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船文化博物馆里展示的古代运河码头繁忙场景。
浙江在线10月15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王婷 张艺萌 见习记者 沈听雨)历史不会重复自己,但总押着同样的韵脚。
嘉兴“南湖八景”之一的“杉闸风帆”,在大运河的历史涟漪中浮沉变迁,咏唱出的是一个永续绵长的韵脚——“文”。
位于嘉兴杉青闸路与东升路交叉口的落帆亭公园,是我们“行走运河溯文脉”的第二站,也是“杉闸风帆”的所在。
亭台水榭,曲径通幽,拾级而上,落帆亭六角亭檐,一石一木一草,镌刻岁月沧桑。从亭中俯望,水波粼粼处曾是杉青闸遗址。
杉青闸是大运河入浙第一闸,亦称“杉青第一闸”。大运河专家崔泉森考证得出,这是唐五代时嘉兴最大的水利工程,堪称嘉兴的都江堰,把杉青闸复原回当时的水环境便能看出古人的水利智慧——“当时杭嘉湖水流南高北低,杉青闸抬高了水位,可以保证向嘉兴的供水。”宋元后因水流变化,闸废,但大运河上的船只仍经此而过。
落帆亭
杉青闸旁落帆亭,是古运河进入嘉兴的水上要冲,始建年代无考,据旧志记载,宋熙宁初年重建,北往苏州南去杭州的船只都要由此过闸,因而取“过闸落帆”之实景得名。明代天启丙寅年又重修,后历经战火毁圯,清光绪六年再建,增筑了一座四角攒尖的太白亭祭祀李白。1921年,嘉兴酒业公所募资整修,使园林面积达2500平方米。
2012年,园林部门参考《江南名园志》中的图纸,将落帆亭以公园的形式再次重修。如今的落帆亭公园在原遗址上扩建了数倍。“当时,我们修补了损坏的古建筑,增加了庭院养护,新建了帆影亭等仿古建筑。” 参与重建的嘉兴城投集团郑善华告诉我们,现在落帆亭公园用地面积已扩展到12000多平方米。2013年3月,落帆亭作为大运河的一部分,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一带两岸是嘉兴城最早的繁华地带,也是运河文化在嘉兴积淀最深的地方,”站在落帆亭公园嶙峋的太湖石旁,崔泉森娓娓道来,“历史上这里是南北交通枢纽,也是嘉兴内河与外河分界处,古时迎送亲友多在这里洗尘饯别。”
落帆亭西侧有一块石碑叫“嘉禾墩”,是传说中野稻自生之处,这也是嘉兴得名之地。春秋以后,嘉兴名长水,又称槜李。战国时,称由拳县。三国时期,这里是“由拳野稻自生”处,吴帝孙权以为祥瑞,改“由拳”为“禾兴”,后因孙权立孙和为太子,为避太子讳改“禾兴”为“嘉兴”。嘉兴一名从此沿用至今。
宋朝时,宋太祖六世孙赵子偁为嘉兴县丞,后为处州知县,告老退职回乡后居秀州杉青闸。在嘉兴县丞任上生子伯琮,后被选入宫。这个伯琮,就是后来成为宋孝宗的赵昚。因此,落帆亭一带,还被称为龙兴之地。
由于落帆亭建在河闸堰上,成为过往商旅特别是文人墨客游玩休憩处所。加上沿着历史长河漂流至今的那些人文典故,更是让人充满了无限遐想。如今,这段古运河作为水利枢纽的实用功能早已退场,而作为千古积淀的审美文脉却始终绵延不断。
古时落帆亭一带就有繁盛的书画交易。文韵墨香延续至今,4年前,运河画院在落帆亭成立,当地的书画精英纷纷加入,常有画家在园林里写生创作,试图用艺术形式呈现落帆亭曾经的美丽和繁华。运河画院的黄振宇告诉我们:“由于文化积淀深厚,这里是文人墨客寻访古迹的朝圣地。前不久,中国大运河文化艺术演艺推广联盟(嘉兴站)的戏台就选搭在这块文脉汇聚之地。”
对黄振宇这样的文人而言,大运河上的“杉闸风帆”是抹不去的文化印记。而对更多普通老百姓而言,这里更是休戚相关的生活记忆,是一方融入了日常点滴的惠民公共文化场所。
杉青闸遗址
70岁的陈桂荣老人是从小生活在落帆亭边的老嘉兴人,“我小时候就喜欢在落帆亭下的假山里捉迷藏,周围老百姓都爱到这里来。” 陈桂荣曾经工作的原嘉兴制丝针织联合厂(简称嘉丝联)就在落帆亭公园旁,是嘉兴三大厂之一。可以说,大运河也是嘉兴工业文明的摇篮。沿着运河往南,原来的嘉兴造船厂也诞生在运河畔。
现在,这些原始功能凋零的运河工业遗存,慢慢“活化”成了一片城市公共文化区域。嘉丝联所在的大部分地方已经成为落帆亭公园的一部分,建起了茶室、书画院等供老百姓文化休闲。嘉兴造船厂则“变身”为嘉兴船文化博物馆,外形恰似一艘正在扬帆起航的巨轮,那些当年“过闸落帆”的各种船只,分门别类展呈在由造船厂旧船坞改建的展厅中,默默诉说着前世今生的动人故事……
活着的运河,是流动的文化遗产,也是一条文化之河,承载着记忆,也在不断注入新的生命力延续价值、创造价值,润泽后人的文化生活。
运河,不老;文韵,永驻。
闸河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