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网讯 当我们老去,谁来照顾变老的我们?如何让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成为全社会面临的一道民生考题。昨日,我市《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正式发布,明确指出到2020年,医养结合政策体系基本建立,医疗护理与长期照护有机衔接,建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覆盖城乡、规模适宜、功能合理的具有温州特色的医养结合服务体系。
去年,我市被列为国家第二批医养结合试点单位。截至去年底,全市60岁以上老人总数达139.6万,占户籍人口总数的16.99%。未来四年,通过医养结合的推进,我市百万老人健康养老的需求将得到实现。
合作共建医养机构
养老院里开出门诊
在乐清市淡溪镇的皇景养老院里,就开出了日常门诊,每周都有社区卫生院的医生来坐诊。每月第一周周四,卫生院还会派出医疗团队,到养老院里为老人集中开展医疗服务。
今后,将有越来越多的养老院开出门诊。根据《意见》要求,支持医中有养、养中有医,支持在有条件的养老机构内开设医疗机构。同时,也鼓励医疗资源丰富地区的二级综合医院(中医医院)、民营医院转型发展为护理院或老年病医院。鼓励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设护理、安宁疗护床位。
在我市,绝大多数养老院目前并没有配备医务室,但老人群体又有着极大的就医需求。此前,我市个别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也尝试与养老机构开展协议合作,医疗机构通过巡诊、访视等形式,为入住老人提供医疗服务,为老人看病带来方便。市卫计委家庭发展处处长陈靖表示,《意见》的出台,对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紧密结合指明了方向。
记者了解到,我市已确定温州市旭阳老人公寓、瓯海区丽岙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瓯海区泊岙老人公寓等首批17家单位成为市级医养结合试点单位。
对老人来说,将来不仅在养老院就能看门诊,如果到社区医院或者大医院看病,还能享受专属的优待政策。目前,《进一步落实医疗机构老年医疗服务优待措施》文件正在制定中。据透露,医疗机构将对老年人就医实行优先照顾,深化挂号收费等服务窗口的“老年人优先”专窗建设,对急危重症老年患者开通“绿色通道”。
从发展目标来看,到2020年,各县(市、区)建成一所护理院或老年病医院,有条件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开展医养结合服务。建成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33504张,老年康复护理床位8376张。
医养签约居家养老
还能申请家庭病床
在温州,90%老人选择居家养老。对于这部分的老年人群,医疗和养老机构又该如何做好服务呢?
《意见》提出,通过责任医生签约服务,推动健康管理服务延伸至社区,在家门口为老人提供医养护一体化服务。
今年5月,温州市人民医院启动了“为爱行走”联动式延伸护理活动,为部分长期卧床且行动不便的慢病患者提供主动服务。护理人员不仅能帮助换药,还能一对一给患者提供康复指导,将医疗服务延伸到社区“最后一公里”。
通过医养签约,由签约医生团队和居家老人建立契约式服务关系,医患双方共同做好健康管理,是下一步推进居家老年人医养结合服务的主要举措。通过责任医生签约服务,老人在社区就能享受慢病专人管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等,必要时启用家庭病床,由医生护士上门诊疗。
我市还计划将中医治未病、中医药养生保健、中医药康复医疗融入健康养老过程。积极发展社区居家中医药健康养老模式的医养结合服务,支持养老机构开展融合中医药健康管理理念的护理、养生、康复服务。
互联网+智慧养老
开展远程医疗监护
未来,社区责任医生只需登录双向转诊平台,就能筛选出户籍地老年住院患者出院信息,有针对性地开展上门随访和提供必要的医疗健康服务。
除医疗信息,通过互联网+,社区责任医生还能随时随地掌握签约老人的健康情况。
据市卫计委信息中心主任何耀平透露,依托信息平台,围绕居家养老服务,综合利用移动终端、穿戴式植入式智能终端等,我市计划构建居家养老服务信息网络和服务平台。目前,平台正在筹备中。
《意见》指出,要启动穿戴式设备健康管理、健康养老的服务模式试点,开展基于“互联网+”的穿戴式医疗设备的远程医疗监护服务模式。
何耀平表示,该平台将提供面向居民家庭的慢性病管理、公共卫生和老年人照护等医疗健康服务,通过连续、有效的指标数据,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信息跟踪、分析和整体评估以及早期预测和诊断指导,实现健康指标的动态监测和远程管理。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