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月24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陈宁 见习记者 黄慧仙 通讯员 于伟)1月23日,浙江省表彰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暨首批省国医名师命名大会在省人民大会堂举行。会前,省长袁家军接见了名中医代表。
袁家军说,中医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一门“望、闻、问、切”的科学,也是一门关于人生的哲学。它借鉴、吸收、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精华,是中华民族的瑰宝。要聚焦“健康浙江”建设,以人民为中心,大力推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推动中医药资源和力量向基层下沉,在重大疾病防治、重大新药创制、重大技术攻关、重大项目建设等方面取得更多突破。
去年12月,葛琳仪、王永钧、范永升、王坤根、陈意、连建伟、俞景茂7人当选为浙江省首批国医名师。其中,葛琳仪是浙江省第2位国医大师(第一位为2012年去世的何任先生),为浙江省名中医团队的领军人物。
那么,这些被省长接见的这些名中医,为我省的中医药事业发展做出了哪些贡献?他们又是如何诠释大医精诚暖人心的呢?
“误打误撞”与中医结缘 还要“再看门诊50年”
195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率先在北京、上海、成都、广州四地成立了第一批中医药院校。当时身为浙江省建德第三康复医院护士的葛琳仪,经过刻苦努力,一举考入上海中医学院,成为中医院校教育的“黄埔一期”学生。
当时的上海中医学院只有一个中医系,共120名学生。“那时对中医一无所知,只是听从母亲灌输的‘中医好’理念便学了。”葛琳仪笑称自己与中医结缘有些“误打误撞”,但在每个学期3~4次的小见习中,葛琳仪受到程门雪、王文东、乔仰先等良师的教诲,实实在在地看到了中医的临床疗效,让她逐渐全身心地入了中医门。
葛琳仪自1962年8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近60年来,她从未间断临床工作。如今85岁高龄仍坚持每周4个半天门诊,并带领学生临证抄方。葛琳仪病人众多,擅治肺系、脾胃、内分泌及疑难病、老年病。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再看门诊50年!”23日的大会上,85岁高龄的葛琳仪这句“职业愿景”,引发了现场阵阵掌声。
在临床上,她倡导“三位合一”中医思辨模式,融辨证、辨病、辨体(质)为一体,强调辨体论治在中医治未病中的思辨优势。其次,她主张谨守病机,“正本清源”为要,认为求治中医患者以慢性病、老年病及疑难杂症居多,多属虚实错杂之证,应“正本清源”,主张“攻补兼施”。而在用药上,葛琳仪以简练、轻重有度为特点,主张以中为主、衷中参西。
1971年,为响应国家号召,葛琳仪主持了“浙江省防治慢性气管炎协作组”工作,先后对七叶一枝花、侧柏叶等52种药物进行了临床与药理研究,在对上万名慢性气管炎患者治疗基础上,制定了慢性气管炎临床分型及治疗规范,筛选出多种有效单味中草药及药对。
在60年的行医生涯中,每次遇到社会上突发的各种疠气疫毒,如1988年甲肝大流行、2003年“非典”、2008年手足口病等,葛琳仪总是挺身而出,亲率省内名老中医根据疠毒之气致病特点,结合地域特征,研讨、制定出行之有效防治中药处方,为有效地防治这些流行病的发生发展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作为中医人,葛老集医道技于一身的。”葛琳仪的带教徒弟、浙江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教授夏瑢说,老师开药非常实在,不需要的药物绝对不会给病人开。葛老还常常教导患者如何保健、锻炼,全方位为病人好。
此外,对于目前浙江省的中医药工作发展,葛琳仪也有着自己的看法。葛琳仪说,浙江省中医药在全国率先开展控制中医大处方,推行“看中医减少跑”活动,实施“中医基层化”战略,编制全国首套《中医药与健康》小学教材,打造“浙派中医”品牌等方面都实现了创新和突破。
“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如管理方面存在上热下凉的情况;资源投入方面中医院与西医院差距拉大,尤其省级中西医院之间。”葛琳仪说,她希望能够继续坚持中西医并重方针,在资源配置上向中医倾斜,并加强中医药管理局的管理职能,从而加快推动浙江省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大医精诚成毕生行医追求
全国名中医范永升,是中国第一批中医硕士研究生, 80年代末受国家教委派遣赴日本佐贺大学留学,把中医药治疗风湿免疫病作为自己的主攻方向。1990年留学归国后,一直从事系统性红斑狼疮等风湿免疫病的诊治研究。1992年在全国率先建立中医风湿免疫病专科,该科先后被评为浙江省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国家卫生部重点临床专科。
2005年,范永升领衔的“中医临床基础”学科成为浙江省“重中之重”学科,2009年成为国家重点学科,实现了浙江省属院校国家重点学科零的突破。其本人先后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等国家级项目12项。
经过长期临床实践和研究,结合古代经典,范永升提出SLE的中医基本治法——解毒祛瘀滋阴法。在免疫风湿病领域,特别是有关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中西医结合临床与基础研究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其独创的“毒瘀虚论治系统性红斑狼疮”方案,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治疗轻型系统性红斑狼疮临床路径,成为国家中医药行业标准。
对于中医一行,范永升从来有着自己的坚持。“作为医者,行医的态度要严谨,说‘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并不为过。”范永升说,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不光要有精湛的医疗技术,还要拥有良好的医德。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医人不得恃己所长,专心经略财物,但作救苦之心……”药王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的这几句话,成为了范永升一直铭记着的话。
范永升说,如今全省县县都创建了公立中医院,“妇幼保健东阳模式”已推广到全国,“乌镇互联网+”备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重视。但在大健康的背景下,全国许多省市都在将中医药作为战略发展的重点。像上海市政府成立中医药发展办公室,推动中医药国际化标准化建设;江苏省早在三十年前就成立二级中医局,学科人才建设持续全国领先等。“只有抓住机遇,不断超越,才能使浙江的中医药事业继续保持走在前列。”
养生之道在于找到自己喜欢的职业
“裘氏妇科第一代宗师裘笑梅老先生就有一句人生格言‘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三餐皆饱,四大皆空’充分显示了一代名医的大医情怀。”在22日的大会上,省国医名师陈意说,浙派中医底蕴深厚,源远流长,医德医风多年以来一脉相承。
同时,陈意认为,医之标准在于疗效,疗效之根本在于功夫。功夫就是经验,功夫就是临床实践。“我们不仅要熟读《黄帝内经》、活学《伤寒杂病》、精研《金匮》《温病》,更要‘发皇古义,融会知新’,融会贯通,用于临床。”
医不传则无以为继。在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的中医医疗服务的同时,陈意还以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为己任。
“知识不带走,经验不保守,我们要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传授给学术继承人以及其他年轻一代医师,为推进我省中医药事业的繁荣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陈意说。
从1966年开始从医,50多年、诊逾70余万人的中医生涯里,他积淀下自己的学术成果。去年出版的学术专著《杏苑心悟》正是他对 “业医三言”、“临证三要”进行的很好阐述与总结;也对临床常用的调肝、调气、调和之法进行了高度凝练。
除了工作,在日常生活里,这位老中医还有着一套自己的中医养生秘诀:心情愉悦、生活有序、饮食有节、适当运动。
“我没什么嗜好,平时不炒股票、不看足球、不好烟酒。你问我爱什么,我就喜欢给病人看病。”陈意说,他从来没有觉得烦的时候。“看病是我生活的一部分,我喜欢这个职业,有时候放长假,待在家几天见不到病人就难过。有个喜欢的职业,对养生很有好处。”
在陈意的字典里有一句话,“精神之于形骸,犹国之有君也”,他解释说,从养生的角度说,人的心情统帅一切。
“生命在于平衡。有人说生命在于运动,长寿在于少动,对于这句话,大家理解得还不够全面。保持平衡的意思是,平时不动的人要动起来,运动多的人要少动。”
陈意说,以前他很少运动,但从50多岁开始,他养成了一个每天走路的习惯。
“我住在城西古墩路,每天晚上吃完晚饭,7点的气象预报一看完,就和老伴出门了。从古墩路的沿山河走到高庄,再走回来。周末就去植物园或老和山走路,每次一小时,走四五公里,到晚上8点回家。”陈意教授说,他走路的速度比散步快一些,一小时打来回,哪怕下雨天也不例外,带把伞就出发。“我到这个年纪,反应还很快,与走路大脑血液循环快,也有很大关系。”
支持名中医,国家怎么做?
2017年5月,由国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同组织的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评选结果出炉。
在此次评选中,浙江省中医院主任医师葛琳仪获评国医大师,杭州市中医院主任医师王永钧、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主任医师王坤根、浙江中医药大学主任医师、教授范永升共3人获评全国名中医。
这是我国第三次在全国范围内评选国医大师,首次评选全国名中医。
培养名中医,浙江怎么做?
作为中医药大省,近年浙江对名中医的支持力度也逐渐增大。2017年,为加快我省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根据国务院《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传承与创新“百千万”人才工程(岐黄工程)实施方案》、省委组织部等9部门联合印发的《浙江省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决定实施浙江省中医药传承与创新“十百千”人才工程(杏林工程)(以下简称“杏林工程”)。葛琳仪、王永钧、范永升、王坤根、陈意、连建伟、俞景茂等7人被确定为浙江省首批国医名师。
从2017年起,我省计划用10年左右时间,在全省有重点地遴选支持中医药领域的50名杰出人才、100名领军人才和1000名拔尖人才。50名杰出人才为浙江首推的“国医名师”,将从100名中医药领军人才(省级名中医)中遴选。“杏林工程”对人才选拔标准提出了具体要求,包括具有深厚中医药理论基础和学术经验、较高的中医药传承创新能力、掌握现代科学研究方法等。
【浙江新闻+】
葛琳仪,国医大师,浙江省首批国医名师,浙江省名中医,浙江省首批国医名师,主任中医师,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第二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现任浙江省名中医研究院院长,曾任浙江省中医院院长、浙江中医学院(现浙江中医药大学)校长。
王永钧,首届全国名中医,浙江省首批国医名师,浙江省名中医,主任医师,教授,博导,杭州市中医院顾问、终身学术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全国第二、四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现任浙江名中医研究院副院长等学术职务。
范永升,首届全国名中医,浙江省首批国医名师,浙江省名中医,主任中医师,教授,博导,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浙江省特级专家,浙江省“151工程”第一层次人员,浙江省文史馆员,第四、五批全国老中医药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全国中医药传承博士后指导导师。历任浙江中医药大学副校长、校长。
王坤根,首届全国名中医,浙江省首批国医名师,浙江省名中医,主任中医师,教授,博导,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历任浙江省中医药管理局局长,浙江中医学院(现浙江中医药大学)副校长、中医系主任,浙江省中医院院长、书记。现任浙江省名中医研究院副院长兼办公室主任。
陈意,浙江省首批国医名师,浙江省名中医,主任中医师,教授,博导,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优秀指导老师。浙江省名中医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浙江省保健委员会干部医疗保健专家,浙江省十届人大常委,浙江省人民政府咨询委员会委员。
连建伟,浙江省首批国医名师,浙江省名中医,主任中医师,教授,博导,第三、四、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全国中医药传承博士后指导导师,浙江省干部医疗保健专家,浙江省文史研究馆馆员。曾任浙江中医药大学副校长,第十、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
俞景茂,浙江省首批国医名师,浙江省名中医,主任中医师,教授,博导,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俞景茂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传承工作室带头人。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