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海移动平台与海底观测网联合组网观测系统示意图
浙江在线5月18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曾福泉 通讯员 周炜)浙江大学科学家研发的自主水下航行器(AUV),日前成功在105米深海域实现与水下接驳站的自主对接,完成了无线充电和非接触信号传输。
通俗地说,一条无人操控的机器鱼,现在能够自动地利用水下的多功能充电站为自己补充能源,并且把在水下采集到的信息传输到岸上。完成这些事情的深度突破了100米,刷新了世界纪录。
深海水下接驳平台及水下成功对接视频截图
浙大专家自主研制的这条AUV名为“海豚二号”,试验于5月12日至16日在我国南海某海域完成。首先,50米深海域,AUV与海底观测网非接触式海底对接系统进行了11次自主回坞对接操作,成功对接10次。同时,水下接驳基站对AUV进行无线充电,最高功率达到681W;AUV与水下接驳站进行信息交互,非接触信号最大传输速率达到3.1MB/s。接着,在105米深海域,AUV与水下接驳站成功对接,并完成了对AUV的无线充电和非接触信号传输。
深海水下接驳平台和海豚二号AUV布放
据了解,移动观测平台水下对接是一项难度极高的水下观测前沿技术。浙江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杨灿军教授表示,此次试验在国际上成功突破了在水深超过100米的海域实现水下航行器与海底观测网对接试验技术,在入坞成功率、无线充电功率以及非接触信号传输速率上,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此项成果为深海移动观测平台和海底观测网联合实现持续性的动/静结合、三维剖面/站位组合的水下立体观测奠定了坚实基础。
本次试验属于国家863计划“深海移动平台与海底观测网非接触接驳技术”课题,课题由浙江大学校长助理陈鹰教授负责,浙大机械工程学院流体动力与机电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杨灿军教授带领的人机智能与深海机电装备研究团队(HOME团队),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徐文教授带领的信号空间和信息系统研究所团队以及浙大海洋学院等共同完成。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中科院声学研究所、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以及北京国冶锐诚工程技术有限公司等单位组成的海试验收专家组成员全程跟踪了海上试验流程。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