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原创新闻 > 全媒体播报 正文
和美畲乡三部曲——景宁探索民族自治县科学发展之路纪实
2017年08月28日 06:02:56 来源: 浙江在线 作者: 浙江在线记者 郭庆 吕苏娟 施晓义 项捷 县委报道组 陈伊言

  浙江在线8月28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郭庆 吕苏娟 施晓义 项捷 县委报道组 陈伊言)时间,往往见证奇迹。在浙南山城景宁,时间的力量,正在酝酿出更多、更大的惊喜。

  1984年,畲族人口不足两万的景宁,成立了全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如何让欠发达的少数民族县共享全省改革发展的成果,一直是浙江干部群众的追求。

  2002年11月下旬,到浙江工作才一个多月的时任省委书记、代省长习近平就到景宁双后岗等村调研,他强调,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欠发达地区,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不能留下盲区和死角,贫困乡村一个也不能掉队。

  2009年,资源禀赋为“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小县景宁,被习近平同志寄予厚望,向他们提出要“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增进民族团结上走在全国民族自治县前列”。

  如今,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景宁通过艰苦奋斗,综合实力在全国120个民族自治县中从第28位跃至第9位。

  从“中国畲乡,小县名城”到“和美景宁”,变的是城乡面貌,不变的是绿色发展的方向。而景宁的追求,在这一路上也日益清晰,随着时间的演变,谱写出一曲生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时代之歌。

  第一乐章

  美丽经济奏鸣曲

  在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路上,景宁不是没有走过弯路。

  像一些经济不发达县一样,景宁也曾长期以农业为主产业,全县经济收入主要来自于茶叶、香菇、竹子等农业初级产品,附加值低、回报率小,经济发展缓慢。景宁也引进了一些小企业,但多数是承接外地转移的化工、阀门企业,产值没有增加多少,空气和水倒被污染了。

  直到“两山”理论问世,转机也随之而来。景宁人认识到,美丽的环境也是生产力。于是,景宁着力抓生态建设,关停拆除涉污企业,加强城乡污水治理,开展镇村环境整治……好山好水终于开始产出好效益,“美丽经济”渐成模样。

  “美丽经济”美不美,一看发展方式,二看经济效益。景宁的美,在两者之外还有另一种元素——三产融合。

  四季农耕园、榧院农业观光园、深垟美丽菇棚……在景宁,单一的种植经济正向休闲度假、生态农业、观光采摘等农旅结合综合体转变,带动了农业产业升级。以茶叶为例,惠明茶虽名闻遐迩,但价格长年来一直在每斤800元上下徘徊。为此,景宁一面通过多年技术攻关,培育推广新品种,提升茶叶品质;同时借力旅游,打响惠明寺佛教旅游和高山生态茶园的品牌,使茶叶价格一路涨到每斤2000元,让茶农真正得到了实惠。

  旅游的外溢效应,同样精彩。在东坑镇桃源村,从温州等地慕名而来的游客,在由天然河道改建的游泳池里尽情畅游嬉戏之后,又信步来到几十米开外的葡萄园体验采摘的乐趣,大人小孩一个个满载而归。“现在葡萄不出园就能卖完,根本不愁销路。”桃园水果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吴兵说,村里在溪边开辟了80亩葡萄园和50亩猕猴桃园,年收入近百万元,收益全部由村民共享。 

  种好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十二五”以来,景宁开工建设了40多个重点旅游项目和相关旅游配套项目,总投资50亿元。旅游产业的兴旺,带动了一大批优质民宿、农家乐的出现,提升了农村的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去年,全县旅游接待人数达78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42.23亿元。

  “未来整个景宁就是一个大景区,我们将以畲族标志地建设为重点,积极推进文旅、农旅、城旅融合,打造中国畲族风情旅游目的地,让更多的外地人慕名而来、留得下来、走了还来!”景宁旅委负责人信心满满。

  到目前,景宁的三产结构比例为14.9:29:56.1,境内森林覆盖率为80.85%,空气优良率达98%以上,县城空气负氧离子含量平均每立方厘米有2096个,空气清新程度常年保持在“非常清新”等级,地表水Ⅰ类、Ⅱ类水质占95%以上,今年年底前全县范围内将基本消灭Ⅲ类及以下水体。

  第二乐章

  美好生活协奏曲

  2005年8月10日,习近平同志再次来到景宁山区调研少数民族如何脱贫致富奔小康时强调,欠发达地区要加快发展,必须走科学发展之路。

  生活不止工作,还有诗和远方。在家门口看名医、读名校;生活在风景当中,还顺带着把钱挣了,这些曾是景宁人不可想象的美好生活,而今都变成了现实。

  中午时分,东坑镇白鹤村异常热闹。这天,分散在全省各地的30多位“白鹤”姐妹们回到老家齐聚一堂。吃着自家腌的咸菜、唠着家常,似有道不尽的家乡情、感不完的家乡恩。

  “家乡山好、水好、空气好,我准备回来盖房子,安度晚年。”离家已近40年的孙谢英,每每回到家乡,就有种说不出的幸福感和自豪感。整洁的街道、漂亮的楼房、随处可见的绿草和鲜花,穿梭在白墙黑瓦间,墙壁上那醒目的“幸福吉祥”等畲族符号,定格了村民当下美好生活的姿态,正如它被赋予的另外一个身份:“爱情小镇”,透出一种甜蜜和温馨。

  白鹤村,是景宁美丽乡村建设的一个缩影。到过景宁的人都知道,这里如今是一村一个样、十里不同味。桃源村以世外桃源为主题,种植各色水果和桃花;大张坑村以白茶为产业,以忠勇红寨为主题,种植红梅、白茶;吴山头村以猕猴桃、香榧为产业,以枯木逢春为主题,种植紫藤……

  每个村的建筑风格也是因地制宜各显特色。这里既有旧村改造的样板,如深垟村。老屋的石头墙、木板门都被特意保留下来,修旧如旧,摇身一变成了一栋栋民宿。农家的院子里、矮墙上,摆放着一盆盆可爱的多肉植物,让古老的石寨融入了现代生活的特质。也有整村下山异地重建的典型,如马坑村,这个因“爱在心田”而闻名的小山村,远看去就如一幅水墨山水画——连排的徽派建筑一直蔓延到山脚,潺潺的溪水穿村而过,几十种玫瑰花装点着村庄,让人仿佛置身爱的世界、花的海洋。

  午后,漫步在马坑村,一阵二胡声由远及近。村民陈自和坐在新房中,对着电视剧《红楼梦》主题曲的乐谱,摆弄着二胡,一派悠闲。他告诉记者,畲乡群众能歌善舞,空闲下来,邻里乡亲就会凑在一起热闹热闹。而近年来,随着“快乐邻里”“广场健身”“社区之夜”“百村闹春”等各类民间文化活动兴盛,景宁百姓的业余文化生活可谓是“日日欢歌、周周快乐、月月精彩”。

  不用赶往杭州,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省级医疗专家的精心诊疗,这是景宁群众的一项“特殊待遇”。27岁的标溪乡农民柳良敏就因此“捡”回了一条命。在外地务工的他月前腹部肿胀、面色发黑,辗转求医而不得治,后听说在老家的医院就有“浙一”专家坐诊,连忙赶回来住院。经过“浙一”肝病专家的精心救治,他终于转危为安。作为对民族地区的一项特殊扶持政策,浙大一院常年派10多位业务骨干驻点景宁,除了看病,还帮助当地培训了大量医务人员。基层卫生网络进一步健全,即便在偏远的农村,如今也基本实现了20分钟健康服务圈,农民就近看病十分便利。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畬乡要发展,人才更重要。县领导亲自牵头促成杭州学军中学与景宁中学结对,学军中学不但组织优秀教师到景宁授课,还派遣特级教师参与景宁教师的备课并为其课堂教学“把脉”,学军中学教师的所有教案也都毫无保留地向景宁方面开放。正是在这种全方位的帮扶之下,景宁中学高考成绩实现了历史性突破,本科上线率从2011年的33%上升到2017年的93.2%。

  生活在景宁是幸福的。采访中,我们时时能感受到老百姓的满满获得感。连续12年被命名为“平安县”,群众的安全感、对执法满意度在全丽水市最高;抓住“高速高铁”契机,建成云(和)景高速公路,筹建文(成)景高速,全力融入全省“四小时经济圈”。

  生活在景宁也是美好的。如今,全县254个行政村实现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全覆盖;近5年,少数民族发展专项资金累计投入9549万元,全县46个民族村全部建有村办公楼。2016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899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989元,畲族农民人均收入与全县平均水平的差距缩小至10%以内。

1.jpg

1.jpg

2.jpg

景宁浓郁的畲族文化氛围每年都吸引大量来客。图为畲家盘歌会。

  第三乐章

  民族和美交响曲

  景宁畲族自治县成立33年来,“畲汉一家”已成广泛共识。一系列量身定制的民族政策,让畲族群众真正享受到了实惠,并携手与汉族同胞共建幸福和美之路。

  在鹤溪街道旱塔村,一座占地225亩、总投资6.6亿元的“千年山哈宫”正在加紧建设。机器轰鸣声中,沿山而上,山哈广场、朝圣天梯、凤凰雕塑……一栋栋充满畲族风情的建筑将陆续建成,讲述这个古老民族的传奇故事。

  起源于广东凤凰山的畲族人,对凤凰有着难解的痴迷。对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是畲族群众内心最强烈的渴求。

  “这里有高99米、全国最大的凤凰雕像,我们期望‘千年山哈宫’能成为全国畲族同胞共同的精神家园。”景宁畲乡风情旅游度假区管委会负责人告诉记者。景宁把畲族文化作为县域发展新动力,确定了打造“全国畲族文化总部”的战略目标,下大力气保护、发掘和弘扬畲族传统文化。一批优秀的民族文化项目形成品牌,已拥有国家级非遗3项、省级非遗21项,畲族歌舞、服饰、语言、习俗等民族传统文化得到了传承和发展,《畲山风》《畲娘》等自创的畲族歌舞剧目在全国屡获大奖。

  民族的内在是文化。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是畲族的传统节庆日。近年来,景宁以“中国畲乡三月三”为核心,整合畲族民俗文化节庆活动项目,打造“一乡一品”“一月一节”的“群星伴月”节庆文化体系,形成了浓郁的畲族文化氛围,成为景宁的特色旅游项目,每年都吸引来大量游客,还获得全国“最具特色民族节庆”称号。今年“三月三”,景宁还推出中国好畲“娘”、中国好畲“艺”、畲家“十大碗”等系列活动,着力推动民族文化转化为旅游商品。

  文化的浸润,也激发了畲族群众的创新力。畲族彩带与畲族歌舞巧妙结合,激活了传统手工艺制作;展现畲族迁徙历史的大型畲族风情舞蹈诗《千年山哈》与现代表演相结合,诞生了全国唯一的畲族题材旅游精品剧《印象山哈》,推出不到3年就演出230多场;“畲艺班”的开设,每年培养输出50多名畲族传统文化人才,令民族文化后继有人……在政府的悉心培育下,畲族银饰、彩带、医药、演艺等传统特色文化产业也加快发展,文化经济效应逐渐显现。

  浓郁的畲族文化、团结的畲汉一家、全方位的政策帮扶,民族团结之花在这里盛开。

  2014年,景宁出台了民族工作“新十条”,一系列政策“精准发力”。其中,景宁首创政府贴息、银行贷款、保险担保的“政银保”金融扶贫模式,在帮助低收入农户增收方面成效显著。42岁的畲族农民蓝葱和,今年顺利拿到了10万元贷款而不需付1分钱利息,夫妻俩栽培了五六万袋香菇,预计年收益可达24万元。据统计,到今年7月底,全县已累计向低收入农户发放贴息贷款9565笔,金额47569万元。

  和显于外,由内而生。金秋村,是畲族蓝氏的发祥地,也是个畲汉混居村。2013年,村主任兰文忠和老书记潘欣根一拍即合,办起了金阳台水产养殖合作社,从事鲤鱼、稻谷、龟鳖养殖,每年收入10多万元,还带动周边21个畲汉农户一起发家致富。

  “大事小事,我们都商量着办,从没红过脸。”与老书记一起工作了15年,兰文忠从未觉得畲汉有别,反而早认为是一家人了。

  大家庭,一家亲,这正是景宁畲汉民族团结的真实写照,也是畲汉和谐的“金钥匙”。

  鹤溪河上“七子廊桥”游人如织,畲乡绿道上的奔跑仍在继续,畲语畲歌在口口相传……生活每天都在翻开新的一页,忠勇淳朴的景宁人正朝着“三个走在前列”的目标奋力奔跑,奏响“和美景宁”乐章中最动听的和音。

  景宁蹲点三记


  乡村之变

  上一次到景宁,是7年前。

  那时丽水各县市掀起一股创国家4A级景区的热潮,景宁同时有两个项目开工,我去考察学习。一圈转下来,感觉山水很美,景区做得也不错,但只是“盆景”,农村还比较落后。

  再一次去,是今年8月。那山那水依旧,不过农村已经大变样了,公路两边,各色村庄错落有致地掩映在绿树花海之中,自成一景。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这些村子并不千篇一律,新有新的漂亮,旧有旧的韵味,但都尽可能突出畲族民居特色。它们还有一个共同点——干净。这次到过的几个村,如白鹤、马坑、深垟、桃源……不管是整村搬迁的新村,还是修旧如旧的石寨,都非常整洁,地面看不到垃圾,房前屋后没有乱放的物什,干净程度可媲美日本的农村。原以为一定花了不少钱请人来打扫,没想到全靠村里自己的3支队伍:党员先锋队、好主妇工作队和夕阳红监督队,大家分工明确,全部义务劳动,轻轻松松就搞定了村庄保洁,让人不由感叹:在城里想办却办不到的事情,在农村已经办成了。

  环境好了,游客来了,民宿、农家乐日益红火,吸引了不少外出的人返乡居住,农村又有生机了。“过阵子再来,我们这里会更好。”从村民的脸上,我读懂了他们对现状的满足,对未来的向往,更深切地感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不仅给景宁人带来了美丽经济、美好生活,也赋予了他们迈向未来的文化自信。

  观念之变

  湖南有一座凤凰古城,景宁则有一个凤凰古镇。

  初入古镇,便一下子被震撼了:占地261亩、总建筑面积28万平方米的整一座古建筑群庄严典雅、蔚为壮观,几百幢建筑都用灰色的琉璃瓦顶、古朴的青砖墙面、精致的斗拱翘檐装饰,还有随处可见的青石柱墩、抱鼓石雕、凤凰牛腿等,真是集中国古建筑和畲族建筑文化之大成。徜徉其中,只觉得每一处都精致,每一处都见匠心。

  然而,有一个疑问在心头盘桓不去,最终还是忍不住问了出来:为什么这么好的地方却是一座空城?

  面对如此“尖刻”的问题,当地干部不慌不忙回答:“不是没有人来,而是很多商家都被我们婉拒了。”原来,对这块“黄金宝地”,政府有更远的打算,“环境这么好,利用少数民族地区的优惠政策建一个基金小镇如何?”“结合打造‘全国畲族文化总部’的目标,这里将来要建成全国知名的畲族文化街区和城市会客厅……”在景宁人看来,他们已过了对项目“饥不择食”的年代,现在需要的是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发展,重新去发现景宁的价值。

  在跟当地干部的交流中,时时能听到“后发优势”“弯道超车”这几个词,他们的这份自信,来自于这些年生态立县、科学发展的成功实践,也体现在一年内关停涉污企业29家、工业产值下滑30%仍在所不惜的决心,最终要实现在总书记提出的在全国民族自治县“三个走在前列”的奋斗目标上。

  干部之变

  两个月,6次电话,25条短信。

  这是丽景民族工业园经济发展处处长叶巍巍约一个重要人物见面所作的努力。为了让“上海飞科电器产业基地项目”在园内落地,叶巍巍硬是凭着自己的执着打动了那个人——飞科集团董事长,双方终于在7月17日签署了意向协议。

  原以为,在景宁当干部应该没什么压力,毕竟是民族地区么,谁也不会要求你的工作样样都排在前列。

  可这次到景宁,却彻底颠覆了我的这种想法。采访中接触到的无论是机关人员还是乡村干部,都行色匆匆,好像背后有一种无形的压力在催促。有两次我们结束采访已是晚上,但一起的宣传部同志还说要回办公室看看。于是好奇地跟着来到县委大院,发现晚上那儿仍有许多办公室亮着灯。

  是什么让干部们停不下来?原来,是今年5月县委发起的“志不求易、事不避难”创新实干大赶考。这场“考试”涉及全县所有职能部门和乡镇,要求每个单位定出本行业学习追赶的标兵,同时又承诺自己在什么方面可以做标杆,干部们把这比喻为“跳起来摘桃子”。各单位“一把手”要在大会上公开陈述工作目标,年底再经过一系列考评定档级,成绩作为干部考核的重要依据。“创新实干大赶考,我不能只对大家喊‘给我上’,而是要‘跟我上’。”县旅委负责人的话实实在在。大赶考才进行了3个月,带来的变化却很明显:干部忙了,扯皮少了,项目推进了,群众满意了。它就像一个大熔炉,让每一个融进去的干群都深深烙上“能干事,肯干事”的印记,也在全县上下营造了一种浓厚的创新干事氛围。

  王阳明说:“惟天下之大诚,能立天下之大本”。有这么一支肯干事也干得成事的畲乡“铁军”带着群众加油干,相信景宁的明天会更好。(郭庆)



责任编辑: 蒋敏华

标签: 景宁;畲族;畲族文化;畲族风情;生活;民族文化;乐章;白鹤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相关阅读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即时报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