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6月6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许雅文)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城镇化率逐年提升,据相关统计,2015年这一数据达到65.8%。城乡封闭治理的状况被打破,乡村治理面临新情况。面对新现象、新趋势,各地通过创新体制机制、完善配套设施,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提升服务和治理水平,使环境更优美、乡风更文明、社会更和谐。
传统村规民约、社区公约的重新制定和修订,引导乡村治理向法治有序、德治有效、自治有利方向发展。近年来,浙江紧密结合“枫桥经验”,推动村社“两约”制定和修订。同时结合各地特色,如文化传统、风俗习惯、产业特色等制定条款,如景宁把弘扬畲族文化纳入“两约”,临安把山核桃采摘规则写入村规民约。
不少乡村的“两约”,还紧密结合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本村难点工作,如“三改一拆”“五水共治”和平安建设、城乡环境整治等。在以治水为重点的生态家园建设中,柯城区墩头村村民自发成立了衢州市首个村级共建生态家园协会,村民在“五水共治”共建生态家园中开展自我教育、管理、监督、服务,形成了长效机制。
探索网格化治理,推进乡村治理精细化。浙江开展网格化治理,注重网格划分方法创新,即按照属地性、整体性、适度性的原则,从尊重传统、着眼发展、便于管理的实际出发,在行政村、城市社区以下划分网格,构建全省“一张网”的基层社会治理网,既保持了原有基层治理架构的完整性,又使其管理单元进一步细化。
在浙江,“一张网”统筹各方资源,建设“全科网络”,规定凡实行网格管理的部门和行业,必须纳入全省统一的网格,统筹职能、力量、资源和经费,实行多方协作、一网联动。目前,全省共划分10.9万个网格,配备23.4万名专兼职网格员,并推动网格员进村入户,把乡村治理工作重心沉到最前沿。
“四个平台”建设,如今正推进乡镇、村资源统筹、协同共治。“四个平台”即综治工作平台、市场监管平台、综合执法平台、便民服务平台,通过对现有资源进行优化整合,解决县乡之间职责重构、资源重配、体制重整等问题,推动更多资源向乡镇倾斜。
通过“四个平台”建设,基层治理实现了由条块分割、单打独斗,向乡镇(街道)统筹共治转变,也极大地增强了乡村群众的获得感。派驻机构人员纳入乡镇属地管理,经济待遇、考核参照乡镇干部享受,党团、工会关系也转到乡镇,还参与乡镇中心工作,乡镇也把派驻机构干部与本级干部一视同仁,统筹培养使用。而老百姓通过网上网下便民服务平台建设,办事少跑腿甚至不跑腿,在家门口就能把事办成。
近年来,各地积极探索农村社区建设布局规划及服务设施建设标准。2009年,安吉在全省率先编制《农村社区建设布局规划和服务设施建设标准》,将全县169个行政村规划为150个农村社区,将农村社区分为中心社区、节点社区和端点社区3个类别,根据服务需求特点,分别设定不同规模的硬件设施和社区服务内容标准,同时将外来人口纳入社区服务范围,实现城乡社区服务均等化,提升居民获得感及社区认同感。
目前我省已初步构建农村社区服务体系。据省民政厅统计,全省已建立村级社区服务中心1.9万个,覆盖率达90%以上。同时,积极推动创业就业、社会保障、卫生计生、文化教育、法律服务等公共服务向农村社区延伸。2016年12月,96345公共服务信息平台正式联网运行,为居民提供包括家政和医疗的就近、便利服务,目前全省72个分站点已全部实现数据联网。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