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8月20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张帆)来自上海铁路局的消息:全国铁路将于9月21日实施新的列车运行图,在部分线路增开客货列车。届时,“复兴号”动车组将在京沪高铁首次实现350公里时速运营,我国重新成为世界上高铁商业运营速度最高的国家。
在中国高铁运营史上,京津城际、武广高铁、郑西高铁、沪杭高铁4条高铁,都曾以350公里的时速运行,当时担当营运的是和谐号动车组列车。但受7.23甬温线动车事故影响,国内铁路上营运的列车普遍降速,京津城际、武广高铁、郑西高铁、沪杭高铁4条高铁的动车组都降速为300公里时速运行。我国实现运营的2.2万公里高铁网中,约1/3是按350公里的时速设计建造的,但目前都是以300公里及以下的时速在运营。
中国铁路总公司有关负责人介绍,“复兴号”是按照时速350公里运营研发制造的中国标准动车组,集成了大量现代高新技术,其安全性、经济性、舒适性以及节能环保等性能有较大提升。今年7月,“复兴号”动车组在京沪高铁开展了时速350公里实车、实重和实速检验检测、可行性研究和运营安全评估,组织专家进行了评审咨询。通过全面系统的科学论证和综合评估,表明京沪高铁满足按设计速度350公里/小时运营要求。中国铁路总公司组织京沪高速铁路公司及北京、济南、上海铁路局,在技术、设备、人员、运营等方面做了大量准备工作,“复兴号”动车组已具备在京沪高铁按时速350公里运营的能力和条件。从9月21日起,铁路部门将安排7对“复兴号”动车组在京沪高铁按时速350公里运行,分别担当G1/G2、G3/G4、G5/G6、G7/G8、G9/G10、G13/G14、G17/G18次,京沪之间全程运行时间在4个半小时左右。
“‘复兴号’的安全性指标、舒适性指标都很好。京沪高铁满足按设计时速350公里运营的要求。”中国铁路总公司总经理特别技术顾问、中国工程院院士何华武说,京沪高铁已经做过提速可行性研究,“时速从300公里提到350公里,尽管能耗将提高20%至30%,但因为缩短了运行时间,提高了运行效率,又能吸引更多客流,综合计算下来,经济上总体是可行的。”
相较当年的“和谐号”,这次“复兴号”安全性良好、舒适性更赞、经济性更优。
在350公里的时速下,“复兴号”的脱轨系数在0.2到0.3之间,而国际标准是0.8。“脱轨系数越低越好,这说明京沪高铁的动态安全性没有任何问题。”西南交大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翟婉明说。而且“复兴号”的平稳性指标在2.0左右。翟婉明介绍,按国际标准,这个指标在2.5以下就是优。“复兴号”的指标,证明其悬挂系统设计得好,比“和谐号”更好。此外,与“和谐号”相比,“复兴号”的司机室和车厢间区域噪音下降了4个分贝,通过隧道时的体验也更好。
在350公里的时速下,“复兴号”比“和谐号”的总用电量下降了10%。“往返京沪一趟,‘复兴号’能比‘和谐号’省5000多度电。”铁科院机车车辆所研究员张波说。
铁路方面表示,“复兴号”率先在京沪高铁实现350公里时速商业运营,将为沿线各大中心城市之间人民群众出行提供更多选择,更好地满足广大旅客对不同速度等级高铁运输的需求。
何华武透露,9月京沪高铁调图后,时速350公里7对的“复兴号”以北京到上海的车为主。随着“复兴号”列车供应的增加,今后还会陆续加开。“9月这次调图,会提速不提价。”
目前,浙江境内按350公里行车时速设计建造的高铁,除了曾经跑过350公里时速的沪杭高铁外,还有杭长、杭宁、杭甬高铁,未来也有望跑上更快更好的“复兴号”,但具体时间还要由铁总安排。
中国铁路总公司有关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时速350公里的高铁产品,只是中国高铁开发中最高层次的产品,是高铁系列产品中的一种,并不代表全部。在欠发达地区,老百姓对票价更加敏感,对时间则不那么敏感,那么高铁就以时速250公里的产品为主打;在发达地区,旅客流量很大,又更愿意用较高的票价换取时间,那么高铁就会侧重提供时速350公里的产品。未来,中国将形成覆盖时速200公里到350公里的高铁系列产品,这也是铁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
中国中车执行董事孙永才则表示,“复兴号”的制造周期在8到10个月,中车一年能制造约400列“复兴号”,并将为提速提供技术保障。
据了解,伴随着此次新运行图的实施,武汉至九江高速铁路将于9月全线开通运营,初期安排开行动车组列车26对,首次开行8对G字头列车,将进一步拉近湖北与江西间的时空距离。此外,铁路部门还将增开西安北至福州、武汉至温州南、北京南至青岛北、兰州西至南昌西等客运需求旺盛方向动车组列车17对,优化调整运行区段13.5对,增开货物列车236列。
铁路部门提示,旅客朋友如需了解列车开行服务资讯,可登录中国铁路客户服务中心12306网站及铁路官方微博、微信查询,或关注各大火车站公告,以便合理安排行程。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