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5月14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孙雯)
图书热
每个推荐书单
都几十本起步
今明两天,“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
“一带一路”是什么?不是每个人都能回答得出。
2013年金秋时节,在古丝绸之路经由之地哈萨克斯坦,在郑和七下西洋曾经到访的印尼群岛,习近平主席向世界发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真诚邀约。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是把握历史规律、破解时代课题的中国方案,是中国与世界互利共赢的全新平台,为人类和平发展增添了新的正能量。
我们注意到,这两三年间,关于“一带一路”的书写,呈喷涌状态。
现在具体有多少相关出版物面世,并没有准确的统计数字。但以“一带一路”为关键词在当当网上搜索,可以得到900余条结果。其中,销售量排在前两位的分别是《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英]彼得.弗兰科潘;邵旭东,孙芳 译;浙江大学出版社)与《世界是通的——“一带一路”的逻辑》(王义桅;商务印书馆),这两本书都是2016年下半年出版的。
最近一段时间,不少出版社的官方微信,在推送有关“一带一路”的书单,从那些标注着100本、88本、68本等数字的标题之下,可以看到关于“一带一路”出版物的繁盛,成为一种现象。
比如,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的官方微信“中社智库”,五月份的推送几乎全是“一带一路”。5月8日这天的文章标题干脆就是:“最近都要说‘一带一路’的事儿了”。
记者发现,仅仅在2017年4、5两个月中,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推出的有关“一带一路”的新书就有8本,包括《“一带一路”视野下亚非经济圈重构》《海上丝绸之路调研报告》《“一带一路”新型全球化的新长征》等。据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的编辑介绍,他们推出的一个“68本书单”,“仅仅是近两年出版的,并不全部”。
而在商务印书馆的“一带一路”的百本必备书单中,除了囊括浙江大学出版社、中信出版社、人民出版社的相关书籍,有相当大一部分是商务印书馆自己出版的图书。
中国出版集团公司也在微信上公布了他们的出版计划,其旗下出版社,有24本“丝路之书”正在编辑制作之中。
学者写作
一个倡议
正赢回中国学的话语权
因“一带一路”的专业性,井喷的出版物,基本上都可以归于学者型写作。
比如,王义桅教授的《世界是通的——“一带一路”的逻辑》。
王义桅被称为中国学界“一带一路”倡议的最前沿的研究者和呐喊者。
2015年3月28日,《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公布,仅仅三周后,王义桅就在人民出版社推出国内“一带一路”研究的首部专著——《“一带一路”:机遇与挑战》,及时准确地帮助国内外了解“一带一路”倡议。
《世界是通的——“一带一路”的逻辑》(以下简称《世界是通的》)是他在一年之后,推出的第二部“一带一路”研究专著。
读一读学者的写作,便会发现,我们对“一带一路”想当然的认识,通常是片面的。
正如历史地理学家葛剑雄,在最近接受采访时说得那样,今天,我们沿用了“丝绸”这个概念,但实际上,我们今天的“一带一路”,不是历史上丝绸之路再现或者延续,而是一种创新。
对于过去,葛剑雄给出了两个观点:第一,历史上的丝绸之路是客观形成的,维护它的主要动力来自外界,而不是中国内部。就是讲贸易也是如此,因为中国历来没有一个对外贸易的概念。中国人认为自己天朝大国,无所不有,不需要依赖外界。第二,如果我要喜欢你外界的东西,那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你应该自己主动来朝贡,我不会买你的。但将来你如果朝贡的话,我又要贯彻薄来厚往的原则,不能让你吃亏,也显示天朝的大度和富有。所以历史上的朝贡贸易,基本上中国是亏本的。一直到清朝末年,中国始终缺少开拓外贸的积极性,都是被动的。
“而今天呢,‘一带一路’是我们主动的。‘一带一路’只有取得双赢才能够持续。这个双赢,既不是当年天朝大国接受人家外国来朝,拿中国人的钱,像郑和下西洋这么撒到各国去,这样的话,中国老百姓也不答应。但反过来,如果我们像西方殖民主义这样,到那里利用人家廉价的劳动力、廉价的原料、廉价的市场,那人家也不答应……这个跟历史上是有本质区别的。”
王义桅在《世界是通的》一书的自序中说到这样的一个细节:
2015年11月,在第六届世界中国学论坛开幕式上,谭中(中印问题专家)先生感慨——何时外国人研究中国不再是引用美国人的而是中国人的著作,中国才算真正崛起了。王义桅在这次论坛的闭幕式上将其称之为“谭中之问”,并予以回答:“一带一路”倡议正赢回中国学的话语权。他知道外国人研究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开始引他的著作了。
“如果用简要的词概括‘一带一路’的内涵,首先出现的应是‘互联互通’。”王义桅说,“以‘五通’为内容的互联互通方案,是‘一带一路’的精髓。”
“世界是通的”,这样的一个书名中,也是王义桅的坚定信仰和对世界的美好期许。
讲中国故事
无数学者
望向更辽远的陆地与海洋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有关“一带一路”写作?其中,蕴含着学者们的文化自觉。
王义桅就说,并不是每一个中国人都懂中国故事,讲中国故事是一个熟悉国情、世情的过程。“古人讲知行合一,让讲好中国故事成为行动自觉。从这个意义上讲,每一个中国人都是讲好中国故事的主体,无论身处何地,身在何时,都在不自觉地讲中国故事,以言行或信念。”
那么,讲好中国故事,当然可以从讲好“一带一路”故事开始。
“丝绸之路”,是几乎每一个人都知道的名词,但是那些隐藏于历史的细节,则不为人知。
比如,为什么说三千多年前,就有了丝绸之路,经它可走到今天的河南?有这样的考古证据:在河南安阳有商朝一位王后妇好的墓地,墓中的一批玉器经鉴定是和田青玉。这说明在三千多前已经有那么一条道路,有人沿着这条道路把新疆和田的玉运到了中原。
当然,对于丝绸之路的命名,是后来的事了。
1877年,德国人李希霍芬发现,公元前2世纪,张骞通西域,开辟了贸易的道路。这条道路,客观上把丝绸从中原带到了西域中亚。李希霍芬认为,这条路上的主要物流是丝绸,所以把它命名为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也是如此,阿拉伯人、波斯人,经由海上丝绸之路到中国做买卖。海上丝绸之路这个名称最早是日本学者提出来的,而后被一直沿用。
这样的细节,被不同的人发掘,又为后来的学者所深究并讲述。因而,在新的形势下,那么多关于“一带一路”的著作被捧出,也变得容易理解了。
浙江作家黄立轩,也是一位“一带一路”故事的讲述者。
2017年3月,黄立轩的报告文学《筑梦大海》由浙江摄影出版社推出。
为了这本书,他用两年之久,行程数千里,采访上百人,笔记记了百万字。在东海边出生成长的他,以自己的方式,俯瞰浙江三千余海岛与六千多公里的海岸线,同时,他以自己的敏感的感知——“一带一路”不仅是一个政治热点、经济热点,也是一个文学热点。
黄立轩将舟山港置于中国海上丝路的历史和现实的背景中去描述,从春秋战国时期越国范蠡隐退之后,从事海上舟楫贸易大获成功,到后来明代郑和扬帆出海远渡重洋,开展对外交往,一直到今天舟山港货运吞吐量连续六年蝉联世界第一、集装箱吞吐量跃居世界第四的盛况,用一个个的故事连缀而起。
于是,黄立轩的《筑梦大海》被评论界认为是浙江省内第一部关于“一带一路”的纪实文学。当然,肯定不会是最后一部。
从阅读中,我们可以看到,有无数人,望向更为辽远的陆地与海洋。
了解“一带一路”该读哪些书?
在各大出版社推荐的书单中,可以看到,书目涉及“一带一路”的解读、历史研究、地理探索、文化解读,以及沿途各地的语言与风土人情。了解“一带一路”是一个浩瀚的阅读工程。
以下书单,则是记者根据书籍销售排行、各大书单曝光率、书籍的获奖以及美誉度整理而出。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读一读。
《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
[英]彼得·弗兰科潘 著;邵旭东,孙芳 译
浙江大学出版社
自产生伊始,丝绸之路就始终主宰着人类文明的进程。从张蹇通西域到“一带一路”,翻开这部包罗万象的史诗巨著,将发现,丝绸之路不仅塑造了人类的过去,更将主宰世界的未来。
《“一带一路”:机遇与挑战》
王义桅 著
人民出版社
这是国内首部从国际关系角度解读“一带一路”的著作。书中指出,“一带一路”是全方位对外开放的必然逻辑,也是文明复兴的必然趋势,还是包容性全球化的必然要求,标志着中国从参与全球化到塑造全球化的态势转变。“一带一路”是中国提出的伟大倡议和国际合作公共产品,既面临着全方位开放机遇、周边外交机遇、地区合作机遇、全球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地缘风险、安全风险、经济风险、道德风险、法律风险。本书对此做了辩证解读。
《读懂“一带一路”》
厉以宁 等 著
中信出版社
《读懂一带一路》从历史、地缘、经济、外交等不同视角出发,从蓝图到施工,从回顾到反思,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由现任官员、经济学家、领域学者抽丝剥茧,从各层面将“一带一路”的大格局以庖丁解牛的手法细致呈现在读者面前。
《共同的声音 “一带一路”高端访谈录》
王琳 访谈
商务印书馆
一对一的深度访谈,原汁原味地呈现了全球政、商、学界领袖对新时期“一带一路”倡议、中国对外关系和全球角色的认知思考。这部历时近四年、足迹遍布亚欧非美四大洲的访谈录,由40余篇精彩对话集结而成,构建了开放、双向、动态的“一带一路”国际对话平台,真正诠释了“‘一带一路’建设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而是沿线各国的合唱”。
《世界新趋势:“一带一路”重塑全球化新格局》
[美]约翰·奈斯比特、多丽丝·奈斯比特、龙安志 著
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未来世界,是绝非偶然的必然预见。本书作者以其丰富的国际经验,深厚的学识底蕴,详尽解读“一带一路”如何与世界创造、共享机遇,如何对现有全球化框架进行革新,把“一带一路”与世界的发展趋势对接。
《“一带一路”引领中国》
财新传媒编辑部 编著
中国文史出版社
本书以“一带一路”为核心,深入讲解中国在不断变换的世界形势中的战略选择与应对;从当前政府工作入手,逐步分析“一带一路”的制定思路、核心内涵、实现方式、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及最终所产生的重大影响。“一带一路”对探寻经济增长之道,实现全球化再平衡,开创地区新型合作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穿越丝路》
李伟 编
中信出版集团
丝绸之路串起了东方文明、印度文明、阿拉伯文明、波斯文明和欧洲文明,本书详细讲解了丝路沿线文化,为读者展现一幅文化与文明的盛宴。编者亲历丝路,用美的图和文,展现“一带一路”的机遇与挑战。从历史、经济、文明、器物、现场几个角度,深度挖掘“一带一路”在中国的前世今生,在历史上产生过的巨大影响,对当下及未来的巨大意义。
《“一带一路”视野下亚非经济圈重构》
马文琤 智宇琛 汪塞飞叶 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在中国的参与和支持下,中巴经济走廊、埃塞俄比亚—吉布提经济走廊、乌干达—肯尼亚经济走廊和卢旺达—坦桑尼亚经济走廊的建设快速推进,并逐渐成型。随着中巴经济走廊的不断发展以及中国与东非各国合作的深入,上述四大经济走廊将成为环印度洋的新兴制造业基地;同时,中国也由此获得印度洋、太平洋“两洋发展”的重要空间。
《一张图表看懂丝绸之路》
高亚芳、王力 编著
中华书局
丝绸之路在东亚古老的华夏文明中心和中亚历史悠久的区域性文明中心之间建立起长距离的交通联系,是人类进行长距离交通、商贸、文化、宗教、技术以及民族等方面长期交流与融合的文化线路杰出范例。本书采用一张图表的形式贯穿起两千多年的丝路历史,图文相辅,探索丝路背后的深层内涵。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