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地铁工作日客流超千万人次,精细化管理是上海地铁正常运行的秘诀。浙江在线记者 董旭明 王嘉楠 拍友 吴伟清 摄
浙江在线12月5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裘一佼 何苏鸣)从杭州坐高铁到上海,地铁虹桥站是我们走进上海的第一站。晚上9时,依然有大批的乘客到达上海,换乘频繁而准点的地铁,到达城市的各个角落。
这背后是一套完备的调控系统。这几天,上海申通地铁集团运营管理中心工作人员段龙杰,正不分昼夜地绘制地铁有序运行的“大脑”——地铁运行图。
在上海轨道交通网络运营协调与应急指挥室,每一辆列车的行驶状态都清晰可见。上海常住人口规模已超过2400万,统计显示,在已开通的15条线路中,今年有接近半数的线路在工作日高峰期超过运能上限,也就是说,到达的列车不能全部载走等待的乘客。
减缓高峰期的过度拥挤,正是段龙杰和同事们的“头号任务”。根据计划,上海地铁将在2018年实现中心城所有线路的最小行车间隔3分钟。“每一秒都很重要。对我们来说,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直接体现在出行的高效、安全、舒适上。城市越大,我们的工作越要像绣花一样精细。”段龙杰说。
在上海申通地铁集团总部,一张铺开的上海地铁运行图让人惊叹——617公里的网络规模位居世界第一;工作日客流超千万人次,居世界第二。城市越来越大,如何应对超大规模、超长线路、超多客流?上海用三个字作答:精细化。就在上个月,上海地铁获得第17届全国质量奖。
纵坐标是上海各个地铁站,横坐标是时间轴,密密麻麻的网格中,段龙杰谨慎地布局着。在此之前,他和同事们结合票务大数据,分析出高峰期每个单位时间、每条线路、每一区段的密集程度,在通过大量计算、不断优化后,初步编制出运行图;紧接着,他们还要根据图纸进行实际测算,并根据现场设备、司机轮班、客运组织等具体情况对行车计划进行修改、调整。
从大数据分析、制定运行图、运营调度到现场执行,上海地铁的“精细化”是一项横跨多部门的工作,更是上海在城市化浪潮中永不止步的探索。5年里,上海的地铁运行图已经更换了381套,不仅实现了3条线路延时30分钟到6条线路延时83分钟,而且在国庆、清明、冬至有节假日运行方案,配合F1赛事、大型演唱会有重要活动运行方案。
比如11月26日晚,在上海体育场站,上海地铁针对足协杯决赛结束的不同时间分别做了运营方案,球迷们不会因为赶不上地铁而滞留;又比如在虹桥站,即使是在周末,人们也无需担心自己到的太晚,因为地铁末班车的运行时间已经延迟至23时58分。
在上海这座世界级的超大型城市中,一列列频繁到达的列车、一次次行车计划外的加车,让人们看到了城市管理的精度。据了解,在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中,上海地铁正抓紧推进车站改造、信号升级等新一轮“补短板”工作,同时,正加快市中心区非开挖建设技术研究与实践,减少轨道交通施工对城市正常运营和人民群众正常生活的影响。
“新时代呼唤更平衡更充分的发展,地铁是城市的窗口,我们正努力补齐短板,推动上海地铁从优秀走向卓越。”上海申通地铁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葛世平说。
记者走笔:大上海的“细功夫”
裘一佼
背靠长江水,面向太平洋,说起上海,年长的人喜欢说“大上海”,年轻人称它“魔都”,就是因为这个城市始终以排头兵的姿态行进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中。
不过,在上海采访的四天里,让我惊喜的是上海之“细”。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上海代表团审议时,就提出“城市管理应该像绣花一样精细”;在全国各地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中,我感受着上海“必作于细”的坚守和追求。
在新中国成立后建设的第一个工人新村——普陀区曹杨新村,我看到的是现代大都市里老住宅区的“重生”。一群撸起袖子干的社区干部,孜孜不倦地在“螺蛳壳”里为居民营造更好的居住条件。面对违建,他们分类推进、综合施策,精细化服务广大居民。社区干部说:“多摸摸居民的手,把工作做细一点。”社区居民都赞叹:“拆违不拆心,拆墙不拆情。”
在上海城市更新历程中史无前例的工程——黄浦江两岸45公里岸线公共空间贯通,我发现最大的变化是曾经黯淡的北外滩亮了。那里曾经老工厂、老码头林立,上海城市管理者意识到要还公共空间于民,北外滩由此转变成丰富有趣的街区,可亲近、可玩耍。在整个贯通工程中,上海不断把公里数增加、把完工时间前移,到今年底,我们就可以一路散步、骑行、跑步在黄浦江畔。
上海的未来愿景中有一句“建筑可以阅读,街区适合漫步,城市始终有温度”,这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在采访中我也看到了真实的案例。这个世界级的超大型城市,它正以绣花针的细致,关注、实现着人们多样和多元的需求,善待、呵护人们对城市生活的期待,城市因此也越来越有人气、有生机。
“城市越来越大,我没有越来越小。”《我们的上海》这样唱道。我想,大上海之“细功夫”,凝结着对“人”的彰显,这正是上海对新时代的一种回应,对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一种回应。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