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6月12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王湛 通讯员 诸鸿雁 傅铁铮)又到一年毕业季。今年,浙大的毕业生们,有了一个新的毕业照胜地——求是大讲堂。
没错,就是浙大120周年校庆期间,各位大佬、校友、游客纷纷拍照留影的那个恢宏大气、壮观华美的古建筑群。
其实,它的官方名称,叫“求是书院文化元素建筑群”,主要包括“求是书院”和“西迁之路”两大文化元素。
求是书院铜门楼上的楹联
来自浙江巡抚写给光绪帝奏折
1897年2月,浙江巡抚廖寿丰向光绪皇帝递交《清浙江巡抚廖寿丰创办求是书院兼课中西实学事奏折》,这便是求是书院或者说浙江大学的缘起。
“求是书院是浙大的文脉所在。”浙江大学党委副书记郑强说。据浙江大学求是书院文化元素建筑群建议立项兴建的有关会议文件记载,此建筑群最早由郑强于2010年动议建立。2011年11月召开的学校党委常委会对该工程进行了专题研究。时任党委书记金德水特别强调了此建设工程的重要意义,会议通过了此项建设工程校内立项建设的决定。
说起动议的缘由,郑强说,源于他的一个发现:学生毕业时,都会选择他们认为最珍贵、最有代表性的地方,拍照留念。 “我想给同学们这样一个地方,一照相就知道是浙大。而浙大最有历史的求是书院,却相距学校十公里。而且,求是书院旧址不属于学校管理。所以我想,应按求是书院旧址的风格,在紫金港校区新建一个有求是书院文化元素的建筑物。”
于是,在廖寿丰向光绪帝递交的奏折里的两句话,被刻在了求是书院铜门楼上:居今日而图治,以培养人才为第一义;居今日而育材,以讲求实学为第一义。
浙江大学校长助理、基建处处长李凤旺认为,这两句话最能反映浙江大学诞生的因缘,也充分表达了当时浙江大学的办学理念。因此,把这两句话从上千字的奏折里,挑了出来。
求是书院铜门楼宽9.6米,高9.7米,仿明清式全铜制作,采用四柱三间歇山式结构。铜门楼北立面镌刻“求是书院”四字,南立面镌刻“求实创新”校训。
李凤旺说,铜门楼的额枋、拱柱、花板等部位,辅以钱江潮、岁寒三友、鲤鱼跃龙门、双凤朝阳、一路连科、梅兰竹菊等图案,被赋予积极、美好的寓意。
“浙江大学从诞生之日就勇立潮头,以讲求实学办求是书院,所以我们选择了钱江潮作为中间最大一幅图案。” 李凤旺说,“左右辅以老师和学生的群像,寓意办学以师生为本。”
据浙江大学有关会议文件记载,2010年8月,郑强建议,“兴建具有求是书院文化元素的建筑群,出发点是为了学生,希望为他们留下一条可供追忆的浙大魂脉、一座可供景仰的求是丰碑。”
郑强回忆道,“我向时任浙大党委书记张曦汇报后,得到了他的充分认同和肯定。”
后来,在时任浙江大学党委书记金德水的直接关心和争取下,此项目得到了省政府专项建设经费的支持。特别是,铜门楼的建设是由金德水书记亲自向香港求是科技基金会通报情况,并争取到对铜门楼建设经费的全额经费捐赠支持。
“关于浙大求是精神和百廿年校史的传承,都将在这里得到展示和升华。”金德水说。
此项工程从立项到建成共历时8年。
建筑群延续了西迁文脉
南北通融、古为今用的设计风格
为什叫求是书院文化元素建筑群?“我认为,浙大文脉还包含了西迁文脉。因此,我又扩展提出了,在求是书院建设外,增加建设记载西迁主要办学地的群楼厢房建筑,故取名为建筑群。”郑强说。
西迁办学地的建筑分别以“天目厅”“建德厅”“龙泉厅”“泰和厅”“宜山厅”“遵义厅”“湄潭厅”命名。
七个西迁办学纪念厅、校史陈列馆与求是大讲堂以园林院落的方式组织在一起,既体现了主殿、厢房和廊道结合自然地形和水系而建的古代建筑特征,又集学术讲座、校史展览、校务活动、学术交流等多种功能于一体。
浙大建工学院建筑系主任罗卿平教授,是求是书院文化元素建筑群的工程总设计师。
罗卿平说,建筑设计定位的初始,是来自求是书院旧址的传统建筑群,但在设计中融入了全新的设计手法和使用功能。
“原来的求是书院和中国传统建筑是质木结构,而如今的建筑群则是现代钢筋混凝土结构;传统建筑单体只是简单的平面和功能,现在要满足可以容纳600人的多功能厅,规模和体量远远超过原来的求是书院;而且还要满足现代建筑设计的多种规范要求。” 罗卿平说。
所以,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创新是本次设计的难点。他还提到了特别创新的地方,“比如檐口底下,传统老建筑除斗拱外就是梁、额、枋等严实的做法,现在采用了镀膜反射玻璃,这样既改善了室内采光,还可以把檐斗反射到镜面上,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另外,罗卿平还说,这个设计比对的是唐宋时期的中国建筑,又不是那个时代建筑的模仿,它糅合了北方建筑的大气厚实与江南园林的柔美变化,建筑组群在总体丰富变化中又有局部的对称庄重 。他举例道,江南建筑屋角的起翘原本很飘逸,但在求是大讲堂屋角的处理上有意做得浑厚有力了些,更加符合高等学府里“大气、沉稳、庄重”的形象气质。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