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8月29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方臻子)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耕地保护,事关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和社会稳定,近年来,浙江一直践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
8月30日上午,浙江省政府新闻办举办浙江省耕地保护新闻发布会,介绍我省耕地保护和改进占补平衡工作情况。
记者从发布会上整理出十个数字,看浙江怎样守护好自己的“饭碗田”。
1、0.54亩——
浙江人多地少,人均耕地面积0.54亩,仅为全国人均水平的36%,而且耕地后备资源不足。经济社会发展与耕地保护和占补平衡的矛盾非常突出。
2017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耕地保护和改进占补平衡的意见》,省委、省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强耕地保护和改进占补平衡的实施意见》,为确保我省3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政策保障。
2、2399.5万亩——
浙江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已全面完成。
按照总体稳定、局部微调、应保尽保、量质并重的要求,全省划定永久基本农田2399.5万亩,其中永久基本农田示范区1003万亩,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上图入库,给城市开发划了边界。
3、1535万亩——
这几年浙江在硬件投入上,组织实施“812”土地整治工程和“611”耕地保护工程;在制度建设上,省人大颁布了《浙江省土地整治条例》,制定了《浙江省土地整治垦造水田建设标准》《浙江省土地整治补充耕地质量等级评定办法》等规范性文件和标准,开发了土地整治项目监管信息系统,开展土地整治项目网上移动监管,开展耕作层剥离再利用工作,推进土地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不断提高耕地质量。
到目前,全省已建成高标准农田1535万亩,永久基本农田耕地质量等级平均提高了0.1等。
4、2965万亩——
一手抓开源、一手抓节流,一手抓耕地补充、一手抓质量改造提升,一手抓保障、一手抓监管,通过多种手段,确保了全省耕地总量稳定在2965万亩左右。通过严格落实“占优补优、占水田补水田”和“补改结合”措施,实现了占用耕地质量与补充耕地质量总体相当。
5、39.02亿元——
浙江认真贯彻藏粮于地战略,在全国率先全面建立耕地保护补偿机制。
2016年和2017年,全省共落实耕地保护补偿资金39.02亿元,其中,省级财政补助12.5亿元,为农田基础设施修缮、耕地地力培育、耕地保护管理提供资金,补偿资金发放与耕地保护绩效相挂钩,对违法违规占用耕地的,取消或扣减耕地保护补偿资金。
6、2818万亩——
到2020年,全省耕地保有量不少于2818万亩,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少于2398万亩,永久基本农田示范区不少于1000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不少于800万亩,确保累计建成2004万亩高标准农田。耕地保护制度更加完善,占补平衡管理更加规范,节约集约用地水平不断提高,建立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耕地保护新格局,力争在全国率先建成国土资源节约集约示范省。
7、26县城——
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耕地保护和改进占补平衡的实施意见》,我省将逐步放开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异地调剂使用。淳安等26县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以及各市、县(市、区)实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工程项目区产生的节余指标允许在全省范围内调剂使用,进一步显化节余指标的价值,实现资源和资金的有效配置。
8、20%——
我省完善补充耕地分级统筹制度。建立国家、省、市分级统筹制度,确保省、市以上重大建设项目耕地占补平衡。改进省统筹补充耕地管理办法,按垦造耕地验收入库的20%上划省统筹补充耕地指标,主要用于省以上重大基础设施、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重大项目建设占补平衡。
9、152——
下一步,我省将扎实推进“152”耕地生态建设保护工程。在本届政府任期内,再建1000万亩高标准农田,通过土地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新增耕地50万亩,整治复垦农村建设用地20万亩。
10、130——
我省将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工程,今年实施130个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工程项目。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