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7月22日讯(记者 沈吟 通讯员 费彪 赵云卿)“78.7分。”——这是杭州市余杭区今年3月新出炉的2017年度法治指数,也是当地连续第11个年头公布区域法治指数。
“基层工作必须善于在法治轨道上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2006年春节过后的第四个工作日,习近平同志考察余杭区闲林镇综治中心并召开座谈会时明确指出。
按照这一要求,余杭积极谋划“法治余杭”建设,成立“法治余杭”建设领导小组。12年来,法治余杭建设从探索走向成熟,不断推动区域法治建设的跨越式发展。他们的经验曾十度被载入《中国法治发展报告》蓝皮书。
依法行政 量化考评
“您认为当地在党务、政务、村(居)务公开方面做得如何?”“如果您的权利受到侵犯,那么您在当地能找到权利救济的可能性有多大?”从2008年起,每到年底,余杭的老百姓都会收到一份特殊的问卷调查表,可以对当年的党风、行政、司法、安全感和满意度等九方面情况打分,所有评分汇总后,通过系数计算得出成绩。
这,就是诞生在余杭的我国第一个县域一级的法治指数——余杭法治指数。
余杭区法治建设领导小组工作人员陈建六,一路见证了这张“考卷”的诞生与发展。他告诉记者,有了这张“考卷”,政府行政变成一种可以量度、监督、奖惩的行政治理方式,填补了法治水平量化评估的空白。
法治指数,重在成果运用。每年的评估报告出来后,陈建六他们会针对各部门、各镇街道,分别梳理存在的问题,并反馈给各单位要求限期整改。
亲眼看到法治指数的一点点上升,陈建六很欣慰,“从71.6到78.7,每一点提升,都反映了余杭法治建设的进步、百姓的认可。”近年来,民意调查还相应增加了企业的问卷发放量,这也是考虑到企业对法治建设的迫切需求,希望更好地收集民意。
“余杭法治指数开创了中国量化法治的先河,意义深远。它也成为未来法治的一种形态——大数据法治的前奏。”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钱弘道教授对余杭法治指数给予高度评价。
聚焦民生 精准服务
前段时间,浙江诺力亚律师事务所律师李燕走访了余杭区某服饰公司。起初,公司负责人看到律师来访一口回绝,称公司不需要。
然而,稍作了解,李燕就发现了该公司存在的不少风险点,如员工都是亲戚,没有签订劳动合同等等。
李燕第二天就接到了公司负责人的求助电话。李燕立即为该公司起草了劳动合同范本、业务合同范本,讲解了工伤赔偿等法律知识,并与负责人签订了《法律服务协议》。
在余杭,许多像这样的小微企业主,都受益于这项区司法局推出的“服务小微企业行动计划”。签订《法律服务协议》后,小微企业可以得到为期1年的免费法律服务,包括咨询、讲座、合同审查等。
去年,针对互联网交易纠纷日益增多的现状,区司法局、区市场监管局、阿里巴巴集团公司三方联合,探索建立余杭区网络交易纠纷“网上调解信息平台”,这也是全国首个网络交易纠纷在线调解平台。
近年来,余杭大力实施“服务民生法治行”实事工程建设,先后实施了90余项服务民生实事项目。
规范用权 促进公平
今年春节以来,临平街道新开了多家足浴店,陆续有群众反映这些新开足浴店存在隐患。街道综合信息指挥室接到消息后,迅速发出指令,公安、市场监管等部门进行了联合执法检查,对不符合消防要求或证照不全的店家,现场查处,责令关停或停业整顿。
如今,余杭将综合行政执法向街道、乡镇延伸,包括公安、城管、国土等在内的全区11个拥有执法权的部门,重心下沉到街道,解决存在多年的“看得见的管不着、管得着的看不见”等执法困境。
加强基层依法治理工作,就是要完善基层执政方式,建立和规范基层利益协调、矛盾处理、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机制,引导基层组织和基层干部依法办事,引导基层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从而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这些年来,余杭一任接着一任干,法治的触角深入基层治理的方方面面。
为了进一步规范政府用权,余杭2011年首创“法务前置”工程,如今,在余杭,重大决策或行为之前都以法律规定为基础,用法律去指导实践。“通过法务前置,有效地防范了社会风险,化解了诸多矛盾纠纷。”区司法局局长郑建芬表示。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