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诚在工作室里编撰方言词贼胆。 记者 包敦远 摄
在永康,有一位痴迷研究方言的64岁老人,倾注十余年心血,编撰了60万字的《永康方言词通》。7月18日 ,走进徐诚在永康的小小工作室,徐诚告诉记者,书里收录了6000多个单字和12000多个方言,“这已经是第四稿了,封面都是用白纸做的,所以也会称它为‘白皮书’。”
是我用十年时间在这间屋子里琢磨出的永康文化精髓。
徐诚曾在国企工作,后来下海创办了装潢公司,事业有成的他一直难以割舍他喜爱的永康文化。
徐诚说,他与方言的缘分,早在30多年前就已开始。1985年,即将从电大毕业的他,在导师、原永康市文联主席胡国钧的指导下,写了一篇《永康人怎样学普通话》的论文,还获得了优秀论文奖,这给徐诚编方言词通起了一个好头。
在经营公司的同时,醉心永康文化的徐诚,为了弄懂吃透“永康松石”的研究,不仅走遍永康的角角落落,还跑遍了全国,甚至到东南亚一些国家考察。最终编著了《永康松石》一书,获得浙江观赏石协会的认可,徐诚还拿到观赏石鉴赏师的证书。
2009年,徐诚听说当地正在编撰《永康市志》,其中缺少方言的内容,激发了他重拾方言研究的热情。
方言是地域文化的象征。在编撰中,徐诚请教了《永康县志》的作者之一傅国通教授,以及中国语言学家、汉语音韵学专家潘悟云教授。他们对徐诚总结的《拼音方案》和编写词典的思路,都给予了充分肯定。
《永康方言词通》的所有资料搜集,全部由徐诚亲自完成。因为编撰方言,他学会了使用电脑排版、打印。
十年磨一剑,《永康方言词通》终于到了最后的出版阶段。徐诚认为,方言承载着地方文化的精髓,还具有承载乡愁的工具价值、丰富语言的表达价值、文化遗产的收藏价值,将来也会对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