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8月2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陈伟斌 吴朝香 实习生 杨媛媛 通讯员 郭天佑)你记忆中的“双抢”是什么?
这是一道有意思的问题,回答比问题本身更有趣,因为即便对于经历过“双抢”或正在经历“双抢”的人来说,这种体验也截然不同。
比如上了年纪的人,记忆最深刻的是苦,大量的人力投入和全民作战的紧张;投身农业的90后则感慨技术对农业的重要性。这个产生于田间地头的话题,也带着一种年代感的差异。
平常舍不得买西瓜,“双抢”就舍得买
老一辈们关于“双抢”的记忆普遍很辛苦,要在一年中最热的时节里下地干活,工作量大,时间又紧迫,所以一般都是早出晚归,中午也只能休息一小会儿。一位年轻时参与过“双抢”的老人告诉记者,“双抢”时大家的餐食一般都是稀饭配上干粮,因为在烈日下劳作会消耗身体中大量的水分,必须及时补充才能维持体力。
邵京华,杭州市农业局农作处处长。在他印象里,“双抢”就是一段艰苦的时光。
“那会儿不像现在有机械化,靠的都是全家总动员人工收割抢种。”邵京华记得,当年一到“双抢”,还是学生的他就赶紧回家帮忙,一早就起来顶着日头去收割,中午太热了就回家休息。主妇们则做好后勤工作。
“其实也就是平常舍不得买西瓜,那时就舍得买。”邵京华笑着说。
同样的记忆也存在于已经55岁的市民张剑锋脑海里。她的印象里,“双抢”正是天气最热的时候,邻里间会互相帮忙收割和抢种。当时没有机械化,五个人一天能完成一亩地就算不错。
双脚泡进发烫的田里,钻心的疼
以前,“双抢”时节,一切以此为重,用电,成为当时支援“双抢”的重要方式。
有的地方,甚至因为农村“双抢”,就在晚上掐掉了一些机关单位甚至医院的用电,医院就只能依靠自己的发电机。
“种晚稻时,田里已经放了水,太阳照不了多久,这田水就发烫。”张剑锋记得,插秧肯定都是弯着腰的,于是太阳晒在背部、脖颈,浑身都是火辣辣的,除了双脚,“水浸没的部位就烫着疼,踩到泥地里的脚却是凉的,那个难受啊。”
邵京华亦是如是记忆,特别是晒稻谷,每天都得在空地上平整的铺上,争取尽快晒干。可夏天的天气阴晴难定,在中午头特别容易下雷阵雨。于是在家负责晒谷子的,得紧紧盯着,“雷雨来的快,说下就下,只要一看乌云来了,人们就得赶紧收谷子。”
张剑锋一直觉得,烘干机烘干的稻谷,味道不如原来依靠太阳晾晒而出的稻米口感好。
90后的“双抢”,和父辈们不一样
因为从小生长在农村,自己家里也一直种水稻,张必超对早些年的“双抢”是有印象的。“那个时候收种都是用牛啊,手扶拖拉机,反正都是纯手工。”
张必超刚开始承包农田的时候,水稻收割上来之后,他晾晒的时候也是采用父辈们用的最传统的办法:在学校操场, 或者空地上晾晒。
“完全靠天吃饭,像夏天这个时候有雷阵雨,中午那真是麻烦死了,我吃过苦头的,晾晒的时候,突然一场雨,全完了。”这场教训让张必超觉得,老办法是行不通的,现在搞农业,就得靠机器。他今年在农用器械上投资了近200万元。
“以前‘双抢’,说是到立秋,现在看是不科学的,因为到了立秋,就完全是在种草了吧。”张必超把双手背在身后,站在稻田边,用脚上那双蓝色的人字拖踩了踩泥地,“‘双抢’的时间点,最迟一定要在8月初结束,下一季的种植基本要在这个时候完成。像我,如果完不成,这块地就放弃不种了,干着,等着下一季轮种小麦油菜,不然种下去没产量,浪费人力和钱,还不如空着呢。”
作为90后,张必超种田的思路和父辈们不大一样,他口中反复蹦出来的一个词就是“效率”。
“别人的机器坏了就修修补补,我不这么做,用到一定期限,比如三年过了,我就换。修太浪费时间,有问题的机器总是在你最需要的时候坏掉,这个时候耽误的都是时间。”
今年,张必超投入近50万购买了两台喷洒农药的无人机,一天能喷五百亩,比人工效率高太多。
“主要是现在人也太难请了,你看我这里请的人,都是60岁的,我身边做农活的平均年龄都50多岁了,再这么下去,10年后农活都没办法做了。所以我觉得我们的机械化程度应该再高一点,现在还是离不了人工。”
也正是因为此,张必超舍得在农机上投入,“我爸就觉得我投太猛了,毕竟,这些一投都是几百万。”
愿意种田的越来越少
省种植业管理局粮油科科长纪国成表示,根据7月下旬的统计,全省水稻的播种基本完成了30%。这个进度和往年相比,差不多。纪国成说,如今杭州周边基本都是晚稻,很少有早稻,因为这里因温度和光照少,不适合早稻种植。目前杭州周边晚稻大概100万亩,这个数量基本稳定下来了,但和一二十年前是没办法比的。
“水稻种植面积减少很多,原因当然很多,其中之一是越来越多的人去种蔬菜和苗木,因为水稻效益太低,如果没有补贴的话,一亩收益最多也就百来元,低的就几十元,没有吸引力。现在收益不错,也主要是因为政府有补贴。”
陈沿耿说,除了像他们这样的种粮大户,现在都没人愿意种田了,因为不挣钱,一般自己家还种点稻谷的,也就是为了自家吃。虽然现在都是机械化作业,但因为天气太热,能给的工钱又不多,很难找到帮工,“很少有人愿意吃这个苦了。”
双抢?是商场促销吗?
“你知道双抢吗?”钱报记者在杭州街头随机采访了10多位市民,年龄段有七八岁的小孩、二三十岁的年轻人、五十岁的中年人以及六七十岁的老年人。其中知道双抢的只有3个人,都是40后、50后。一位老先生聊到这个话题简直停不下来,甚至给记者出了考题,“浇水是白天浇还是晚上?你拿这个问题去问问其他年轻人,他们肯定都不知道。”
而年轻一代的90后、00后们普遍表示没有听说过“双抢”,年轻人回答是:“双抢?是商场搞的促销活动吗?”,以及,“双抢?是打击抢劫吗?”
作为90后,张必超种田的思路和父辈们不大一样,他口中反复蹦出来的一个词就是“效率”。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