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宾朱葆伟作客浙江人文大讲堂。尹炳炎 摄
浙江在线6月21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王湛 通讯员 诸鸿雁)本期浙江人文大讲堂,在浙江大学西溪校区开讲。
“一件工业产品怎样体现它的艺术性和美感?这是一个非常有社会性、时代性的话题……今天,美的问题越来越多的受到人们的重视,包括工程界、也包括哲学界。”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朱葆伟先生作客浙江人文大讲堂,系统分析了美、技术与艺术三者的关系。
20世纪现代主义艺术
是反传统和充满内在张力的
20世纪艺术,一般可称为“现代主义”艺术。
“现代主义”一词不全是一个时间性概念,而是和某种非传统的艺术新思想联系在一起的,是西方国家从20世纪初发展起来的现代美术中的某些流派——野兽主义,立体主义,未来主义,达达主义,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抽象主义,波普艺术等的统称,或者还可以进一步把它们分为两个阶段。当然,这种划分是粗略的,因为现代世界本身就是多元、分裂和冲突的,现代艺术的发展也很难用一条连贯的逻辑线索描述。
一般认为,现代建筑起源于“水晶宫”,现代音乐和绘画开始于勋伯格和塞尚。
我们这里只讲塞尚。人们认为他的贡献有三个方面:一是创造了用色彩来造型的方法,二是成功地运用了艺术变形,第三就是他创造了一种个性鲜明的艺术程式——几何形程式。这些都改变了对绘画自身的理解,给了人们一种新的启示:艺术让一个不同于“可见物”的世界向我们显现,要打破传统“镜像”式的绘画模式,放弃透视法和阴影法,以新的语言,探索它新的可能性。
20世纪上半叶最重要的流派有毕加索等为首的立体主义、康定斯基等为代表的抽象主义、以及达达主义等。
20世纪中叶以后流行起来的波普艺术家把商业艺术的题材用于绘画。他们不仅要努力克服艺术品与日常生活用品之间的界线,而且要消除高雅艺术与低俗图像之间的界线。波普艺术进一步推动了艺术与商业的结合,以及回归日常生活。
概括地说,现代艺术有如下三个特点:
一是反传统,艺术家们放弃了那种古典主义的、贵族式的审美观,也打破了近代以来人们关于“艺术自律”和“无功利性”的认识和规定。它打破了艺术与工业、商业以及日常生活的界限,艺术也成了一种产业文化。
二是力图表现艺术家的直接感受,也就是通过“我”的感受让世界或让人的情感直接显现,或是让“艺术自身”直接显现。这种强调直观、感性的情感,实际上是对工业和技术、市场和消费,以及战争、环境破坏等等各种社会现象的回应。20世纪的艺术家把感受的触角伸向社会的各个角落,去表现社会的矛盾和人的精神迷茫,诸如身体、性别、族裔、暴力、科技和生态环境等,都成为艺术家探索的主题,这些感受被反映、被放大,其中包括了批判态度。如蒙克的《呐喊》典型地表达出一种人的恐惧、无助的精神状态。
三是充满内在张力。20世纪艺术推崇“独特感觉的冲动行为”,力图用所有的新异手段来吸引关注;而与工业结合和走向市场又必然导致平庸化。立体主义等对对象的拆解、分割、重组,以及对主观意志的强调,既是现代性的产物,又是对现代性的反抗。
技术与艺术之间
是怎样相互联系和影响的
现在,我们来看看艺术和技术之间是怎样相互作用的。
“技术”和“艺术”本是同源。古希腊文化中“技艺”一词既包含技术的一面也包含了艺术的一面。因为古代的技艺、工艺是建立在生产者的直接经验和直观感受的基础上的,对于尺度关系、比例、节奏的掌握成为劳动经验和技术改进的中心。技术的发挥靠双手使用工具的技巧,它也体现和转化、物化了人的感觉、精神及个性,使实用的器物获得了一种审美效果。
“技术”和“艺术”的分家是在文艺复兴以后,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艺术同科学、技术一起,各自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由此,艺术被看作是审美功能的承载者。
先来看技术对艺术发展的影响。工业革命深刻改变了整个社会的面貌,引起了艺术家们的不同反响。19世纪中叶以来,工业技术的发展给艺术带来了深刻的变化。钢铁、玻璃、混凝土等新材料的出现不仅给建筑带来全新的面貌,而且为雕塑和绘画开拓了新的领域,而摄影(后来还有计算机)等新技术取代了艺术的部分功用,迫使艺术家进行变革。另一方面,工业技术的创造物——像巴黎铁塔、德尔福特铁桥等——向世人呈现了一种不同于艺术的工程美,速度、力量等也成为了新的审美取向。
相应地,艺术的发展也深刻地改变了工业和技术的面貌。1851年英国的“万国工业博览会”给了艺术家们很大的刺激。一些艺术家对工业制品的粗糙丑陋和繁琐庸俗、矫揉造作的装饰感到不满,他们决心介入到工业生产中去,这导致了英国的“工艺美术运动”的出现。而真正推进艺术进入工业技术的,是随后出现的“包豪斯运动”。“包豪斯运动”开始提出完整的设计理论:第一,在设计中美必须和功能相统一;第二,设计的目的是人而不是产品;第三,设计必须是理性的,必须遵循自然和客观的法则。
今天,人类生活于其中的世界,几乎是全部为工程技术所建构、所覆盖的。我们在生活、工作和环境中能够享受到的审美愉悦,也越来越多地要由工程活动及其产品所提供。工程技术参与了美的生活、美的世界的创造。从设计、制造到使用,审美因素贯穿到工程技术活动的全过程。美也成为工程技术产品的一个选择和评价标准,这就是人机和谐、人工物与环境的和谐,以及产品自身的美。
科学、技术、工程的发展,要求人们精神、情感方面相应的发展;而工业和技术的发展中出现的负面的作用,也从反面提出了生产过程和产品的人性化问题,以及人工物与自然环境的关系问题。另一方面,物质产品的空前丰富,人们选择空间的扩大和激烈的市场竞争,也对产品的审美方面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作为制造业价值链中极具增值潜力的重要环节,美的、宜人的因素对于提升产品附加值,增强行业、企业的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等方面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作用。马克思说的“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在今天愈发显示出其深远意义。
需要做的几点小结
1.工程技术活动与审美事实上存在着两种关系:工程与艺术的关系和工程自身与审美的关系。这两种关系既有相重合的方面,又有相区别的方面。事实上,人的生活、实践的每一种活动中都有美的追求,这是生活、实践的本质所决定的,也是工程技术美的本体论根据。
2.工程技术与艺术活动各自独立又相互补充、相互生发。它们互为手段,而且具有内在的相通性:都是人类创造力的产物,它们从不同方面,以不同方式,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开辟出新的可能性,带来更大的自由。
3.艺术的市场化和审美日常生活化的一个后果是平均化和平庸化;而现代艺术家在刻意求新求异的过程中,也在无节制地放大和放任自己的主观意志和感受,二者都放弃了对意义的追求。艺术应当为人类生活提供新的意义,这当然不能靠回到贵族艺术,而只能在实践中,在走进生活,以及与工业和的市场结合的过程中,探索出一条新的超越之路。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