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9月20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马悦 通讯员 刘丹丹)小学生要记住家人生日,要培养两项运动兴趣;初中学生要了解家乡发展变化,遇到挫折会向他人倾诉;高中学生要勇于发表不同见解,要学会理财,合理消费……
新学期开始,浙江省中小学生有了新的行为准则。9月20日,省教育厅召开新闻通气会,正式发布《浙江省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试行)》。
2015年8月,教育部发布了新修订的《中小学生守则》,2016年1月,浙江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出台了《关于全面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今年8月,教育部又印发了《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浙江省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试行)》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着手研制、及时推出的。
操作性强,这是浙江版《行为规范》的最大特点。针对学生行为养成的日常生活情境规范日常行为,忌笼统、去空洞、防说教,重“日常”、重“细节”、重“行为”。
如要求小学生“遇到危险会拨打求助电话”;要求初中学生“每天运动一小时”等,可感可知可行。《行为规范》语言上也不苛求押韵对仗,不要求学生背诵,但必须逐条践行,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2015年,教育部将原有的《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合而为一,颁布了新修订的《中小学生守则》。为使其在执行过程中更具可操作性,省教育厅于2016年1月开始组织专家研制分学段的、更有针对性的《浙江省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其间,历经基层调研、国际比较、反复论证,先后向各地教育部门、学校,向中小学师生充分征求意见,今年5月,又通过相关新闻平台向社会公众广泛征求意见。社会各界对推出浙江版的《行为规范》普遍叫好,认为接地气、有特色、可操作。《行为规范》从起草到发布历时20多个月,凝聚了诸多专家、师生、家长及社会各界的心血和智慧。
《行为规范》是对中小学生思想品德和日常行为的基本要求。省教育厅在《行为规范》发布的同时,发文要求各中小学校要将《守则》与《行为规范》在学校醒目位置张贴显示,通过班会等形式组织学生对《守则》与《行为规范》进行解读和讨论,让学生看懂、记住、做到;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家访等形式让家长了解《行为规范》,共同推进学生行为养成教育。各地要将学生遵守《行为规范》的情况客观记录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之中,列为学生“品德表现”评价的主要内容。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