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原创新闻 > 全媒体播报 正文
莫言畅谈中国文学如何走出去——
记得你的根 才能被记得
2017年08月24日 06:24:26 来源: 浙江在线 作者: 浙江在线记者 李月红

  浙江在线8月24日讯 (浙江在线记者 李月红)“假以时日,也许会有一个国外的作家说他受到了中国某一位作家的影响,这样的情况早晚是会出现的,这是我所期待的。你读我的,我读你的,世界文学才是真正的存在。”8月23日下午,“中国文学与全球化时代——莫言作品国际传播沙龙”在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浙江出版展位举行,莫言诚恳地说。

  今年初,浙江文艺出版社分辑推出作者独家授权的简体中文版“莫言作品全编”定稿版。

  巧合的是,8月23日,《人民文学》和《收获》同时放出消息:将在下一期刊物中推出莫言最新创作的剧本《锦衣》、一组诗歌和短篇小说。这是莫言自获得诺奖以来,首次在文学期刊上发表新作,因此备受关注。

  沙龙上,阿尔巴尼亚翻译家伊里亚兹·斯巴修,缅甸翻译家杜光民,保加利亚翻译家韩裴,以色列汉学家、翻译家科比·李雅各等人,以莫言作品的国际传播为中心,共同探讨了中国文学在创作、传播上如何面对全球化这一话题。

  莫言回忆了阅读往事。他说,自己的阅读起点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慢慢扩展到托尔斯泰、屠格涅夫等俄国作家,再进一步扩展到雨果、大仲马等欧美作家,“直到读到福克纳的小说,突然发现原来小说文本还可以这样个性化”。莫言说,那时开始下意识地模仿福克纳的小说风格,尝试将个人经验中的人物、故事写出来。

  模仿是一个作家成长的必经之路,在这个过程中,莫言也有了自己的思考:中国文学可以向外国作家学习,但不能因为这种学习而忘掉了自己的根。他说,中国文学要在世界文学大格局里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必须写出中国特色来,这需要每一位中国作家尽量保留个性化的文学追求,方能汇成中国当代文学的独特风貌,然后才有可能走向世界,被世界所接受。

  保留文学个性,方能获得世界共鸣。韩裴深有体会,翻译完莫言作品《生死疲劳》时,他的父母告诉他,祖辈们的生活经验就和书上描写的差不多,那是土地的味道、人性的味道。杜光民表达了同样的观点,这部作品中关于佛教文化的讲述,获得了缅甸人民的认同,因为两国人民有共同的文化基础。现场,斯巴修则带来了第二部莫言译作《红高粱家族》,他说,阿尔巴尼亚读者对中国作家作品已期待很久。

  据了解,目前浙江出版联合集团确定了以莫言、麦家为代表的中国当代作家全球推广工程及《甄嬛传》《芈月传》为代表的网络文学全球推广工程等重大项目,向欧美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版权输出累计逾150余项,取得了阶段性的影响和成果。浙江将通过文化“走出去”,进一步“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在出版方面再获佳绩。

责任编辑: 金林杰

标签: 中国文学;作品;作家;世界文学;浙江出版;中国特色;中国作家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即时报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