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原创新闻 > 全媒体播报 正文
育人德为先 浙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娃娃抓起
2017年11月09日 11:07:29 来源: 浙江在线 作者: 记者 马悦 通讯员 刘丹丹

  桐庐县圆通小学学生用毛笔书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资料照片)。 拍友 徐军勇 摄

  浙江在线11月9日讯 (浙江在线记者 马悦 通讯员 刘丹丹)11月初,富阳鹿山中学的校园里传递着浓浓的正能量:上楼梯时,看到转角处有一张纸屑,路过的一名男生弯腰捡起;食堂餐桌旁放着抹布,每个学生吃完后都会自觉带走食物残渣,并将桌子擦拭干净……

  问起孩子们为什么要这样做,他们的回答充满自豪:“这是我的‘一米责任’。”“一米责任”没有太多高深的道理,就是着眼于从身边的事做起,从自我做起,重建青少年的规则意识、责任意识。

  争做新一代垦荒者

  秋日午后,台州市椒江区各个学校里响起“同一首歌”——“我们垦荒队员血肉相连,每时每刻心中燃烧理想的火焰……一代一代,我们把美好的青春奉献,把荒岛变成乐园,让民族光彩闪闪……”

  这是《垦荒队员之歌》,铿锵有力的歌声传遍校园,鼓舞着每一个少先队员。2016年六一儿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给台州市椒江区12名小学生回信,勉励他们继承和弘扬大陈岛垦荒精神,热爱祖国、好好学习、砥砺品格,使全省中小学生受到深刻的理想信念和时代精神教育。

  每周四,台州学院椒江附属小学都会邀请椒江区垦荒宣讲团的主要成员王圣农轮流为每一个中队讲述大陈岛垦荒故事。80岁高龄的王圣农精神矍铄,每当他声情并茂地讲述那段感人的垦荒故事,台下的师生们都热泪盈眶。通过垦荒宣讲,孩子们明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你、我、他共同努力。他们把感受写在“心愿墙”上,让垦荒精神深深地铭记于心,时刻指引着每个人的行为处事……

  像这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空气一般无处不在,时时浸润学生的心田。

  十九大报告提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娃娃抓起。培养和造就具有高尚思想品德和良好道德修养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历史的使命,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今年是我省开展中小学生爱国主义主题读书教育活动的第22个年头,主题读本是《浙江好家风》。一篇篇和家风有关的作文,直抵孩子们的内心深处。爱国主义主题读书教育活动成为中小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

  点滴德育浸润心田

  孩子们大多不喜欢爸爸妈妈的唠叨,那么应该怎样正确引导他们?在金华东市街小学,校长贾秀军通过一堂不教唱腔、身段的婺剧课,让孩子们羞红了脸、低下了头,也种下了一份对父母的理解和感恩之情。

  这堂课名叫“美丽的唠叨”,以婺剧《白鲞娘》片段为开头,讲述的是两位妈妈发现自己的儿子偷白鲞后截然不同的表现和态度。这堂课选用的教材是由该校师生共同编撰的婺剧读本《婺剧小故事》。

  在新生家长会上,家长们观看了这堂课的视频,瞬间引起共鸣:充满浓郁生活气息的戏曲素材,将德育巧妙而有效地渗透到孩子的认知、语言和行为中,最终内化为自身的道德修养。润物细无声,这不就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吗?

  现在,“欢欢喜喜学婺剧,堂堂正正学做人”成为东市街小学最有特色的校园文化。低段班学《婺剧小百科》,中段班读《婺剧小故事》,高段班欣赏《婺剧小韵文》,婺剧中的历史典故变成了一个个德育样本。同样让人欣喜的是,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形式也在为专业艺术剧团寻找着接班人。

  除校本课程外,我省各地还推出德育地方课程教材,并作为一门必修课列入中小学地方课程教学计划,为中小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在编写应用地方课程通用教材《人·自然·社会》的基础上,2012年,我省又组织编写了中小学德育地方教材《小公民》《浙江人》《浙江潮》。地方教材以大量蕴含浙江精神的“浙江人”“浙江事”,阐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育人作用。

  第二课堂实践育人

  周末,杭州“Do都城”少儿社会体验馆里好不热闹,每个岗位都贴出了招聘需求,应聘的“市民”络绎不绝:“邮递员”的应聘条件是敬业负责,吃苦耐劳,会看地图;“法官”要求公平公正,执法为民,分析能力强,小学三年级以上;“医生”则要求责任心强,为病人着想,文明礼貌,讲卫生……

  “Do都城”少儿社会体验馆是国内首家青少年体验类教育场馆。在模拟城市中,孩子们的身份是“市民”,可以像大人一样尝试各项工作,体验求职应聘、创业工作、理财消费、依法纳税等社会生活情境,感知社会运行规则,体会城市生活精神,品味劳动的成果与快乐,在玩乐中提高对真实世界的认知与适应能力。

  对于孩子们而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词语,而是可感可知的行为准则。在对各个岗位的接触中,也在孩子们心中埋下了“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种子,在潜移默化间把思想品德的提升内化于心,加深社会责任感。

  孩子们知识的长进、人格的健全、品德的修养,不仅需要“有字书”中的知识作指导,更需要从实践的“无字书”中汲取营养。2008年起,杭州市推出青少年学生“第二课堂”,建成基地112家,约1500万人次的中小学生走进“第二课堂”。

  放眼全省,各地的农村文化礼堂已普遍成为当地学校开展德育教育的“第二课堂”。传统文化传承体验、未成年人安全教育、课程辅导课外实践……一系列既丰富多彩又特色鲜明的假期课程和活动,进一步丰富了青少年的精神文化生活。

责任编辑: 金林杰

标签: 婺剧;第二课堂;德育;社会主义核心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相关阅读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即时报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