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杭州6月16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陈宁)“酒”和“久”,串联出邹慧君对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的所有愿景。这个愿景的背后,是国内最大的黄酒销售企业,是历经数千年源远流长的绍兴文化。
“绍兴黄酒是历史最悠久的酒,是绍兴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应该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继续传承,创新发展。”在省党代会闭幕之际,邹慧君这样告诉记者。
“切实抓好绍兴传统产业改造提升试点工作”,报告中一句话,让邹慧君信心满怀,“这就是绍兴黄酒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1951年建厂的古越龙山,走过“十八条肩担建厂”的初创期,走到了年产量16万吨的辉煌期,如何走出传统产业的困境?“唯有‘创新’。”邹慧君说,报告提出:联动推进“互联网+”“智能化+”“标准化+”“文化+”,建设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加强工匠队伍建设,促进传统动能修复。“这意味着,传统产业不仅要有工艺和装备创新,还要与时俱进,创新精神与文化。”
在绍兴西北角的古越龙山老厂区内,机械化的酿酒装备和先进的流水生产线取代了肩拿背扛;黄酒老技师和年轻的工匠共同蒸饭、开耙,探索传统工艺之新;传统的绍兴酒推出了不同形式的新产品远销海内外;绍兴黄酒还作为“浙江名片”,走进G20杭州峰会,走入世界互联网大会……
十多年间,人们发现绍兴酒变了,变得与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接轨,变得更接地气,更近人气。“一切的改变,都建立在不变的基础之上。酒文化是绍兴的一部分,老底子的东西不能丢。”省党代会报告中提到的“优秀传统文化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令邹慧君感触颇深。
在古越龙山,经历了2300多年历史的绍兴黄酒,依然保留着传统。做酒最重要的发酵环节中,老师傅对酒药酒曲的选择严格苛刻;自古以来,酿酒讲究时间与温度,处暑做曲、立冬开酿、立春煎酒在这里一步步循着节气,从未改变。
创新和传承之间,邹慧君也思考着绍兴酒走向未来的新路子。“党代会报告提出‘突出人才强省’和‘人才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绍兴酒也需要专业人才,近年来绍兴当地高校有了专门的‘绍兴黄酒班’,这让我们看到了后继有人的希望。”
下一步,古越龙山将进入区域化生产的轨道,把目前较为分散的生产现状集约化,提升机械化水平。“我们已有自己的国家级黄酒工程中心,联合院校做黄酒的研发,我相信这能让绍兴酒文化得以延续。”邹慧君说。
结束采访前,邹慧君向记者分享了一则小故事。上世纪80年代,首个机械化黄酒生产设备被引入古越龙山前,曾引发酒厂内一场不小的争论。“机械化和保留绍兴酒文化会不会冲突?”“没有创新绍兴酒文化如何走得更远?”……如今30多年过去,绍兴酒在传承中历久弥新,“就像绍兴离不开黄酒,传承和创新,永远都不会变。”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