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7月12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黄慧仙 通讯员 屠春慧)左手提黑箱,右手持铁锹,肩背消杀设备……7月11日,拱墅区举行传染病疫情防控技能竞赛暨登革热应急处置演练活动,来自上塘街道办事处的工作人员谭捷与队友周圣凡就这样全副武装地出现在活动现场。
当天,来自拱墅区10个街道及8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专业队伍共同参与了这场演练活动。
拱墅区卫计局副局长胡卫波介绍,本次演练主要围绕蚊媒密度监测、病例管理、健康宣教、网格责任管理等登革热防控重点环节,有针对性地开展竞赛演练项目,全面检验各参赛队伍的能力和水平;同时,它更是一次登革热疫情处置的实战训练。
据悉,本次活动由区总工会、区卫生和计划生育局主办,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承办,区政府王书评副区长任总指挥。
15分钟,如何从20个盆栽里找到孑孓
摆在谭捷面前的,是10个土栽盆景和10瓶水生植物。在这20盆植物中,每一盆都有藏着蚊子幼虫——孑孓的可能性。而谭捷与周圣凡需要做的,正是在限定的15分钟内,准确地指出哪几处存在孑孓,并做好相应记录。
戴上手套、脚套,在身体裸露部位喷上驱蚊液,谭捷很快在第一个盆栽前蹲下身来,又熟练地拿起养着绿萝的水瓶,用早已准备好的强光手电照向水瓶,进而细细观察水中情况。一番简单的讨论后,队友周圣凡又翻开土栽植物的叶片,观察土栽盆景的情况,并在手持的表格中填好相应数据。
从第一盆到第二十盆,两个队友相互配合,不断重复着这样的过程。
“有水就查。在养植物的水中,土植盆景的托盘中,都有可能存在孑孓,用强光一照,就能看得比较清楚。”谭捷说,平时这样的工作他们经常在社区开展,一般10到15天到居民家中查一次;此外,户外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场所,他们会在绿化带、地下室、窨井盖、农贸市场、工地等地方,查找积水,及时处理。“一些老年人会在家里养花草,容易孳生蚊子,我们一般建议水养植物三天换一次水,同时还要清洗根须。”
拱墅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盛雪飞告诉记者,其实在查水体这道关上,他们还设了些小“陷阱”,以考验参赛队员的细致程度。“除了养植物的水,我们有时候会把一些盛水的瓶盖藏在土植盆栽的叶片下,这些积水里也可能存在孑孓。”盛雪飞说。
比赛中的小“陷阱”:积水的瓶盖藏在叶片下
上塘组比赛结束时,记者在谭捷手提的黑色塑料箱里又发现了不少物件:强光手电、宣传手册、防蚊液、计算器……
与前几样相比,计算器与灭蚊行动似乎并无关联,那为何会出现在谭捷的灭蚊装备中呢?
原来,灭蚊不仅需要查水体,还要在查过之后计算该地区平均每百户内有伊蚊幼虫(孑孓)孳生的容器数,从而反映伊蚊密度,评估一定地域范围内蚊媒传染病流行的发生率,即计算布雷图指数。
“街道工作人员查水体时要做好自我保护,穿长裤长袖,这也体现着工作的规范性。不过,街道的力量仍然有限,我们更建议居民做好自主监测,及时处理积水,避免蚊虫孳生。”现场拱墅区疾控中心的一位工作人员说。
除了街道演练组竞赛,由传染病防控专业人员和心理咨询师组成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演练组,则分工合作开展了双层叠帐法成蚊密度监测、登革热居家病例的管理和心理干预等项目的比拼。
双层叠帐法成蚊密度监测
积水环境要警惕 有“三痛”症状及时就医
记者了解到,登革热是登革病毒经蚊子传播引起的急性传染病。而伊蚊则是传播登革病毒的“罪魁祸首”,被带有病毒的伊蚊叮咬后有可能得病。
伊蚊产卵孳生,都喜欢在小的积水中进行,因此,及时倒掉积水,成为灭蚊、防控登革热疫情的重要环节。
“像乱扔的零食包装袋,下过雨后就容易积水,过7到10天就成蚊了。平时在家查积水环境时,要做到‘翻盆倒罐’,才能全面消灭蚊子的孳生地。”拱墅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厉志玉说。
那么,如果不慎感染登革热病毒,又该如何处理呢?
厉志玉告诉记者,登革热的潜伏期一般为3~14天,多数为5~8天。患者在发病前1天至发病后5天,血液中病毒含量较高,都具有传染性。还有一部分人感染登革病毒后,病毒在血液中存在但不发病,即隐性感染,但是同样能通过伊蚊将病毒传给其他人。“发病5天内的病人一定要隔离治疗,避免登革热病毒进一步传播。”
“登革热的初期症状与感冒很相似,如果你出现头痛、骨关节痛、肌肉痛、皮疹、发热等症状,就应及时就医确诊,接受治疗。”厉志玉说。
据了解,目前尚无疫苗可以预防登革热。登革热治疗也无特效疗法,只能对症治疗。因此,最简单的预防办法就是避免被蚊子叮咬。
要避免蚊子叮咬,专家也为我们支了几招。
“室内安装纱门、纱窗,睡觉时使用蚊帐,蚊子活动高峰时间减少外出,必须外出时,穿长袖衣物,喷涂驱蚊液。”厉志玉说,日出后2小时和日落前2小时时蚊子活动的高峰时期,更要做好防蚊措施。
专家还建议,在蚊媒传染病高发时期,应尽量避免到东南亚、非洲、美洲等地区旅行。
此外,胡卫波告诉记者,接下来,拱墅区还将继续组织学校教育部门、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急队伍等一系列传染病防控竞赛及演练活动,进一步检验和加强专防专控能力,从而保障全区人民群众健康安全。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