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0月18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詹程开 蓝震)做一条浙江的鱼,幸福吗?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我们恐怕永远无法知道答案。但围绕着一条鱼,却像一面镜子,折射出浙江实践“乡村振兴”的成果百态。
在两天的省政协十二届四次常委会议中,我们听到了很多来自基层的声音,听到了很多来自一线的故事,这是政协委员们走入田间地头带回的民间期待,同时也是政协委员对“乡村振兴”建言背后的内在动因。
比如对于一条鱼,委员们就对其背后的社会生态,有着多角度的关注与建议——
“博士渔夫”回乡
除了乡愁更有蓝海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专题讲座暨2018“浙江政协·崇学讲坛”上,主讲人省政协副主席孙景淼给大家分享了一个“博士渔夫”的故事。
前几年,深知父辈养鱼艰辛的“渔二代”沈杰,“跳出农门”多年后,带着先进的物联网理念,回到了家乡湖州,一手创办起浙江庆渔堂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沈杰是国内物联网领域的专家。但回到家乡,沈杰成了一名“博士渔夫”,搭建起了汇集养殖户、饲料厂商、销售档口、金融机构等相关各方的“智慧水产服务”物联网平台。
鱼塘边的表箱连着远在城镇的监控中心,水温、含氧量等信息通过App及时发送到渔民手机上。真正做到了“两人通宵,渔民千人睡觉”,减少了渔民深夜巡逻的强度,还把鱼浮头的死亡率降到零,降低电耗、提升产能。物联网不仅颠覆了传统渔民积累了数十年的“养鱼经”,也渗透到了传统渔业的全产业链。
这是一个让人击节叫好的故事,实际上,沈杰只是一个剪影——浙江省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62%以上,高出全国6个百分点。仅今年上半年,全省就培训农民18.37万人次。
在乡村振兴的蓝图中,为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省政协常委、农业和农村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吴鸿一直在关注科技下乡,他觉得,必须要健全科技下乡长效机制。
今年9月,吴鸿和调研人员一起去了杭州市富阳区进行调研。20多个调研对象,全部来自基层一线,有推广站的农技人员,种植大户,还有来自企业和乡镇的技术方面的负责人。
“我们希望听到最真实的声音,我对他们有要求的,每个人来了都要发言,而且要挑问题说。”吴鸿觉得,通过一次次调研,他深深感到,基层对农业技术的需求是非常迫切和旺盛的。
吴鸿举了一个例子,在一次产业化技术培训中,有一位来自嵊州的农民,学习了“毛竹覆盖”技术。这位农民回去后就按照要求进行种植,结果销量非常好,长出的笋又大又嫩,产品被一抢而空,“这就是科技的力量,后来,他们很多村民都纷纷前来学技术了。”
吴鸿认为,科技下乡,归根到底需要依靠人才,他提出的建议中,有一点就是要健全人才激励机制,对科技推广技术人员的职称评聘,要注重工作实绩为主,体现“论文写在大地上”的绩效导向。
省政协常委会议的协商发言,同样重视人才在乡村振兴中的力量,提出支持人才“上山下乡”,研究制定打造乡村振兴人才队伍的意见,支持返乡农民工、农技人员、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和新乡贤等各类人才到农业农村创业创新。加大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紧缺急需人才引进力度,吸引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海内外农业科技和产业带头人、科研团队来浙发展现代农村经济。
一条撬动了20亿产业经济的鱼
究竟有多牛
千岛湖的鱼,不仅跳上寻常百姓的餐桌,还跳进了中央党校的课堂,并作为教学案例在中央党校厅局级干部进修班开讲。
这条千岛湖鱼为何这么牛?一个数据可见一斑:这条鱼撬动的产业经济已超20亿元——千岛湖有机鱼大有文章,养鱼捕鱼、生产罐头鱼、食材供应,皆成产业。而鱼拓画更是直接让鱼变成了文化产品。一条千岛湖的鱼,成为串起产业融合发展的线索,而当这条鱼奔向更远的海洋,还有更多的可能或将发生。
省政协常委、舟山市政协副主席谢永和通过调研认为,发展休闲海钓产业,可以有效增加传统渔场的多功能产出,提高综合效益,开辟渔民增收的新空间,也将成为深化渔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蓝色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谢永和提出,培育休闲海钓新业态,可以有效促进渔村产业新发展。在他提出的建议中,包括通过创新模式,开发建设海钓主题公园,按照国家A级景区标准打造综合性景区,打造全国休闲海钓发展浙江样板。
一条鱼的三产融合以及背后的鱼文化的继承发展,让我们看到了乡村振兴中还有无限的潜力可以挖掘。
政协委员也提出了要大力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建议。把观光农业、创意农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农事体验、文化创意结合起来,因地制宜建设农旅文综合体,破解设施用地难问题。制定农产品精深加工业扶持政策,支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上市。深化“三位一体”农合联改革,打造现代农业服务体系。
好水养好鱼
振兴乡村要做足“水文章”
要想做一条幸福的鱼,当然绕不开水的话题。
“乡村要振兴,首当其冲的是生态环境要优,河道要干净,这是底色。”和水打了30多年交道的省政协委员、省环保厅副厅长王以淼,这次牵头的调研报告——《保障河流生态流量,促进“大花园”建设》,关心的还是水问题。
8年前,王以淼在走访调研中发现,农村地区小水电站无序建设造成了下游断流、河流湖泊化问题严重,保障河湖生态流量迫在眉睫。
“毋庸置疑,小水电站在乡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过重要作用,随着小水电站快速发展,一些地方出现无序发展现象,造成的直接后果是河流断流。”王以淼认为,河流断流对整个水生态系统的破坏是很可怕的。
而无序的小水电站建设,还埋下了另一重隐患——河流湖泊化现象。“河流在流动过程中,达到0.2米/秒以上不会发生蓝藻现象,但一旦河流被截流之后,就变成了湖,两者的环境要求完全不一样。”王以淼说,最近几年蓝藻现象频发,与小水电站在开发和使用过程中忽视生态流量不无关系。
为此,王以淼和同组委员建议,要科学调蓄河湖生态流量,优化水资源配置,出台保障河湖生态流量指导意见。加强小水电管理,对农村水电站实行标准化改造、差别化退出、信息化监管、多元化激励,对早期建设、未设置生态流量泄放设施的小水电站实施“改造、限制、退出”。
如何做好水文章的话题,在16日的分会场现场讨论中也异常激烈。省政协常委、省水利厅治水办主任朱法君从前面发言的委员手中接过话筒,有话要说。
“做好乡村振兴,就要协调好人口、资源与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朱法君说,调研中他发现,像乌镇、宏村等这些遗留下来的知名古村落,都有一个鲜明的特征——沿河而建,因河而兴。为此,他建议在乡村振兴中,一定要把水文章做深做透,充分挖掘江南水乡优势,盘活水资源。
工作在治水一线的他,也格外关注农村污水治理工作。“这几年浙江在这方面已经探索出了很多好的做法和经验,但在完善和落实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长效管理机制上还要做功课。”
和朱法君一样,会上不少委员认为在乡村振兴过程中,不能忽视农村污水处理工作。
委员们还就如何完善和落实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长效管理机制提出建议,比如要加强处理设施标准化运维服务能力建设,推进集镇污水处理设施提标改造,特别是加强污水收集管网建设和提高污水处理厂负荷率,推动实现污水管网全覆盖、雨污全分流、处理能力相配套。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