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原创新闻 > 全媒体播报 正文
坚定不移沿着“八八战略”指引的路子走下去
2017年06月05日 07:11:51 来源: 浙江在线 作者:

  准确把握浙江发展的历史方位

  王祖强 陈晓熊 编辑 吴晔 张韬

  历史方位是客观事物在历史发展中所处的位置。我们要准确把握浙江在历史发展和全国发展大局中所处的位置。

  浙江已经进入工业化后期,正在从快速追赶型工业化向适应引领新常态、实现“双中高”目标迈进。近年来,浙江打破传统发展模式的路径依赖,通过实施以创新为驱动,以“拆、治、归”为核心的转型升级系列组合拳,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画出一条漂亮的增长曲线,经济发展方式从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取得突破性进展,全要素生产率提高显著,居民收入、企业利润和财政收入同步增长,呈现出产业结构深度优化、发展质量和结构效益明显改善、环境质量同步提升的良好局面。

  浙江已进入“全域城市化”阶段,正在从“统筹协调”型向“全面融合”型城市化迈进。城市化是农村人口和非农产业向城市集聚的过程,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2016年浙江城市化率已达67%,正在接近70%左右的相对稳定阶段,全域城市化的特征开始呈现,城市化由城乡协调发展向全面融合发展纵深推进。

  浙江已进入市场化领先阶段,正在从“先行先试”向“改革样本”迈进。总体上看,浙江市场化走在了全国前列。一是率先深化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为保增长、促转型提供了要素保障。二是深入实施四大国家战略,搭建了新的更高的改革开放平台。三是积极推进政府自身改革,推进了“亲清”型政商政企关系的形成。浙江推进以“四张清单一张网”为重点的政务改革,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努力打造最活市场主体、最快审批速度、最佳投资平台、最好发展氛围。

  浙江已进入信息化高速发展阶段,正在从信息化“率先发展地区”向“全国新高地”迈进。2016年全省信息化发展指数、“两化”融合指数在全国排名上升为第三位和第二位,信息经济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浙江正在乘势而上,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成为信息化和信息经济的领跑者。

  浙江已进入较高国际化程度,正在从沿海开放地区向国际化前沿窗口迈进。近年来,浙江坚持“跳出浙江发展浙江”,充分发挥浙商遍布全球优势,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推动浙江文化“走出去”,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加快国际化进程,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新格局。

  浙江已进入生态建设大跨越阶段,正在从“两山”理论发源地向“美丽中国”示范区迈进。绿水青山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浙江举全省之力狠抓生态工程,既扩投资又促转型,既优环境更惠民生,治出了转型升级新天地和城乡面貌新景象。

  浙江已进入和谐社会提升阶段,正在从金字塔型向橄榄型社会结构迈进。浙江通过“限高、扩中、托低”,大力推进创业创新,较好地实现了居民收入与GDP同步增长,促进了橄榄型社会的形成。

  浙江已进入文化强省建设阶段,正在从满足基本文化需要向充分展现浙江精神、辐射文化魅力的阶段迈进。以G20杭州峰会为契机,浙江大力强化对外文化交流,提升国际传播能力,讲好浙江故事,浙江对全国甚至全世界的影响力显著提升。

  浙江已进入政治文明纵深发展阶段,正由建党圣地向全面形成山清水秀的良好政治生态迈进。近年来,浙江始终按照“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要求,坚持以“八八战略”为总纲,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道路,在许多方面已经形成了引领之态势。

  【作者单位:浙江省委党校】

  扎实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

  易龙飞 编辑 吴晔 张韬

  “最多跑一次”是省委、省政府今年的重要改革任务之一,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政府行政审批效率,优化政务服务环境,让群众和企业真切感受到政府“放管服”改革过程中的获得感。

  几点认识

  以简政放权为先导。多年以来,我省持续推进以简政放权为核心内容的改革举措。如今,“最多跑一次”改革就是我省前期改革成果基础之上的深化和提升,把我省简政放权改革推向了新高度。

  以便民提效为目标。这一改革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浙江探索与最新实践,是政府进一步优化服务流程、进一步提升服务效能的具体举措。

  以事项清单梳理为基础。在全省范围内统一事项名称和办理流程,让群众和企业能够一次性获得详细、有效和充分的办事信息,是推进整个改革任务的基础性工作。

  以政府流程再造为核心。这一改革就是要改变政府行政审批服务中心传统的办事流程,逐步推广“一窗受理、集成服务”模式,实际上涉及政府内部的流程再造和部门之间的关系重塑。

  以“互联网+政务服务”为手段。这一改革是政府借助互联网思维创新服务模式、拓展服务渠道、提高办事效率的一次契机,通过数据和审批平台建设,也能够实现简单事项办理的“零跑腿”。

  若干思考

  优化组织结构、重塑部门关系。一是严格控制政府的组织结构,对组织进行扁平化改造,减少行政审批事项的中间环节;二是深入推进窗口设置的分类整合,增强综合受理窗口和专业办事窗口布局的系统性、科学性、协调性;三是加强前台与后台业务的相互协调,形成窗口业务办理情况的定期汇总机制,后台职能部门针对反馈问题改进工作流程,促进前后台业务的协调和一体化运作。

  完善工作机制,规范行政行为。一是明确容缺受理的实施条件和范围,要求申请人在《受理通知书》上填写容缺受理承诺并在规定时间内将容缺材料补齐补正,对不符合容缺受理条件和逾期未提供容缺材料等情况所带来的法律后果要明确告知申请人;二是明确邮寄办理的实施条件和范围,对于事项材料简单事项,申请人可通过邮寄申请材料进行预受理申请,审批部门在规定时间内进行材料审核并决定申请人是否还需到场办理后续事项。

  进一步推进数据共享成为常态。一是进一步完善政府数据共享的工作规范,逐步扩大数据共享清单的实施范围,明确数据格式、数据交换等标准规范,并要求各责任单位及时更新数据;二是建立政府信息共享的激励机制,通过政策、经费等支持措施,提高各基层政府部门推进信息资源共享的积极性;三是建立政府信息共享监督考核和评估机制,督促各基层政府部门加大信息共享的力度,促使信息共享成为常态。

  优化政务服务平台建设。一是把继续加强省级政务服务平台建设为跨层级、跨部门政务服务应用的接入预留条件;二是各地要充分利用已有平台资源,并依托省政务服务平台开发出相应的功能模块,实现部门自建系统与省政务服务网基础平台的无缝对接;三是重点开发政务服务网电子证照库平台,提供数字证照的生成、管理、真伪鉴别、共享等服务,为跨部门间的并联审批提供技术支持。

  【作者为浙江省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讲师】

  开创“平安浙江”新局面

  黄红华 编辑 吴晔 张韬

  自2004年以来,我省贯彻实施“八八战略”,深入推进“平安浙江”建设,取得了重大成绩,为全国提供了社会治理创新的浙江方案。

  “平安浙江”建设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2004年至2006年,是“平安浙江”的发起期。浙江省委提出了涵盖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平安浙江”建设战略,确定了“五个更加”和“六个确保”的目标,搭建了“平安浙江”建设的总体框架,并使“平安浙江”建设深入基层。

  第二阶段从2007年至2012年,是“平安浙江”的巩固期。完善了各项制度,逐步形成和推进了“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的基层治理模式。

  第三阶段从2012年至今,是“平安浙江”的提升期。进一步提升了理念,拓展了领域,健全了制度,提高了标准,强化了基础。

  平安建设是不断创新工作制度、不断提升能力建设、不断提高法治化程度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越来越注重基层治理、越来越注重非传统安全、越来越注重人民安全感和满意度。

  “平安浙江”建设的宝贵经验

  “平安浙江”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离不开覆盖广泛的“大平安”理念的引领,将“大平安”建设与“六位一体”的国家战略、不同阶段的中心工作、浙江省的各方面优势紧密衔接起来。

  离不开有力的组织领导体系的保障,依靠稳定的领导干部队伍,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

  离不开多元的社会力量动员机制的促进,形成网络共建、信息共享,队伍共建、人才共享,组织共建、资源共享,项目共建、服务共享的局面。

  离不开有效机制的推动,形成“维稳工作十大机制”“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和“三治合一、三社联动”等模式。

  离不开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的激励,形成前有标兵、后有追兵的竞争局面。

  “平安浙江”建设的建议

  我省正处于厚积薄发的战略机遇期、干事创业的发展黄金期、不进则退的转型关键期。我们肩负着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高水平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大历史使命,需要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创“平安浙江”建设新局面。

  总体建设要求:继续在“八八战略”指引下,坚持源头治理、系统治理、综合治理、依法治理,依据社会风险的不同原理加强分类治理,根据社会风险的类别设定“平安浙江”的建设内容,设定“平安浙江”的治理机制,调整组织领导体系和社会协同机制,开创共建共享的新局面,进一步提升人民的安全感、获得感和满意度。

  主要建设内容:增进繁荣、增强韧性,拓展保险、加强互助,培养责任、规范社会,监测重点、识别异常,化解纠纷、处理危机,回应舆论、满足需求,建立公信、维持诚信,创新试点、容错纠错,依法行政、依法问责。

  建立九大举措:脆弱性风险的扶助机制;不确定风险的保险机制;复杂性风险的规范机制;流动性风险的监测机制;利益纠纷的公正裁判机制;舆论性风险的回应机制;道德性风险的声誉机制;改革性风险的试点机制;腐败性风险的问责机制。

  调整两大机制:组织协调机制和社会协同机制。

  【作者为浙江工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浙江发展与中国进步

  黄宇 编辑 吴晔 张韬

  省第十三次党代会以来,省委以“八八战略”为总纲,以“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抓手,秉持新发展理念,扎实推进各项建设,胜利完成各项任务,向着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实现现代化、建设“两富”“两美”浙江迈进。

  敢为人先,砥砺前行

  创新发展:浙江推进经济结构实现战略性调整的关键动力。“三改一拆”为浙江发展赢得先机,为浙江改革腾出空间。“五水共治”是倒逼转型的突破口,是加快走发展新路的重要一步。“浙商回归”为我省转型升级组合拳不断注入“源动力”,成为我省再谋新篇的“强引擎”。

  协调发展:浙江补齐短板、提升发展整体效能的重要保证。补短板是“八八战略”的题中应有之义,是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力点。省委从全省大局高度出发,决定着重补齐的“六块短板”,体现了省委的责任担当,更体现了省委着眼未来的高瞻远瞩。

  绿色发展:浙江践行“两山”理论、建设“美丽浙江”的必由之路。10多年来,浙江坚持“两山”理论不动摇,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结出了丰硕的成果,成为了“两山”理论的坚定实践者和极大受益者。在中央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中,“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贯穿全篇,“两山”理论在华夏大地上已开花结果。

  开放发展:浙江拓展经济发展空间、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的必然要求。浙江的发展一直呈现“两头在外的形态”和“走出去,引进来”的姿态。2016年浙江省服务贸易进出口规模继续保持在全国第一方阵,居广东、江苏之后,列全国第三位。

  共享发展:浙江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道路的集中体现。推进共享发展,深化“平安浙江”,夯实执政之基、发展之本、治理之路,打造平安中国的先行样本。推进共享发展,探索“法治浙江”,在实践中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三者有机统一,树立法治中国建设的地方成功范例。

  乘风破浪,不忘初心

  G20杭州峰会的成功举办,向全世界展示了浙江的生机与活力,展示了中国方案、中国道路、中国智慧的鲜活样本。

  在浙江,“创业创新”基因由来已久,蕴含在浙江人的生命之中。“两创”引导下的宏伟实践,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了经验。如今,以知识、技术和智慧重装出发,强势引领浙江经济新模式、新业态、新升级,呈现出蒸蒸日上的态势与蓬勃的生机。

  党中央、国务院从全国大局和长远发展出发,先后批准建设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设立舟山群岛新区,开展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设立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杭州“先行先试”建设中国(杭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探索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实施好这“六大国家战略举措”,事关发展大局。

  面对“一带一路”带来的重大机遇,浙江响应号召、迅速行动,以“八八战略”为总纲,立足浙江特色优势,围绕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把转型升级与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在高层次、高水平上构筑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争当“一带一路”建设排头兵。

  【作者为浙江省社科院研究员】

  特色小镇的建设经验

  吴晓露 编辑 吴晔 张韬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挑战,适应和引领国内经济新常态,打造浙江经济“升级版”,浙江省委省政府在2015年《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规划和建设一批特色小镇作为浙江大力发展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加快产业升级,发展七大产业的重要抓手,并在2016年进一步明确了这一战略。

  特色小镇创建的实践

  以梦想小镇、云栖小镇等为代表的79个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对象和51个省级特色小镇培育对象发展势头迅猛,成为新常态下基于自身产业特色,破解空间资源瓶颈、实现经济结构转型、改善人居环境和推进新型城镇化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战略、新举措和新亮点。

  特色小镇的创建不仅立足于自身的产业基础和产业发展条件,将主导产业明确定位于符合信息经济、环保、健康、旅游、时尚、金融、高端装备制造、文化等八大万亿产业,特别是茶叶、丝绸、黄酒、中药、青瓷、木雕、根雕、石雕、文房等历史经典产业,注重各大产业间的错位发展,布局合理、定位准确、特色鲜明,成为推进浙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

  特色小镇的投资项目精准化、建设进度高速化,投资基本集中于特色产业和基本配套设施,已成为我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增加有效投资,推进新型城市化建设的重要抓手。2016年前三季度,130个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对象和培育对象共实施建设项目2247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101.1亿元,占全省同期固定资产投资的5.2%;特色产业投资682.4亿元,占特色小镇固定资产总投资的62%。

  特色小镇在产品升级上致力于变传统的“大工厂”为“新社区”,变惯性“经验制造”为创新“需求制造”,变产业的“低小散”为“高精尖”;产品产业优势逐步呈现,综合效益逐渐产生,已成为我省新常态下培育新经济增长点的重要载体。

  特色小镇强调创业环境、宜居空间的打造与完善,“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产、城、人、文”四位一体的自然和谐人居空间吸引了大批人才的入驻,人才聚合功能逐步呈现,已成为我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人才引入和留驻的重要平台。

  特色小镇创建的经验

  我省特色小镇的探索与实践初步证明其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可行性和成效性,同时也强调其创建与推进必须着眼于经济新常态,顺应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趋势,遵循市场规律,充分发挥各市场主体的积极作用:产业是重点,特色是关键;创新是活力,人才是关键;历史人文是底蕴,文化是灵魂;既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要更好地发挥政府在公共服务、规范秩序、制度要素创新供给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我省特色小镇创建仍然存在一些尚需注意与改进的地方:强调合理布局,科学规划;注意“先行先试”政策的精细化、可操作化;进一步理顺考核标准严格性与灵活性间的关系;创新多维度、多方式解决人才、资金及大项目普遍缺乏等问题。

  【作者为浙江省社科院副研究员】

  “两山”重要思想的价值引领

  葛学斌 编辑 吴晔 张韬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习近平同志主政浙江时提出的重大科学论断。从思想高度看,“两山”重要思想与“八八战略”“四个全面”一脉相承、有机联系。

  习近平同志用绿水青山喻指生态环境,用金山银山喻指经济发展,把生态与经济的关系比作“两座山”之间的关系,从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思想,到对“两座山”之间关系三个发展阶段的深刻阐述,再到对“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反复强调,从“兼顾论”“取舍论”“统一论”中逐步形成了日臻完善的思想论述体系。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源起“绿色浙江”实践的生态观,更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观。浙江的探索实践,全面诠释了习近平总书记“两山”重要思想的科学性和正确性,充分彰显了“两山”重要思想强大的理论生命力和强劲的实践推动力。“两山”重要思想的孕育既有厚重的文化基础,又有丰富的实践支撑,更开启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可以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融合于“八八战略”的各个方面,并构成了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重要内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观最新成果,有力推动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形成和生动实践。

  “两山”重要思想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理论支撑,也是建设“美丽中国”的根本遵循。“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小康是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重大战略举措,是一个有机联系、环环相扣的整体。全面小康,重在“全面”,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全面进步。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是关键。“没有健康就没有小康”“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生态环境与普通百姓息息相关,满足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新期待,也正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两山”重要思想,是新的发展观、财富观、价值观,深刻阐明了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的辩证关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两山”重要思想进一步丰富与发展。2015年5月,《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公布,进一步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目标愿景,《意见》通篇贯穿着“两山”重要思想,为科学发展构筑起“绿色谱系”,被广泛认为是指导我国全面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顶层设计文件。

  “十三五”规划是我国践行“两山”重要思想的理念创新与科学布局。“十三五”规划的十个目标任务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是首度写入五年规划。“十三五”期间,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保障国家生态安全的根本目标,优先保护自然生态空间,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建立监管预警体系,加大生态文明示范建设力度,推动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服务功能,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作者为丽水市委常委、宣传部长】

责任编辑: 吴盈秋

标签: 八八战略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相关阅读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即时报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