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0月25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竺大文 胡昊 黄慧仙 李世超)湖州溪水穿城郭,傍水人家起楼阁……击水荡舟声里,是运河畔的江南韵致。
“从前,大运河就像一条高速公路,串起了这一片富庶的鱼米之乡。”湖州市港航管理局周雨顺说。伴随着纵横交错的河道,是我们在“行走运河溯文脉”时随处可见的各色古桥,而其中,尤以双林镇为盛。
南浔西南、吴兴东南,便是双林镇。双林镇北,一条双溪穿镇而过。它是京杭大运河的重要支流,上接余杭,下注太湖,通达湖州、嘉兴、杭州、上海等地,堪称水上要道。据《东西林汇考》记载,历史上,这里曾有桥125座,其中始建于宋代4座,元代1座,明代13座,清代35座。迄今,还保留着21座。
沿镇北徐步而行,自东向西依次可见万元、化成、万魁三桥,间隔距离分别为110米和250米。三桥始建于明代以前,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数百米距离内并行而跨着三座三孔石拱桥,如此景观即便在河网密布的江南水乡,也并不常有。
从小就在三桥边上长大的金国梁,记忆里满满都是这条塘河和三桥的故事。那时,这里还有水上木排做的浮码头,粮店的码头最热闹,每天都有船进进出出。后来,他担任了双林镇镇志办的副主编,更是熟稔了三桥的来龙去脉。
这三座桥桥形结构相同,全长均为46米,宽3.4米,高6.6米。拱券采用分节并列式砌置法,肩墙为钉靴式砌筑,用五对长系石加固。桥南台阶41级,桥北为36级。
其中,化成桥是创建最早的。元祐延年间,塘口化成庵一僧始建木梁桥。之后数易其材,至明嘉靖年间才改建为三孔石拱桥。明人沈桐曾言:“化成桥长三百余尺,阔二十尺,易木环石,方而为圆,并七为三,工制坚实,形形势壮伟屹然,为一镇之奇观。”又据清人吴若金《双林志》记载:“桥畔常缆客舟,多乘夜航,谓之夜航埠。桥上设立灯杆,烂燃如昼,四方商贾,望杆而集。”
双林的繁盛还能从当地的一句谚语中得到证实:“走过三十六码头,难过双林塘桥头”。这原本是一句流传于艺人间的口头禅,说的是从前的戏班,水准不够,就不敢来双林演出,可见此地为南来北往的要津,双林人早已见多识广。
近年来,金国梁搜索史料,更有了一点新发现。他说:“我们考证过海上丝绸之路里丝绸的来源,大多数就是来自于双林。这里可以说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吧。”船由此出发,到上海需要20个小时左右,到杭州大概10多个小时,再花两三天时间到宁波,从宁波装上货船。
当年的丝绸生意,主要集中在化成桥和万魁桥中间的广福弄。这条长144米、宽2米的小弄堂,在当年赫赫有名。据双林镇志记载,明代海禁,唯独宁波(当时的明州)能够对外开放,福建、广东的绫绢丝商就住在化成桥和万魁桥中间一带。时间一长,那里就成了闽粤两地商户群居场所,地名也被叫作广福弄。双林一带生产的丝绸,被闽粤两地商户运输至杭州后,再转运到宁波,就此乘船南下,进入南洋。
数百年光阴流转,曾经的人声鼎沸渐渐沉淀下来,旧时画卷颇添新墨之笔。
“直到前几年,这里还是主航道,因为货运船经常会撞到桥墩,为了保护古桥,干脆把这段支流给封起来了。”金国梁说,“但是这段水域的航运功能又不能丢掉,港航部门多花8000多万元,在镇北边陆地上开挖了一条长5.9公里的航道,绕过三座古桥。”
故里繁华,更道今昔盛事多。港航局的周雨顺说:“绿色生态航道的改造升级,美丽经济水上交通走廊的建设完善,随之而起的,是休闲旅游功能的不断提升。”今后,当地政府部门还将进一步开发水上观光休闲旅游项目,从而让古老的运河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双林三桥仍然是当地百姓往返的主要通道。以前通航的时候,66岁的湖州船民张宗贵经常开船经过。现在去双林,他还必须要从这几座桥上过。“如果三座桥不用,那我们平时进镇就得绕道八九里路,这就太不方便了。”除了不能开车,其他都可以从桥上经过。当年进行文物鉴定的时候,国家文物总局的专家还专门到派出所调取了监控,通过细细计数,最后发现,单一座化成桥每天就有2000多人往返。
如今在双溪南侧的河埠头上,码头的痕迹已然淡去,当年的水运盛况悄悄藏匿进了那些遗存下的石头台阶里。倒是桥上的石狮子,还活灵活现,神态迥异,好像仍在怀想当年的盛况。
秋夜,登临桥头,微风轻拂,波澜不兴。俞平伯“蟹田红稻夜鸣榔,人语闹宵航”之句便自然浮之脑海。侧耳细闻,似乎还真能听到远处传来隐约的江南市井声。
双林三桥组照。通讯员 丁海生 吴镇泉 摄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