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余小中(右一)和民警陈兴旺正在韦羌溪边巡查。 本报通讯员余顺广摄
不擅自与他人结伴游泳,不在无家长带领的情况下游泳,不到不熟悉的水域游泳……暑期学生防溺水“全城总动员”已在各地展开。然而,在烈日之下,这些说了一遍又一遍的警示依然会被凉爽的河水“吞没”。
今夏,有着溪中“平安水鬼”之称的仙居县白塔镇圳口村村民余小中,就在自家门口的韦羌溪和附近水域里,紧急参与救援7起溺水事件,7月4日是来自椒江的两名男女青年,7月6日是一对磐安来的父子,7月8日是一名路桥游客……
余小中说,韦羌溪中暗流涌动,每天依然有人数众多的游客不顾劝告下溪戏水,这种情况下发生溺水时自救和他救显得极为重要。
每天上千人下溪戏水游泳
流经圳口村的韦羌溪溪水清澈,一到夏季游客蜂拥而来,可是看似温柔平静的溪水,却能一下子就变得狰狞危险。
“最深的地方9至10米,最浅3到5米,溪中转弯处有好几处旋涡、暗流,有些地方水流很急。下过雨后,几分钟之前还是平静的溪流,马上可能变得波涛汹涌。”今年39岁的余小中从小在溪边长大,溪里有人喊救命,往往都是他第一个赶去救援。
20多年里,他不知做过多少次跳水救人的动作,却每年仍会发生溺水事件。“虽然政府和媒体都做过多次警示,还是有大批游客前来,平常一天累计一两千人,周末达到两三千人。”
这些游客中,有好大一部分是结伴而来的中学生,还有一部分是大人带着10岁以下的孩子,以及情侣。余小中说,这几年还有外国人慕名而来,“去年有五六十个,今年到现在有12个。”
余小中观察,发生在韦羌溪的溺水事件总结起来有这几种情况,第一种是躺上游泳垫漂在水上,到水深的地方,垫子容易侧翻,“甚至有大人把孩子放在垫子上不管,我去提醒,他们干脆扭头不理。”
第二种是很多人抱着救生圈下水,气嘴开了或出现漏气,水下不易察觉,人多时气嘴也容易被碰掉,到了出事时才知道设备坏了。第三种则是抽筋等身体方面的问题。
余小中说,村外人不清楚韦羌溪的凶险,那些会游泳但技术不到家的人遇险的几率也会更高。
成立救援队进行日常巡查
由于身体原因,余小中其实已经不适合再下水救人。对于当下千人大军下水游泳的现状,仙居白塔镇组织了更多人参与到水上救援工作中,今年这支队伍共100多人。
其中,韦羌溪段救援队有30人,余小中是队长。他说,队里多数成员的年龄在40岁以上,个个都是经验丰富的游泳好手,最年轻的是他的儿子余天龙,今年22岁。
每天,他们除了应对突发状况外,最主要还是和公安等部门工作人员一起在溪边进行巡查,劝导游客带好小孩,深的地方不要过去。
仙居县公安局白塔派出所民警陈兴旺告诉记者,由于是民间救援队,接下来计划对队员们进行培训,请专业人士教授他们心肺复苏等急救法,提高救援成功率。
陈兴旺说,除了救援队,相关部门还在沿线危险区域设置了救生杆、救生绳和警示牌,“希望游泳者多注意水情,一旦下雨,一定要及早撤离,千万不能再到河里游泳。同时,救援的人也要多看看边上有没有救生设备,有的话尽量进行设备救援。”
据了解,今年仙居县公安局联合相关部门投入30万元,在全县各个水域地段配备了2300根救生杆,以应对溺水事件。
救援队长给出自救他救建议
那么当自身遭遇溺水或遇到他人溺水时,该如何救援?对此,余小中结合20多年的实践经验给出了几个自救他救建议。
作为游泳者,如果遇到旋涡,不要紧张不要发慌,顺着水流走,溪水会带着你走出旋涡;如果发生抽筋,脚不要动,可以用手慢慢靠近岸边并进行呼救,或者采取仰泳姿势,在不易下沉的情况下等待救援。
作为施救者,接近溺水者时一定要游到对方背后,用一只手从背后抱住溺水者头颈,另一只手抓住溺水者手臂,游向岸边,免得被一起拉下水。遇到头发长的,可以拉着对方的头发游。
如果救护者本身游泳技术不熟练,最好携带救生圈、木板或小船进行救护,或投下绳索、竹竿等,让溺水者抓住,再拖上岸。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