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原创新闻 > 全媒体播报 正文
临安手剥山核桃发家 跟17年前遇一“吃货”企业家有关
2017年12月21日 11:17:19 来源: 浙江在线 作者: 记者 陈醉 通讯员 邵滢 张金科

0147ac582bfd48a84a0d304fd77589.JPG@1280w_1l_2o_100sh.jpg

  浙江在线12月21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陈醉 通讯员 邵滢 张金科)临近年关,是各大炒货品牌的“主场”,而这里面,一颗山核桃的“戏份”很足,不亚于“国民零食”瓜子。

  可很多人并不知道,17年前,这颗山核桃还只是愁销路的山货,“好吃壳难咬”。

  命运的改变是很多契机累叠在一起的。

  那时同样不起眼的是,1996年刚刚成立的炒货企业宁波恒康食品有限公司。

c8_com_14682892686299.jpg

  “上海阿明、江苏阿里山等炒货品牌那会儿已经站稳脚跟,而我们才起步,非常难。”“恒康”董事长宋佰春回忆道,他们第一批炒货做的是葵花籽,五万斤做好后,却发现口感没有预期的好,只能整批报废掉。

  口感,是食品行业的第一道考题,它考的是制造者的“舌头”。

  从那时候开始,宋佰春一有空就跑去泡食品店,试吃味道、研究包装、颜色、形状等等,常常一呆就是五六个小时。而他每次出国旅游更是只逛食品店,那只32寸的行李箱非得装满了食品才肯回国。

原料色选机_副本.jpg

  这些零食都被带回了“恒康”实验室。“我的‘舌头’和公司研发人员的‘知识’结合起来,才是我们的产品。”吃遍全球零食,宋佰春对自己的舌头非常自信,每次公司推新品,虽然全体员工要打分,但最终拍板是他的舌头。一个新品最多的改了102次,才让他的舌头满意!

  在这一行摸索几年后,宋佰春感觉这个行业似乎一直没有跳出炒炒瓜子的低端“印象”,他开始积极改进传统生产工艺。

  比如,“恒康”最早增加了筛选、清洗两道工序,这非常费料,大约要报废两成的原料。“我还把原来十斤五斤的大包装变成一二百克的精品包装。”宋佰春记得,当时他在省内根本找不到好的包装厂家,只能直接跑广东定做,成本一下子高出20%。

1513775945(1).png

  不过,宋佰春觉得,这些“超支”的成本投入非常有意义,它把一口锅、一把铲的街头炒货形象彻底改变了,炒货也可做得很精致。

  而山核桃就在此时遇见了宋佰春,时机刚刚好,新的化学反应发生了。

  “未来社交生活增多,人们更讲究炒货的食用方法。”宋佰春敏锐地把眼光投在了因为“壳难咬”而一直无法打开市场的临安山核桃上。“恒康”利用当地人研制出来敲打山核桃的手艺,推出了手剥款山核桃,这让吃山核桃不再需要大费周章。

  宋佰春开始带着手剥山核桃走南闯北推销,他回忆道:“最开始山核桃的知名度非常有限,只在杭州地区,所以当我们送到湖南、江西去卖的时候,当地人连怎么吃都不知道。”慢慢地,市场在他脚下一点点打开,到了2001年,临安一年可产一万吨山核桃,而其中的22%是靠“恒康”卖到全国各地的,这才奠定下今天山核桃家喻户晓的局面。

1513776017(1).png

  于是,每年产山核桃的季节,临安核桃产地就会响起敲核桃的声音,老百姓敲好的山核桃卖给“恒康”,这对于恒康来说,成本又需增加了15%。

  产品的精进,是与工艺的不断升级换代相关联的。

  几年间,恒康投资2000多万元更新设备,原有的一些能源消耗大的生产设备相继淘汰,2010年公司又投资1600多万元,陆续引进了全自动包装生产线,配置了一流的实验室和检测室,增加了技术人员和化验员等。

  如今,“恒康”已坐拥37个品种、200个规格的炒货产品,年产值4亿元,挤进了行业的全国前十强。

责任编辑: 吴盈秋

标签: 炒货;山核桃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即时报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