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原创新闻 > 全媒体播报 正文
准确把握建设文化浙江的着力点
——“文化浙江”建设理论研究工作座谈会观点摘要
2017年07月14日 07:34:38 来源: 浙江在线 作者: 张环宙、周玲强、陈立旭、宋建明、董波、黄大同、潘捷军、

  编者按:改革开放以来,浙江文化发展经历了从“文化大省”到“文化强省”的建设历程,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成就。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指出,要“在提升文化软实力上更进一步、更快一步,努力建设文化浙江”。如何认识“文化大省”“文化强省”与文化浙江建设的辩证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准确把握文化浙江建设的着力点,是做好当前和今后工作的一个重要前提。7月12日,浙江省社科联和浙江日报联合举办“文化浙江”建设理论研究工作座谈会,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深度挖掘浙江文化发展优势,从文化积淀、呈现方式、传播渠道等方面为文化浙江建设出谋划策。

  文化浙江关键要在“化”字上做文章

  按词典、辞海等工具书的一般解释,作为一种词的“后缀”,“化”一般“加在名词或形容词之后构成动词,表示转变成某种性质或状态”,即“化”的实质在于通过转变而定型。从这个意义上说,“化”比之于“大”和“强”,内容更丰富,意蕴更深刻,建设要求更高,相应实现难度也更大。但要看到,经过由“大”到“强”多年的建设努力,文化浙江建设已具备了相当水平的“化”的思想共识、物质基础和现实平台,因而通过“文”之“化”来打造“文化浙江”恰逢其时,也是浙江实施文化发展战略的必由之路。

  持续“强化”。首先,文化浙江是对以往建设成就的延续、经验的总结、规律的把握和水平的提升,为此要有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意识和举措。其次,要在原有基础上继续发展与强化,特别要善于通过补短板等有效措施加大建设力度,加快发展进程,以“更快一步”的具体成效实现省党代会提出的新要求。第三,“强化”不是因循守旧,不能满足于在原有基础上简单的修修补补,必须与时俱进“更进一步”,善于提出新思路、谋划新举措,只有创新才能实现“两个高水平”奋斗目标。

  注重“深化”。要积极致力于通过“深化”认识来形成共识。文化浙江是由前期不同程度“自发”向后期高度“自觉”“自信”的发展过程。特别是经过多年的建设实践,我们应当在理论研究和思想认识上先人一步,使理论真正引领文化浙江建设前行。同时,要高度注重通过“深化”质量来提升水平。

  力求“内化”。文化的根本目的是“以文化人”。在前期建设阶段,可能相对注重外在物质形式的发展积累、项目数量的规模布局等,但外在形式不等于内在本质,物质不能替代精神,因此文化浙江更应关注内在本质,更应关注能否“内化于心”。从根本上说,能否“以文化人”,既是检验文化大省、文化强省建设的重要标准,也是文化浙江建设的最终目的。我们既要有持之不懈的坚定意志和艰苦努力,又要善于以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细化方法和活化手段,使省党代会报告所要求的“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红船精神、浙江精神广泛弘扬”,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党员干部坚不可摧的内在定力和行为动力。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化既是一种“软实力”,同时也是一种“硬约束”。(潘捷军)

  【作者为浙江省地方志办公室主任、浙江省社科院研究员】

  擦亮优秀传统文化金名片

  传统文化,是当代文化软实力的根脉、基础与重要组成部分。擦亮传统文化名片,理应是文化浙江建设工作的一个着力点。

  浙江的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在全国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近些年来,我省文化大省、文化强省建设中的非遗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实现了全国范围内申报国家级非遗名录的“四连冠”。传统文化的发展具有两条路径、两个目标:以传统为基础的传承发展;以传统为元素的创新发展。在今后的文化浙江建设中,我们必须要明确两者的社会分工,做到两者各司其职、各定其位,不能混淆,更不能“耕别人的田,荒自己的地”。

  钱塘江流域文化包含了典型的“乡民文化”“市民文化”和“文人文化”等不同层次的文化特质,而最具代表性的是浙江省域传统文化的核心。我省的世界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多数就生存在这一流域。我们可以在打造当代浙江文化产业创新带的同时,打造钱塘江流域的传统文化传承区,使那些已是浙江名片的优秀传统文化项目,在更进一步、更快一步的传承和创新双轨发展之中,为文化浙江建设提供新的动力,注入新的内容,产生新的效益。(黄大同)

  【作者为浙江省长三角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委员】

  讲好大运河文化带的“浙江故事”

  2014年6月,中国大运河项目成功申遗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习近平总书记曾对大运河保护作出重要批示: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

  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明确提出要谋划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重点是打造“四个河”:

  将大运河打造成“文化之河”。继续推进大运河遗产保护工程,对沿线的遗址遗迹进行调查、考古、发掘,加大保护项目储备,并在古镇古迹保护恢复的基础上打造一批运河特色文化小镇。充分挖掘运河文化的历史渊源,保护和传承好大运河沿线具有地方特色的节庆、戏曲、文学、民间艺术、传统技艺等,挖掘历史上的名人名家,形成浓厚的文化氛围。

  将大运河打造成“生态之河”。全面推进以大运河为中心线的流域生态保护建设,划定生态红线,合理规划岸线使用,严格控制开发建设强度,落实分级分类管理和综合协调策略;推进流域水生态修复和城乡生态环境建设,实施河道清淤、河网修复、堤岸绿化等工程,加速运河水系河网湿地生态功能的恢复;大力治污,全面淘汰重点污染船舶,搬迁和整治运河两岸污染企业和货运码头,加大沿河工业结构的调整。

  将大运河打造成“开放之河”。要注重恢复和发挥其交通航运功能,实施运河航道改造提升工程,打通浙东运河,对接海上丝绸之路,使其成为联通“一带一路”,联接京津冀、长三角两大城市群的重要通道。利用运河航运、水利功能和现代技术,进一步带动运河沿线重点城市的互联互通、共建共享。

  将大运河打造成“经济之河”。充分利用大运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加快沿运河景观带建设,打造运河文化旅游精品路线,并通过“以线串点、以点带面”,串联起各个文化街区、文化特色小镇。推进运河沿岸产业转型升级,振兴黄酒、丝绸、文房等历史经典产业,充分依托运河沿线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才集聚,加快培育新兴文化创意产业,促进产业集聚和文化融合发展。(董波)

  【作者为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社会发展处处长】

  让文化浙江可视化

  如何使“文化”能够吸引受众而形成向往力,审视我们以往对本土文化的建设与传播,或许还有值得反思和探索增量的空间。

  在我们以往的文化建设领域,习惯于注重文本的研究与建构,出版可观的文献集,疏于或者轻视,或者干脆置之于“盲区”——对视觉维度的认识与研究还欠缺。众所周知,如今已是“读图的时代”。在社会实践中,“一图胜千言”的案例比比皆是。如何在未来的“地域文化”建设中,让“文化”可视化起来,或许是文化浙江建设中一个崭新的领域。

  具体到如何使得文化浙江可视化,即在现有文化浙江研究的诸多领域中,再增添一个新的研究领域。比如将与可视化相关的学科与专业组织起来,使之加盟其中,利用符号学、图案学、色彩学、艺术设计学,乃至数字图形学、大数据、云计算等跨学科与技术综合的方式,就文化浙江的相关内容分类分级创建出一个可视的体系,便于演绎、展现、传播、比较、检索、编辑等作业。让文化浙江变得直观、亲和、生动和具象起来。

  有品质的可视化文化表达与传播系统,会涉及三个关键问题:系统建构的合理性;形象的塑造与表达的品质;视觉文化管理人才、传播人才的培养与公民教育。浙江是美术强省,文化浙江资源的形象认知、采集、演绎、塑造与传播等的艺术与技术人才,乃至队伍的组织都不成问题,完全有能力创造出一个与文化浙江品位相匹配的可视化的展现体系。(宋建明)

  【作者为中国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美术学院原副院长】

  开拓文化发展新境界

  建设文化浙江与建设文化大省、建设文化强省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是把握浙江发展新历史方位,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浙江“更进一步、更快一步”要求,实现“两个高水平”奋斗目标,开拓浙江文化发展新境界的重大举措。

  建设文化浙江是对习近平总书记对浙江提出的“在提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水平上更进一步,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更快一步,继续发挥先行和示范作用”要求在文化建设领域的回应。建设文化浙江体现了我省在文化建设领域“干在实处永无止境,走在前列要谋新篇”新使命和“秉持浙江精神,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新要求,体现了我省推动文化发展继往开来、再创辉煌的担当作为,体现了我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先行探索、先行实践的高度自觉,体现了我省文化建设与全国历史进程同步、发展水平更高的不懈追求。

  建设文化浙江是实现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的“两个高水平”奋斗目标的重要内容,是从更高层次、更宽视野、更大力度谋划和布局文化发展。在实现“两个高水平”奋斗目标的新历史起点上,浙江人民对未来有着更加美好的憧憬和更高水平的期待。人们不仅普遍期望收入水平更高,而且普遍期望精神文化生活更丰富、公共服务更优质、生态环境更优美、生活环境更安全。建设文化浙江就是要在实现“两个高水平”奋斗目标的新历史方位下,谋划浙江文化发展新篇章,把人民对未来文化生活更加美好的憧憬和更高水平的期待作为奋斗目标,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的同时,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全面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陈立旭)

  【作者为浙江省委党校教育长、浙江省文化产业学会常务副会长】

  以智慧旅游促文化遗产活化传承

  智慧旅游是以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高性能信息处理、智能数据挖掘等技术在游客体验、旅游产业发展、旅游行业管理等方面的应用,使旅游物理资源和信息资源得到高度系统化整合和深度开发激活,并服务于公众、企业、政府等面向未来的全新的旅游形态,是促进文化遗产保护、活化传承的重要手段,对于丰富文化遗产旅游体验、提高游客满意度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我国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起步较晚,活化传承水平还处在初级阶段。将智慧旅游引入文化遗产保护和活化传承,需要以互动性与过程性的观察视角纳入关系性网络中进行整体思考,并注重在普通民众中的普及与应用。

  通过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发展,可以丰富传统文化旅游内涵,焕发出文化遗产新的生命与活力,把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传承、保护、研究、展示、创新有机结合在一起。打造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平台,在此基础上,综合运用VR、AR、MR等智慧旅游通用技术,融入互动游戏界面,就能够很好地让阳春白雪的文化遗产走进普通民众的生活。让文化遗产为旅游者喜闻乐见,这才是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最佳方式,也是实现文化遗产可持续利用的有效途径。(周玲强)

  【作者为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旅游与酒店管理系主任、教授】

  向世界展示 浙江文化独特魅力

  宣传浙江文化,弘扬浙江精神,讲好浙江故事,是新时期下文化浙江建设工作的重要内容。

  建设海外浙江文化研究数据库。从学术史角度系统梳理海内外已有“浙江文化现象”系列研究,整理研究世界主要语种关于浙江文化的经济、政治、社会生活的学术成果和数据,开展学术积累,使之成为全球“浙江文化研究”的重要数据库、实施浙江开放发展战略和提升浙江经济发展的高端智库。

  做好浙江文化、浙学精品的外译工作。根据各目的国及地区受众的文化特点和需求,遴选浙江文化精品和浙学研究精品,进行多种语言翻译,通过主办汉学家翻译国际研讨会、国际写作营,并通过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丝路书香工程等,把相关翻译作品推介至目的国及地区,形成具有浙江特色的当代浙江经典文库,向世界展示浙江文化独特魅力,为浙江争取更多的话语权。

  宣讲好浙江故事。深入挖掘“八八战略”、“两山”理论、“凤凰涅槃、腾笼换鸟”在浙江的具体实践,凝练表达浙江精神和文化、且易于被目的国及地区受众接受的浙江故事,直接用外语进行原创,宣传“美丽浙江”,探索除翻译外其他多种推介、传播形式,如编译、译写、改写,将一个更加全面、真实、立体的浙江呈现在世界面前,使浙江文化、浙江故事走进世界人民的内心世界。

  开展海外浙籍名人研究。以浙籍海外华侨华人社团、海外浙江华文媒体、华文学校和海外作家联谊会为依托,研究诸多浙籍海外名人在与世界游移、溯回和交往过程中,对于浙江文化走向世界、浙江形象在世界上传播、浙江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所作的贡献及意义。

  开展外籍人士眼中的浙江叙事研究。以在浙外籍人士、旅浙人士为研究对象,探究其在长期的文化交流中对浙江的认识与理解,探讨在浙外籍人士对浙江文化精神的把握与认同,从而实现对浙江形象的传播与建构。(张环宙)

  【作者为浙江外国语学院副院长】

责任编辑: 周舸

标签: 文化浙江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即时报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