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原创新闻 > 全媒体播报 正文
不为名利 只为心愿——记浙江援黔支教校长陈立群
2018年10月28日 10:57:20 来源: 浙江在线 作者: 浙江在线记者 李攀

  浙江在线10月28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李攀)列车在崇山峻岭间呼啸前行,宛若银龙游走。鄱阳湖、雪峰山、湘江掠窗而过,8个小时后,列车停靠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这里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一方主战场,全州16个县市有14个至今是国家级贫困县。

  两年前,59岁的杭州学军中学校长陈立群婉拒了民办学校的高薪聘请,独自背起行囊走进黔东南的大山,挑起了台江县民族中学校长的担子。从在浙江首创宏志班,为寒门学子提供优良的学习环境开始,他坚信贫困根在教育,脱贫重在教育。此番支教之行,不为名利,不求功德,只为心愿。

  日前,记者在台江县见到了这位在贫瘠土地上辛勤耕耘的老“园丁”。

  志智双扶

  阻断贫穷代际传递

  遥远而神秘的苗疆总能激发出人们瑰丽的想象,然而沿途不断闪现的“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醒目标语,时刻提醒着:掀开瑰丽面纱,困难是那么现实。

  一袭黑大衣裹得严严实实,手里握着一块黑漆漆的烤番薯,办公桌上一瓶止咳糖浆已快见底,在依山而建的台江县民族中学,未等记者开口,陈立群便起身用沙哑的嗓音道了句:“这一路辛苦了!”

  的确,苦几乎是每一个“山外人”走进这个国家级贫困县最先品尝到的味道。这里最高海拔近2000米,去年全县财政收入仅3亿多元,贫困发生率仍在16.45%的高位。“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人无三分银”,自然的围困,历史的欠账,酿造出难以消弭的苦涩。

  在台江县下辖的排羊乡小江小学走访时,陈立群目睹了12名学生在一间四面透风的破旧木房中学习。他将这所小学的照片拍下来作为自己的微信头像,反复自问:身为教育者,传道授业之余还能做些什么?

  凛冽山风嗖嗖翻动着案头上陈立群撰写的《我的教育主张》,里面写有他的答案:给钱总要花光的,给物资总是要用完的,唯有把农民的孩子培养好,才能不让贫困传给下一代。

  台江民中副校长杨群记得很清楚,2016年8月14日,台江民中迎来了首位支教校长,清清瘦瘦、儒雅秀气,说起话来轻声细语。

  摆在陈立群面前的,是一所积弊已久的“乱校”:新学期,教室里空出来60多套桌椅;早自习,一个班里10多个学生趴着睡觉;一位语文老师讲了20多分钟课,才发现自己讲错了;全校师生吃饭,只有一口大锅烧菜,周围苍蝇乱飞……虽说他是名师,但凭一位退休老校长又能改变什么?

  生源差、学风散,师资弱,“这怎么行!”这位看起来文弱的校长,用一场雷厉风行的教学变革展现了他铁腕的一面:全校3000名学生实行寄宿制管理,改善用餐住宿条件,用学校教育弥补留守学生缺失的家庭教育;设立“励志日”,栽种“志向林”,导入“宏志精神”,激发学生高远的志向、高昂的志气和高雅的志趣;制定出台《台江县民族中学教师课堂常规》等十多项管理制度,整顿校风教风,重塑课堂。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他把30多年从教的心得,毫无保留地融入台江民中。

  爱与责任

  浇灌满园桃李芬芳

  教育首先是精神的感知,其次才是知识的获知。当年陈立群创办宏志班的初衷,既希望寒门学子能够通过知识改变命运,更希望他们学会认识爱、感受爱、践行爱,养成健康的人格,而非“死读书”“读死书”。

  一个短暂的午休,陈立群开车带着记者前往海拔近1000米的高山苗寨板凳寨家访,山路陡峭曲折,似乎永远开不到尽头。

  一间用铁丝箍起的两层吊脚楼,手指轻轻一抠漆黑腐朽的木板,碎屑不停地往下掉。高一学生李兰花和姐姐挤在用尼龙布糊墙的昏暗卧室里,不遮风难挡雨。姐妹俩的父亲常年在外打工,每月给她们寄几百元生活费,母亲没上过学,不识字也不会说普通话。

  火红的炭火映在李兰花稚嫩又沉默的脸上。陈立群望着满墙的奖状,轻声勉励道:“一切会好起来的。有困难就和我说,千万别自己扛着。”告别前,陈立群偷偷将准备好的慰问金交到孩子手中。

  每一次家访,都让陈立群内心有种块垒难消的沉重:“贫困磨砺出这群孩子的刻苦和隐忍,却也造就了他们极其敏感脆弱的内心世界。”

  陈立群始终倡导关爱是教育的本源和灵魂,缺了关爱,一切教育活动都会变得机械、呆板和教条:“爱,就是在别人需要的时候看到自己的责任。”

  “陈校长真的是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台江民中老师李封祥记得,今年开学,一位新生不慎摔伤了双腿,家人负担不起医药费,陈立群急匆匆跑到医院,从包里掏出了1万多元。一位女生辍学,被亲戚带往广东打工,陈立群急得直跺脚,一天连打几十个电话,“陈校长几乎是用恳求的语气,请他们把孩子送回学校。”

  爱与责任,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浇灌出满园的桃李芬芳。深受感染的还有台江民中的200多位教职工。他们清晨6时30分就往学校赶,晚上9时多等学生们夜自修结束了再回家。“家人开玩笑说我‘抛夫弃子’,可看着年过六旬的陈校长每天一遍遍爬五六层楼,围着55个班级转,我又有什么理由放松呢?”高三年级班主任任丽萍说。

  担心3000多元月薪养不活一家六口人,老教师刘明曾一度铁下心要离开工作了15年的台江民中,可陈校长的一再挽留,最终让他收回了那封皱巴巴的辞职信。为了改善教师待遇,不拿一分工资和补助的陈立群自掏腰包设立奖教金,并制定了《中青年教师培养行动计划》,组织教师到杭州交流学习,提升业务能力。“一个人的力量总是有限的,改变台江民中,需要3200多位师生的共同努力。”陈立群说。

  心怀愿景

  大山里不再有贫困

  今年高考,台江民中再次交出一份亮眼的成绩单:73人上一本线,450人上二本线。

  比成绩更让陈立群感到欣喜的是,一位高三学子在自己的一篇名为《让精神脱贫》的作文中写道:“不以贫穷为借口,要以改变贫穷为志向,寒窗十载,背水一战,来年的花儿也为我绽放。”志气、志向、志趣跃然纸上。

  一位正在杭州创业的宏志生听说“校长老爸”在黔东南支教,发来短信想捐赠50万元作为教育基金。当初播撒下的爱的种子,如今已如蒲公英一样传递。

  过去,因为“乱”,台江民中的教师甚至羞于在外人面前提及自己的工作单位,村民也不愿把孩子送到这所家门口的学校。而现在,台江民中的每一天都在发生着变化:全县中考前100名学子都愿意留在台江民中就读。高考发榜,老师们带着鞭炮和盖有台江县委、县政府两个章的荣誉证书挨家挨户报喜。

  “陈校长把学校带得这么好,支教结束了怎么办?”每次招生、家访,都会有家长和学生把这个犀利的问题抛给陈立群。

  支教一年——陈立群原本给自己定下一个“小目标”,可看着孩子们求知若渴的眼神,感受着家长和老师们的殷殷期待,他将支教时间一延再延。“请大家放心,我不会把同学们的教育和前程当赌注。”陈立群说。

  前不久,他和孩子们约定,至少要带满一届学生。其实,到底会在台江支教到何时,陈立群自己也说不清,但他对学生的爱和责任感始终如一。现在,他所能做的就是尽快在当地传播爱与责任的教育理念,留下学校管理、教育改革的经验。

  暮色四合,远方的延绵群山留下一片雄浑剪影。回望山脚下的台江民中,灯火通明、书声琅琅,陈校长想要实现的心愿或许并不遥远——大山里不再遍布穷窝,孩子们上学之路不再漫长,脱贫的呼喊不再久久回荡。

  短评:扶贫先扶志 扶贫必扶智

  贫困问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路上的“拦路虎”,也一直是各级党委、政府牵挂的心头事。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支教之初,陈立群想到的不是如何提高“升学率”,他将在浙江创办宏志班时提炼的“宏志精神”导入支教校园,培育孩子们高远的志向、高昂的志气和高雅的志趣。志向一旦树立,势必激发出强大的进取精神和内生动力。

  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支教两年来,陈立群带领的支教团队深受当地群众欢迎。他们明白,教育能让孩子站得稳、走得远,切断贫困的代际传递。三尺讲台虽小,却是脱贫攻坚的另一方主战场,打赢这场攻坚战,急需呼唤更多像陈立群这样胸怀家国的人民教师投身其中,承担起时代的重任。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也应当更加关心支持他们,在职称评聘、工资待遇、专业培训等方面积极落实各项政策,为他们扎根农村创造良好环境。



责任编辑: 冯一伦

标签: 脱贫;支教;校长;教育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即时报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