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9月2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吴雅茗 俞熙娜 吴佳妮)绿,是杭州的底色,从西湖、西溪到“三江两岸”,绵延三百多公里的生态长廊,让市民移步见绿;绿,是杭州的风尚,8万辆“小红车”,风驰电掣的地铁、清洁能源大巴,让出行也变成一道风景;绿,是杭州的活力,“无现金之城”彰显蓬勃信息经济,更体现一个城市对绿色产业的优先选择。
逐“绿”成长,杭州努力建设生态美、生产美、生活美的“美丽杭州”。201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对杭州作出了要努力成为美丽中国建设的样本的重要指示和要求,《“美丽杭州”建设实施纲要(2013—2020年)》随即出炉,打造“美丽中国先行区”成为杭州的目标。
先行,意味着更高的标准,更新的理念,更实的行动。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提出,要坚定不移沿着“八八战略”指引的路子走下去,在提升生态环境质量上更进一步、更快一步,努力建设美丽浙江。
逐“绿”先行,如何更进一步、更快一步?炎炎夏日,我们走进绿意盎然的城市深处,捕捉“美丽杭州”逐“绿”成长路上的一个个镜头。
借势G20
“美丽杭州”建设提标加速
湛蓝的天空,写意的白云,绚烂的晚霞……今年以来,杭州人的微信朋友圈频频被“天空摄影大赛”刷屏。曾让人惊叹的“G20蓝”,如今与杭州市民“常相伴”。
印证市民感觉的,是刚出炉的环保成绩单。今年上半年,杭州水气环境质量双双创出新高:空气优良天数累计128天,比“G20年”同期还要多5天;两个省控劣Ⅴ类水断面和1个市控劣Ⅴ类水断面,7月初全部顺利“摘帽”。水清天蓝地净,杭州又向前迈进一步。
逐“绿”先行,如何满足人民群众对更优生态环境的殷切期待?杭州借势G20峰会,提标加速“美丽杭州”建设,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向纵深挺进。
杭州市环保局负责人对这一年多来的变化如数家珍:
“治水,杭州先后整治黑臭河1000余公里,堵上12000多个污水口,实施十大清水入城工程,实现城区污水零直排,县市全域可游泳。”
“治气,杭州关停杭钢半山生产基地等三大燃煤大户,淘汰22.8万辆黄标车,主城区6000余辆公交车全部用上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在全国大中城市中率先成为无燃煤机组、无钢铁生产基地和无黄标车的‘三无’城市。”
“治堵,杭州提前建成‘四纵五横’快速路网,准时开通地铁2号线西北段;还有8万多辆‘小红车’穿梭于各大站点完成短途接驳。仅借助地铁绿色出行的人,每天已破百万人次。”
看得见的地方在变,看不见的地方也在变。借势G20杭州峰会,绿色低碳理念在这个城市扎根。“海绵城市”建设开始悄然推动:在古荡新村,自动储水灌溉的古苑公园成为最新风景;莫干山路改造后,市民惊奇地发现雨天走路也不湿鞋了。地下,原来纵横交错的电力、通讯、燃气、供热、给排水等各种管线,一起“住进”同一个空间“地下管廊”…… (下转第二版)
《杭州市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杭州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杭州市大气污染防治规定》……一个个接踵而至的法规,彰显了杭州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制度化、法治化轨道的决心。
绿色城市背后,是产业转型的支撑。2014年7月,信息经济被确立为杭州市的“一号工程”后,发挥了经济增长主引擎作用。2016年初,杭州迈入“万亿元GDP俱乐部”。今年上半年,信息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24.8%。与此同时,杭州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去年首次超过六成,达到发达国家60%的标准线。今年上半年,服务业增加值占比持续增加,达到了62.1%。
“两山”实践
掀起绿色生活方式变革
炎炎夏日,走进桐庐县莪山乡中门村,记者发现这里异常整洁:房前屋后、村道两侧,看不到一点垃圾;家家户户门口,放着一蓝一黄两个垃圾桶。“能烂的放蓝桶,其他放黄桶。”80岁的老太太笑眯眯地说起垃圾分类的口诀。
逐“绿”先行,既是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理论的实践,更开启了杭州农村绿色生活方式变革。
以桐庐为例。从2007年开始,该县相继完成农村安全饮用水、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村村污水整改提升……如今,桐庐全县11万户共32.3万农村人口,全部参与垃圾分类,且准确率稳定在85%左右。环境立县的理念深入人心,桐庐也收获了“中国最美县城”的美誉。
从最初政府的强力引导,实施环境治理,到老百姓自觉维护环境,农民的理念变了,生活方式变了。
在中门村,除了主干道,其他地方都取消了保洁员,原先70多个露天垃圾桶也取消,改为垃圾投放点:17时至次日7时为投放时间,村民们分类放好后由清运车直运。村民张昭凤清楚记得保洁员从有到无的过程,“一开始专门有人来检查垃圾有没有分类,分得怎么样,分得好的有奖励。后来就说试试看取消垃圾桶,取消保洁员,取消后发现也挺好,没人乱扔。”
“理念变了,环境也是这样啊!”中门村党支部书记姚朝水笑着说,“大家已经习惯了房前屋后干干净净的样子,没有保洁员,就自己打扫。”
绿色发展促进绿色生活,让城乡差距愈来愈小,多维度的幸福杭州跃然而出。2016年,杭州民宿经济经营收入首次突破10亿元大关,每年床位数以30%的增幅在增长。桐庐慢生活体验区管委会综合办公室主任戚艳杰告诉记者,慢生活体验区共有180多家农家乐,夏日旺季一房难求。一家最普通的农家乐,年收益能达到30万元。
坚守底线
让城市可持续发展
余杭区永安村,紧挨着新崛起的杭州创新高地未来科技城。如果站得足够高,你会惊讶地发现,紧邻着科技城,有大片绿色的稻田随风起伏,恰似城市里的绿洲。
逐“绿”先行,杭州始终不忘对生态底线的坚守。2015年,杭州城市周边永久基本农田划定任务达到25.2万亩,数量居全省首位。毗邻未来科技城的永安村,寸土寸金的地方,永久基本农田达8342亩,成为杭州面积最大的一片稻田。
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城市就该让生产、生态、生活共融共生,可持续发展。秉持这种理念,杭州严格守住生态保护“红线”。
余杭区国土局分管中心主任蔡军荣告诉记者,为了守住永安村这片生态安全屏障,余杭出台了“耕地有偿保护”“造田有奖”等各种激励措施。既保障了粮食安全,也形成城乡、城镇之间的自然隔断,精心维持了杭州自然山水基地和城乡人居风貌。
从永安村南下,绵延11.5平方公里的西溪湿地,与西湖一起,成为杭州的两片“绿肺”。当年,这片弥足珍贵的“绿肺”的去留,曾经引起争议。几经论证,杭州把生态保护放在了首位。2003年“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启动,一个国家级湿地公园由此诞生。
如今,类似的争议绝不会有。萧山的湘湖湿地、余杭的五常湿地、西湖边的江洋畈湿地,包括在工业企业集聚的大江东和下沙,大片湿地都被视若珍宝,精心保护。更有一处处的“留白”笔触:从新安江到富春江,再到钱塘江,顺流而下,600里的沿江生态景观带、 341公里绿道,绘就了“三江两岸”最美的“绿丝带”。
不求处处高楼林立,但求成为一个可持续发展、散发独特韵味的生活品质之城。逐“绿”先行,杭州有这样的底气。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