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原创新闻 > 全媒体播报 正文
2017年“马云乡村教师计划” 浙江7位教师入围
2017年07月07日 14:26:07 来源: 浙江在线 作者: 浙江在线记者 王湛 记者 郑琳 通讯员 吴荃雁

  图片来自网络

  浙江在线杭州7月7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王湛 记者 郑琳 通讯员 吴荃雁)近日,“马云乡村教师计划”300名入围教师名单揭晓,浙江省有7位教师入围。我们介绍其中的五位,另外两位下期再做详细报道。

  在我们固有的印象中,“乡村教师”生活在中国的高地和远山——他们一脸风霜,收入低微,口音浓重,在陋室之中,持节而立,教会无数孩子写下人生的第一笔。

  确实,这些年,乡村山形依旧、水势不改,一代人早已远走高飞,可当初训蒙他们的乡村教师们依旧在那里,守乡护土,守护着中国乡村的文脉。

  他们有自己的风骨和气节,他们早就习惯了坚守。

  但是,这些不代表中国乡村教育只是落后和无力。

  相反,随着大批“80后”、“90后”进入这一职业领域,随着互联网引发的时代革命,中国的乡村教育也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巨变。

  比如,1987年出生的张仕凯,在工作五年后,报考了北京师范大学的在职研究生,跟北大附小、人大附小、海淀实验小学等名校的老师们成为了同学,并一起学习和探讨教育思想。

  比如,在临海汇溪镇圣雄希望小学的江灵凤,班上一半都是留守儿童,她不仅要帮孩子们洗头洗澡,也要建一个微信群,随时跟在外打工的孩子的爸爸妈妈们保持联络,反馈情况。

  比如,今年50岁的温州平阳县海西镇的周春微,在乡村教师的岗位上坚守了32年。“幻灯机和投影几年前装上了,这学期装上了一体机。”周春微说,类似于一块触屏的电脑,用手指可以在上面写字,手指一推就可以切换画面。而她刚刚当老师的时候,教学工具是一块涂黑漆的木板。

  ……

  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说过一句话,“中国可以没有阿里巴巴,没有马云,但是不能没有你们,如果没有你们的努力,中国的乡村就会荒芜……你们在做中国最大的善事。”

  “大凉山彝族的小女孩能够读上书,不是像我当年的姐妹一样过早嫁人,这就是我最初办学的想法。”2016届“马云乡村教师奖”获得者、彝族女教师阿苏英雄说。

  去年,是她最幸福的一年,不仅到三亚参加了颁奖礼,而且她曾教过的学生考上了大学。

  “马云乡村教师奖”由马云公益基金会发起,从2015年开始,每年举办一届,旨在寻找100位优秀的一线乡村教师,给予持续三年总计每人10万元的现金资助与专业发展机会。

  2017年,该计划面向全国开放申报。自2月15日启动申报至4月15日两个月时间内,2017届“马云乡村教师计划”共有4899人注册申报,其中完成全部内容的申报材料1734份,报名情况超过预期。

  经一个半月紧张的初筛工作,基金会本着公平、公正、透明的原则,初评评委会通过多元选择评委参与、交叉打分、电话回访核实等方式,从符合“马云乡村教师计划”基本条件的申报者中,最终选出300名符合标准的入围乡村教师。

  初筛结束后,还将通过初评、终评来确定获奖教师100人。并将在2018年1月,公布100名获奖教师名单并举办颁奖典礼。

  据统计,中国义务教育阶段有9000多万名儿童在乡村学校就读,带给这些孩子知识、智慧和文明的是300多万乡村教师,他们是支撑乡村教育发展最关键的力量。

  山水有相逢。这一路,发现乡村教师们对于无法改变的现况,从不怨天尤人,给予学生、家长乃至乡亲,都是乐观和笑脸。但每一个笑容背后,都是一个紧咬牙关的灵魂。

  “若有光芒,必有远方”,马云认为,正是这些乡村教师影响着贫困地区的孩子,“这些孩子一定会影响我们和我们孩子的未来”。

  这一次,我们展现在纸面上的故事,只是他们中最为凡常的几位。

  江灵凤

江灵凤 台州临海汇溪镇圣雄希望小学

  村里留守儿童,都喊她“妈妈”

  台州临海汇溪镇圣雄希望小学的教师江灵凤,是自愿选择留在农村教书的。

  1999年,她从台州临海师范学校毕业,放弃了分配到镇里教书的机会。

  “我从哪里来就回哪里去。”江灵凤留在了家乡汇溪镇教学,这一呆就是18年,从一名代课老师到成为一名优秀班主任。

  她不仅是孩子们的老师,更像他们的妈妈。

  江灵凤现在台州临海市汇溪镇圣雄希望小学担任一年级(1)班的班主任,这个班有一半都是留守儿童,他们的父母外出打工,家里仅剩孩子和爷爷奶奶。

  没有父母的照顾,留守儿童的洗澡就成了问题。“一眼就能看出哪些是留守儿童。”江灵凤说,“他们没办法自己洗澡,所以个人卫生很不好。”

  夏天,头发长的女生不洗头尤其容易长虱子,江灵凤“看不下去”,她便将孩子们带到自己的教师宿舍,烧开水给他们洗洗头,用香皂帮他们擦擦手臂。

  冬天,一些学生买不起棉衣和袜子,江灵凤便自掏腰包。“我给他们一人买一件棉衣,他们穿上了整个星期都不换。有时我碰到在镇里工作的同学,告诉他们这个情况,他们也会帮我组织捐赠。”江灵凤说,“现在,我儿子的衣服也会拿来给他们穿。”

  在课堂上,这些孩子有时候会脱口而出“妈妈”,平时也会称江灵凤为“江妈妈”。毕竟,这些孩子才七八岁。

  令江灵凤印象最深的是2006年,她带的第一届毕业班,其中有三个留守儿童。那时候,江灵凤每周都带他们一起回家,给他们做饭,陪他们游戏。“现在他们都上大学了,有一个还考上了浙大,每周都会和我通电话。”江灵凤说。

  今年立夏的那一天,班上44个学生,每人带了两个鸡蛋,说要送给江灵凤。在临海,有立夏吃蛋的习俗。

  江灵凤又感动又为难,“他们说我吃谁的鸡蛋,以后就对那个同学好。这让我怎么吃呢?”

  灵机一动,江灵凤想到了一个办法,“立夏习俗不仅要吃鸡蛋,而且还有其乐无穷的斗蛋习俗。就是立夏这天,比比谁的鸡蛋壳硬,没碰坏的继续下一轮斗蛋。”

  于是,她在班级里搞了个活动,让学生们进行斗蛋比赛,比赛后写一篇作文。

  胜出的那个鸡蛋自然是被江灵凤吃掉了,而最后,孩子们的作文都写得很好,因为他们亲身经历过且乐在其中。

  “我比较喜欢互动性的教学,这样的学习,孩子们比较喜欢也容易掌握。”江灵凤说。

  “那天我走进教室,咳嗽了一下,就听到底下有孩子说‘江老师咳嗽了,大家安静’。那一刻觉得那些孩子真的很懂事。”江灵凤说。

  江灵凤也收到过学生送的许多礼物。大多都是卡片,上面写一句话。“其实那些也不是卡片,也就是本子上随便撕下一张。”每年教师节,孩子们还会在门口买1毛钱一朵的塑料花送给江老师。

  “孩子们可能不用那么优秀,但是要学会怎样做人,懂得感恩。”这是江灵凤的教育理念。

  周春微老师和学生。

周春微 温州平阳县海西镇西湾小学

  32年坚守乡村,不忘初心

  今年50岁的温州平阳县海西镇的乡村教师周春微,将自己比喻为“渡船人”:把学生接上船,教给他们知识,然后再送到更美好的彼岸。

  她就这样撑着船,扎根乡村,一待就是32年,“根扎下去,拔不出来了。”

  当周春微从校长处得知,当地教育局推荐她报名“马云乡村教师奖”时,还有些不情愿。她认为自己是一个平凡人,做了一些平凡的事,只想做一小块默默孕育种子的土地。

  周春微老师所在的学校。

  1996年2月,在工作10年后,周春微被调至平阳县海西镇西湾中心小学。小学位于山区,一个山头连着另一个山头。周春微通常在周日吃完中饭出发,到达学校时就该吃晚饭了。由于路途遥远,两周才回一趟家。

  那时,女儿才刚会说话。有时候心疼女儿,便多在家留一晚。这样做的结果是,周一的凌晨四点出发往学校赶。

  “步行20分钟,坐40分钟三轮车,再步行20分钟到车站,再坐一个半小时的车才能赶到学校。”周春微回忆当时去学校的路,有时候没有车,她只能一路步行,整整要走5个小时。乡村的道路偏僻,一个女子孤身一人走着,难免提心吊胆。

  周春微在山区呆了三年,1999年8月,她到了西湾乡海滨小学(现在叫西湾小学)工作。

  去上班的路依然如“囧途”。从家到学校的车半小时一班,且很不准时,每次都要提早好久去等车,末班车在下午4:30。学校4点钟才放学,她只好每天小跑着去赶车。有时候错过了末班车,只能在路边招手搭顺风车,拖拉机、货车什么的都坐过。

  3年前,周春微用积蓄买了辆二手小汽车,上班就方便多了,还能顺便载上同事。“现在是水泥路,特别宽敞。”周春微说。

  学校的条件也在慢慢变好。一开始是一块木头做的黑板,用白粉笔。后来是半面墙的大黑板,再后来就是现在的磁性黑板了,可以用水笔写。

  “幻灯机和投影仪几年前就装上了,这学期还用上了一体机。”周春微开心地说。一开始,新设备装上后,大家都不知道怎么用,“我比较有探索精神,慢慢摸索,学会了再一个个教给老师们。”

  西湾一带近几年建设海涂,建新城,发展工业,吸引了一大批外来人员,这也使周春微的课堂多了许多外地学生。

  “上学期转来两个外地学生,语文考试只能考几分(满分100分),我真的着急。”周春微一有空就把他们叫到办公室,读课文,听写生字,有时也让同学们帮助他们。

  一个学期过后,虽然他们的考试成绩还是不好,但认识了很多新词语。

  “有个学生小学毕业后回到老家贵州,突然不想读书了,家长劝不听只能给我打电话。”周春微给那个孩子打去电话,和他讲了知识的重要性和一个人对家庭的责任,这个孩子总算被劝回了教室。

  “被家长和学生这样需要着,真的很幸福。”周春微说。

  她不是没想过离开乡村。32年来,外调的机会也有不少,但每次要走,家长和孩子们总是来恳求,想要她把一届学生带到毕业。

  周春微每次都心软,不知不觉就在这所乡村小学待了32年。

  “出身于农村的我,深刻地知道乡村比城里更需要好的老师。家长们望子成龙的期望都是一样的,孩子们对于好老师的期盼也是一样的。”

  “以前眼界窄,只埋头于自己的班级,想着把自己班的孩子教好就好了。现在目光长远了,不单想教好自己的学生,还想全校的孩子都好。”周春微现在有空就会和年轻教师聊聊天,分享自己的教学经验。

  年轻教师总是来了又走。周春微就是学校里那个“铁打的营盘”,她打算一直待在这里,坚守那份乡村情绪,坚守对孩子的爱。

  “一切都在变,校舍变新了,人变老了,只有一颗心仍然那么执着……”周春微说。

  张仕凯

张仕凯 温州瑞安市塘下镇下林小学

  读完硕士还要读博士,不放过任何进步机会

  张仕凯今年30岁,而他已经在温州瑞安市塘下镇下林小学当了七年乡村教师。

  2010年,张仕凯从浙江师范大学毕业,决定回家乡当老师。当时有许多镇中心小学可选,而他却选择了离家较近的一所村小学。

  很快,张仕凯便获得了小学高级教师的职称,在省内外刊物上发表了多篇教学相关的论文。

  乡村小学狭窄的平台的确给他带来不少烦恼。评职称难、发展优质课难、出去上公开课难,教师个人的发展机会少之又少。“有时候我真想有个专家指导我,说不定一句话就让我豁然开朗了,有些问题靠一个人想想,真的很无助。”

  “你怎么还待在这个学校啊?”面对别人的询问,张仕凯有时也会迷茫,深深地为得不到外界的认同而烦恼。

  他说,去年“马云乡村教师奖”获奖教师杨燕燕的事迹给了他很大的启发。“杨老师虽然在乡村学校工作,却取得了骄人的教育成就,我也想成为专家型教师,继续服务乡村教育。这是我走上三尺讲台第一天就立下的志向。”

  张仕凯做了一个决定,考北京师范大学的在职研究生。这个决定他现在想起来仍心潮澎湃。

  “给自己一个争取进步的机会吧,哪怕苦一点,这个目标值得我去付出和追求。”在走上教师岗位五年后的那个暑假,张仕凯拼命地学习,而在之后的日子,他则不放弃每一分钟的空余时间。那次考研,张仕凯打败了全国99%的考生,如愿以偿地收到了北京师范大学在职硕士的录取通知书。

  他读的,是北师大小学教育专业,同专业的19位同学全部从事小学教育工作,“不过他们都来自一些全国知名学校,比如北大附小、海淀实验小学等等,只有我一个(来自乡村小学)。”

  “在与同学们的交流中,我从不放过任何一个学习的机会,学到了许多前沿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张仕凯说,这是他读在职研究生的重要收获之一。

  接下来,张仁凯还有个目标,就是考华东师范大学的在职博士,继续用最先进的教育理念武装自己。

  “我想,哪怕在乡村学校,自己也能做出一番成就。”张仕凯认为,求学深造让他获得了外界的认可,不再觉得自己一无是处,“要趁年轻的时候,做一些无悔于青春的事情。”

  张老师说,自己班级里有很多很有天赋的孩子,很聪明。

  班上有个女孩,作文功底不错。有一次,经过细心指导,女孩的一篇作文在报纸上发表了。“小姑娘兴奋地跑到办公室,跟我说收到一封报社写的信。看到她那样高兴,我自己也很欣慰,感觉付出没有白费。”

  在采访中,张仕凯一再地强调说,“这些孩子真的都很优秀,如果能得到更好的教育,未来会发展得很好。”

  韩美丽老师是此次浙江入围教师中教龄最长的一位。

韩美丽 嘉兴南湖希望小学

  扎根乡村40年 我是浙江乡村教育发展见证者

  在这次的马云乡村教师奖申请人中,60后的韩美丽是从教年龄最长的。将近40年,她一直在嘉兴市郊区的乡村小学第一线教学。

  韩美丽现在所在的学校——嘉兴南湖希望小学,坐落在嘉兴市秀洲区王店镇。这所1996年投入使用的希望小学是嘉兴市唯一的一所希望小学。

  从前,这个地方叫“蚂桥乡”。在韩美丽还是学生的时候,家住在蚂桥乡西北角的一联村。1978年,高中毕业的韩美丽通过选拔考试当上了民办教师,她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在蚂桥乡东南角的“幸福小学”当一名教师。

  “那时候从家里走到学校,要走一个小时。”韩老师说,“学校为了让我方便,在蚂桥中心小学的教室里给我划了半间做临时的寝室,回家太晚的话可以住在学校里。”

  而这个“蚂桥中心小学”,正是如今南湖希望小学的前身。韩老师当年住的“临时宿舍”的破旧平房,早已被全新的塑胶操场和现代化教学楼替代。

  40年,韩老师亲眼见证了嘉兴的乡村小学的巨大变化。

  从倒塌教室里救出一个班的学生

  从此觉得当乡村老师是神圣的

  上世纪90年代,南湖希望小学投建前,蚂桥乡中心这里还是大片农田,中心小学仅有半个操场大小、几幢破旧平房。

  几十年过去,嘉兴郊区的变化是巨大的。如今这里都是新建的商品住宅,或是农家自建的别墅了。王店镇还有一个大型物流公司,以及许多乡镇企业,给大量外来务工人员和本地居民提供就业机会。真正种地的农民已经见不到了。

  “不少得到拆迁补助的本地居民,都已经买了城里的房子,他们的孩子也到城里念书去了。”

  于是,留在南湖希望小学的学生,一半是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

  韩老师的家也早就搬到了市区,不过她却一直留在乡村小学教书。她说对乡村小学有一种“执念”。

  “这是因为我自己小时候就在乡村小学念书,对乡村有感情。给我影响最大的一件事发生在1982年。”

  那一年,韩老师还只有20出头,在幸福小学教书。有一天早上早自修的时候,韩美丽听到房顶隐约有奇怪的声响。上世纪80年代初的乡村小学,校舍是相当破旧的。危机意识忽然袭来,韩美丽本能地喊:“孩子们快跑!”

  小朋友们听到老师那么喊,马上从前后两扇门逃出教室。

  “就在最后2个孩子跑到门口的时候,教室整个塌下来了!我站在门口被呛了一脸的灰。”韩老师说,“从我听到房子响开始到整个塌掉,真的是很短的几分钟,太惊险了。万幸的是,只有最后跑出来的2个孩子稍微擦破了点皮,其余的都安然无恙。”

  这下整个村的家长都知道这位老师是孩子们的“救命恩人”。韩美丽现在回忆起来还是有自豪感,“那时候很年轻啊,听到家长和孩子们感谢的话,觉得特别感动,让我感到当老师是很神圣的职责。”

  当老师没什么秘诀

  只要有一个都不能落的责任心

  就在记者走访南湖希望小学的前一天,韩老师又去学生家家访了。

  那是来自四川的务工人员的孩子,一家6口人都住在简陋的出租平房里。韩老师和另一位数学老师就在这间屋子里给孩子讲解了期末考试卷。

  “这个孩子挺聪明的,学习成绩不错,我觉得他将来会有出息。”韩美丽告诉记者,“但是小孩子么,毕竟是爱玩的。家长平时忙着工作也可能盯不紧。所以我要趁着暑假刚开始,给孩子家长聊一聊,让他们多关注孩子的学习,好好培养他。”

  家访是韩老师保留到现在的习惯。虽然信息时代有了微信、QQ等更多沟通的手段,韩老师还是觉得亲自上门是很必要的。

  “其实我觉得当老师是没什么秘诀的,最重要的是有没有责任心,能不能对每个孩子都上心。我是一个都不愿意落下的,成绩差的学生特别要关注他们。”

  两年前,韩美丽碰到一个转学生,父母是在开化做生意的,孩子五年级之前一直在开化读书。由于父母工作繁忙,没时间管,孩子的成绩非常差。后来父母把孩子送回爷爷奶奶这里,就进了南湖希望小学。

  “刚来的时候,数学考个位数,语文考十几分。”韩老师说,“但是我观察这个孩子,其实一点也不笨的。所以我就一直管着他。中午吃完饭把他叫到办公室,一题一题地讲。对这样的孩子,还一定要鼓励,稍有进步就要奖励他一点小礼物。”

  到毕业时,这个孩子语文考了70多分,把他妈妈高兴坏了。韩老师笑着说,“现在初二了,据说写周记的时候,还会写到韩老师多么好,以至于后来他们初中的语文老师还专程跑来跟我‘取经’。”

  从韩老师办公室里一柜子学生寄的贺卡能看出来,学生们对这位老师感情都挺深。他们中的一些佼佼者,考上了中科大、浙大。

  如今,乡村小学的硬件设施,和城里的学校差别已经不大了。“政府一直很关心我们,校舍也在翻新。我想这里的孩子最缺的可能是更开阔的眼界。”韩老师说,“例如我们图书室里的书籍都是各方捐赠的,但是类目很杂乱,有些也已经很陈旧了。我希望孩子们可以看到更多有益的书籍。”

  雷艳的学生们

雷艳 温州市永嘉县碧莲镇小巨小学高级教师

  我想通过教育,改变乡村孩子的命运85后的雷艳,自从2007年从师范学校毕业,就自愿参加“浙江省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欠发达地区和西部地区”计划,分到永嘉县枫林镇福和希望小学支教两年。但是服务期结束后,她并没有离开,而是留在了永嘉县碧莲镇小巨小学任教。

  雷艳记得上班第一天,就被告知,全校6个班级,在校就读生只有不到50名,其中95%以上是留守儿童,学校在职教师9名,教师的平均年龄在45岁左右。而且,每位教师至少要担任2门主课。

  “我的新任务是3-6年级的英语,6年级的数学和科学,外加6年级的班主任工作。”雷艳说,“孩子们的英语基础为零,科学和数学成绩也不尽人意。山里的孩子几乎跟着爷爷奶奶,老人家管孩子吃、穿、住,可是没办法管学习啊。”

  于是,雷艳决定利用课余时间和周末不回家的时间给孩子们补课。辛勤的付出有了收获,孩子们的进步有目共睹。

  雷艳说:“教育是一个不完美的大孩子领着一群不完美的小孩子,一起追求完美的过程。我们的孩子,有成绩出挑的,也有成绩暂时落后的;有漂亮的,也有并不漂亮的;有说话乖巧的,也有木讷寡言的;有气质颇佳的……但没有哪个孩子不值得我们爱。他们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生命个体。”

  所以,除了学习成绩之外,雷艳老师也注重孩子们人格的培养。有多少个学生,就应有多少把尺,作为老师,始终坚持“花苞心态”的育人理念,“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一群人可以走得很远,乡村孩子通过教育改变命运的梦想一定能实现。”

责任编辑: 金林杰

标签: 孩子;老师;希望小学;乡村教师;学生;乡村小学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即时报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