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原创新闻 > 全媒体播报 正文
一个小书亭 一本记事本及其他
2017年08月28日 06:39:47 来源: 浙江在线 作者: 浙江在线记者 吴蒂 陈欣 余雯雯 见习记者 杨子宸

  浙江在线8月28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吴蒂 陈欣 余雯雯 见习记者 杨子宸)如今,杭城的120个漂流书亭,已有越来越多的人参与进来。几乎每一座书亭,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景——

  从2014年开始,钱江新城的近50座书亭陆续有了自己的“公益娘家”,杭州市纪委、浙江出版联合集团、浙江图书馆、杭州图书馆、浙江物产集团……争着把它们领走;

  在中大文锦苑中央花园,漂流书亭设立了3年,每年夏天都有雷打不动的“换书、读书”派对;在蓝天社区,自从有了书亭,居民们自发组建了“朗读队”……一座座漂流书亭,是一个小小的缩影,可以看见书香慢慢渗入人们的心里。

  看书人:郭许婷,20+

  地点:城市阳台的书亭

  有看不懂的书,但有看得懂的人

  正午的杭州钱江新城城市阳台,物业管理项目经理陈斌坐上电瓶车,顶着明晃晃的大太阳,开始日常巡逻。车子开到一座漂流书亭旁,陈斌下了车。书亭的玻璃门有没有破损、有没有被人塞进小广告、书是不是少了,要不要添补……陈斌和他的同事们,每次巡逻经过,都要这么细细查看。

  一个穿着白衣短裙的女孩捧着书过来了。“小姑娘,又来啦。今天换什么书啊?”

  小姑娘叫郭许婷,是浙江旅游职业学院的学生。暑假里,她带着弟弟来附近的青少年活动中心上课。趁着中午休息,经常来换书,一来二去,陈斌和她也熟了,“这本书我上次换回去了,看不懂,再换一本。”小姑娘扬着手中一本历史书,抹了抹额头上细密的汗珠,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

  这个书亭就是被习总书记点赞过的“Z-3号”,对郭许婷来说,它的存在是一种日常和便捷。她不在意里面的书新还是旧,只通过自己的认知,来判断阅读这件事的价值。有时,还拉上同学一起挑书。好看的多读几天,不好看的就少翻一下。

  漂流书亭悄然拉近了不同行业人们的距离。陈斌现在经常带着11岁的儿子来看书。他说,每次看见那么多的人,捧着一本书,静静地坐着读,心里总会有种莫名的感动。

  在这一刻,大家只有一个名字——阅读者。

  志愿者:施志平,60+

  地点:西湖边的书亭

  记事本里的阅读故事,他记得清清楚楚

  志愿者施志平正在柳浪闻莺的漂流书亭边,耐心地向陕西来杭州旅游的一家三口介绍书亭里一本关于西湖传说的书。“呶,这本书是从城市阳台漂过来的呢!你看这个戳,就是那边书亭的……”

  在柳浪闻莺西湖志愿者微笑亭旁的这座漂流书亭,是西湖景区唯一的一个。施志平负责书亭的日常维护,他的手机里存着很多读者和书亭的合影。

  “这个是十四中的老师布置给学生的假期任务,让他们来书亭换书的。”

  “这是从广州来杭州旅游的一家人,我印象很深,当时孩子一到这儿,翻到一本《西湖传说故事》,喜欢得很,当下就让妈妈拿出他背包里的绘本来交换。”

  施志平说,因为设在西湖边,这座书亭的读者来自世界各地,“很多人看到书亭都会不自觉地停下脚步,翻翻看看,有些还会合影留念。”

  这个书亭的三层书架,特地放了不同种类的书籍——最高的第一层,放的是和西湖、杭州相关的书籍,可以更好地宣传西湖和杭州;第二层是社科人文类的,满足大众口味;最底层,放的是少儿读物和绘本,是专门给孩子们准备的,放得低就是方便他们取阅。

  今年开始,志愿者们给每本书都编了号,敲了漂流书亭的印章,还专门做了一本漂流书亭记事本,里面有书籍的名称、来源、数量以及漂流的详细信息。年轻的时候,施志平在南方打拼做生意,退休后回到杭州,本想颐养天年的他遇到了漂流书亭。这一遇从此就走不开了。“几天不来这里转转,心里就老惦记着。”他说。

  漂书人:麦铃,50+

  地点:单位附近的书亭

  漂书5年,她有越来越多的不舍

  借着午休时间,在钱江新城商务楼上班的麦铃,提着书到漂流书亭来换书。

  作为书亭忠粉,她记不清楚自己这5年来在书亭换过几次书,“2012年漂流书亭刚刚设立那会儿,我就奔过来了,从那以后,一有空我就过来转转,很喜欢这种分享的方式。”

  麦铃说,她一开始先拿了家里的一些闲书来,“后来我自己出了好几本书,一般不送熟人,怕自己写得不够好,也怕强人所难。我就想着把自己出的书放上去分享,如果有人喜欢肯定会被换走。没想到,拿过来试了几次,每次都是换空了。我在网上说了这件事,把我那些写作的朋友们羡慕得不行。有好几个甚至把自己的书寄过来,托我漂一下。”

  这次麦铃带来三本书,《晒太阳》和《午时花台》是她自己写的,还有一本《背着大象上街》就是她写作的朋友唐小冲托她来漂流的。打开书亭的玻璃窗,她在三排书架上看了好一会儿,选走了另外三本——《黄公望与〈富春山居图〉》、《倒影集》和《读者丛书〈有趣的动物们〉》。

  麦铃说,自己换书漂流的心得体会通过社交平台分享,没想到来问的人特别多,还有些邻居希望在社区里也设置一座书亭,“杭州爱读书的人还是很多的。我真希望它今后可以遍布杭州,在家门口随时换书,那真是满城书香。”

  记者手记




  漂流书亭的报道,我跟了5年。2012年8月21日那天,我去了趟钱江新城管委会,在那里呆了一个下午。回来以后,“漂流书亭”的故事就开始了。从最初的设想到逐步的发展,大大小小,写了100多篇报道。

  因为漂流书亭,我有了一个特殊的朋友圈。朋友圈里漂流书亭的粉丝中,捐书的不在少数。让我很感动的是81岁的陆和森大伯,每次到西湖边的漂流书亭,他都会默默地塞进一些杭州旅游的书籍,想着让更多的人认识杭州。

  年纪最小的漂友之一,是住在黄龙雅苑蒋女士的女儿如如——不到3岁的她,每次都会带着自己的绘本去黄龙快速公交站的书亭里换书。

  西泠印社社员寿勤泽,还专门为书亭量身定制了印章。他告诉我,印章中的“芳香盈路”,寓意着书亭散发的独特书香,将盈满杭城的文明之路。

  还有一些,是各个城市来漂流书亭取经的,近的有温州、宁波的,远的有北京、银川的,来了一拨又一拨。

  现在,漂流书亭的粉丝越来越多,书香味都漫出朋友圈了呢。(余雯雯)



责任编辑: 蒋敏华

标签: 书亭;漂流;漂流书亭;西湖;志愿者;杭州;城市阳台;钱江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相关阅读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即时报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