传递到企业:一季度,宁波快递业完成订单量同比增长49%,发往欧美的集装箱运费分别上涨40%和30%,热门航线一舱难求……

  依托“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国家保险创新综合试验区等国家级改革大平台,宁波围绕提升实体经济有效供给核心目标,打出一套破解“脱实向虚”组合拳,企业负担“轻”了,科技转化“快”了,资金流向“实”了,传统块状经济“老树发新枝”,新材料、新能源、智能制造等新兴产业异军突起,走出一条实体经济崛起的“宁波路径”。

  一降一补

  企业增强竞争力

  入春后,宁波圣龙汽车动力系统股份有限公司接连抢下捷豹、路虎等名车订单,3条智能化改造的生产线正在安装调试。集团行政总监陈晓玲透露,去年圣龙汽车仅设备投入就达4300万元,而今年预计将超亿元。

  “良好的发展环境,让我们劲头更足。”陈晓玲算了笔账:去年公司因营改增获益1570多万元,同时领到了技改补贴等10余项“政策红包”共约900万元,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化作企业扩张的十足底气。

  实体经济是宁波的发家之本、当家优势。营造良好环境,让企业轻装上阵,是宁波转换发展动能的首要之招。去年2月,宁波出台“企业降本减负35条”,一年为全市企业送上超300亿元大红包,同时深化“放管服”改革,两次推出“最多跑一次”改革清单,大幅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为实体经济“舒筋活血”。

  “减下来的‘负’,要引导企业‘加’到智能化改造中。未来3年,宁波市本级将安排超过133亿元专项资金,推进传统产业智能升级、智能制造创业创新。”宁波市经信委主任陈炳荣说。主攻智能制造,宁波迅速出台《推进“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建设若干意见》,通过帮扶智能制造项目、灵活配置要素等一套自选动作,助力实体经济拿出高端产品,增强有效供给。

  眼下,一场由政府牵线,传统制造企业与本地智能装备企业的“大联姻”,正在三江六岸呈团块状蓬勃展开。余姚家电、奉化气动、鄞州汽配等13个块状经济带上,6型智能化生产线正在迅速推广应用,尝鲜试水的传统企业生产成本迅速降低、产品质量突飞猛进。

  精准出招,成效初现。宁波规上企业目前每百元主营业务成本比上年下降1.1元,分别低于全省、全国2.1元和3.5元,而利润率却同比提高1.0个百分点,大批坚守主业、坚持创新的老牌实体企业打响品牌,焕发青春。一季度,宁波规上企业利润同比增长近60%,领跑全省。

  创新驱动

  动能转换正加速

  科技创新,是实体经济的新动能、有效供给的发动机。高科技企业创业、传统企业上新,都绕不过科技成果产业化。去年,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落户宁波,当地扶重点、抓关键,精准出招,为企业科技创新铺就一条绿色通道。

  瞄准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研发、石墨烯研发及产业化应用等领域,宁波斥资1.7亿元,上马82个重点科技产业化专项,吸引院所与企业联合“揭榜”攻关。同时,每年新增1亿元科技专项经费当“嫁妆”,为科技成果与企业“说媒拉纤”,重点支持“科技成果持股”超100万元的企业项目。

  杭州湾畔的宁波墨西科技有限公司的展厅里,产品开发总监马志勇博士指着大型LED灯旁的温度计告诉记者:“用了石墨烯改性母料制成的散热器,灯罩温度下降了10%。”正是这种母料,让宁波一家塑料企业去年至少增收上百万元。得益于石墨烯应用科技专项,天生密封件、新桥化工、福泰电器等一批传统企业与墨西科技联手,运用改性材料推出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产品,墨西科技则攻关拿下了全球首条年产300吨生产线,成为世界最大的石墨烯材料供应商。

  从实验室到产业化,中试这关键一环设备投入巨大,宁波搭建起一批中试实验工场,为企业、院所中试摊薄成本。仅半年,研究院已吸引了纳米光电功能材料、有机发光材料等12个高端中试项目落户,300家次企业的新产品从这里走上生产线。

  依托科技创新,宁波一批企业靠富有竞争力的新产品搏浪新蓝海。钕铁硼磁性材料、高性能密封件等一批科研成果下线上市,江丰电子、激智科技等一批企业成为行业龙头……截至目前,宁波拥有创新型初创企业9010家,47.8%的规上企业产生R&D投入,均位居全省第一;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23.1件,远远高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

  保险创新

  但见资本活水来

  如何引导金融资本流向实体经济?宁波巧用国家保险创新综合试验区改革平台,频频下出“先手棋”,一批“宁波首创”新险种为海量险资进入实体经济闯关探路,巧妙撬动银行资金源源不断为实体经济输血补气。

  不用抵押,凭一张保单,撬动50倍银行资金流入企业,风险则由银行与保险公司“二八开”分担,这就是宁波首创的“小贷险”。前不久,健坤电热技术有限公司花了4万余元从人保宁波公司购买了一份小额贷款保证保险,凭保单从中国银行贷款200万元。总经理杨利东告诉记者:“这笔融资解了我们购买原材料的燃眉之急。”健坤由此顺利投产,订单已排到年底。据统计,“小贷险”已累计支持1.5万家企业获得贷款共计140亿元。

  如何为实体经济撑起创业创新“保护伞”?宁波写了一篇好文章。去年初,全省首家科技保险分支机构——中华联合保险宁波市新科技支公司成立,至今已开发出“创客保”责任险等3个新险种,覆盖了宁波高新区近500家企业。经理王立咏告诉记者:“创客一旦失败,可获得3万多元赔付,就有了从头再来的本钱。”公司今年还将推出高端人才人身险、网络安全责任险、侵犯专利权责任险等一揽子实业保险保障服务。去年,宁波保险业为487家科技企业提供2.7亿元的风险保障。

  同时,为充分调动银行金融“主力军”,人行宁波中心支行联合市发改委、市经信委等九部门出台金融支持工业经济“二十条”,全力支持实体经济。宁波市政府每年还安排4000万元,用于银行向小微企业“输血”过程的风险防控和补偿。

  宁波市金融办副主任王勉表示,截至去年底,宁波制造业贷款余额已超3500亿元,占全部贷款的21%,居全省第一。“未来,宁波金融机构一方面将重点支持高端装备、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型产业体系,一方面逐步压缩、有序退出产能严重过剩和缺乏市场竞争力企业的相关贷款,力争三年内工业企业贷款比重超过30%。”

责任编辑: 周舸

标签: 实体经济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即时报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