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9月28日讯 (浙江在线记者 李阳阳 通讯员 余宁) 9月23日,安徽马圩庄小学学生小雪(化名)的父亲收到了500元转账,这是小雪10月份的助学金,汇款人是宁波镇海区法院法官助理万婷婷。“赶在中秋节前,让他们也能安心和家人享受团聚的快乐。”万婷婷说。
小雪母亲原在镇海打工,去年7月因意外不幸去世,经法院调解,小雪家获得了一些补偿。但少了经济来源,成绩优异的小雪面临辍学。这时候,万婷婷想到了“10+1”微助学,找10个人一起帮助小雪。2018年4月,万婷婷等10人正式开始资助小雪,每人每月50元。“经常遇到案件当事人的子女缺少照顾、面临辍学,过去有心无力,现在有了‘10+1’,让这些案件能够有一个圆满的结局。”万婷婷说。
“10+1”微助学模式,源于微信朋友圈智慧。“2015年‘五一’,我在贵州老家见到一位家境贫困但成绩优异的学生小菊,我当时就想怎么能持久帮助她,发了一个微信朋友圈,最后大家说拼团资助,10个好友共同承担小菊每个月500元生活费,资助者基本没有什么负担。”镇海区法院干警罗成庆说,这就是第一个“10+1”,小菊如今已经上大学了。
一传十,十传百。如今,在“10+1”微助学平台,和小雪、小菊一样受资助的中小学生已经达到508人,和万婷婷一样的爱心志愿者也接近5000人。在宁波镇海富尔顿大厦8楼,有一间30平方米左右的房间,一台电脑、一部电话、一张会议桌、几把椅子就是全部家当,这是“10+1”微助学的办公室。相比简单的摆设,三面墙则被装饰得五颜六色,心形的树叶墙贴散落在角角落落,每片树叶上都有手写的编号和姓名,这代表着每个孩子背后都有10个爱心人士。“志愿者发现需要帮助的孩子会先跟我们说,我们负责核实后发布招募信息,凑齐10个爱心人士后建群对口帮扶。”罗成庆说。
曾经受助的孩子如今也加入到了爱心接力。小花(化名)曾是“10+1”微助学帮助的第5个孩子,现在余姚一家工厂工作,同时也在参与资助编号382的学生。编号27的小罗(化名),读高三的时候受到资助,如今已经是北方民族大学旅游管理专业的大二学生。从大一开始,小罗便主动担任起第359位受资助孩子的群联络人。
过去3年,“10+1”微助学建起了自己的公号平台,帮助和受助的人也越来越多,但有一条规定始终不变:不经手一分捐款、不收取任何费用,只为汇聚力量帮助更多孩子。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