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原创新闻 > 全媒体播报 正文
纷繁复杂的当下,文学该如何发声
2018年12月02日 09:03:32 来源: 浙江在线 作者: 记者 孙雯

浙江在线12月2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孙雯)12月1日,在杭州满觉陇海华酒店,有一场由作家、评论家、高校学者共同参与的圆桌会议。它由浙江工业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科、浙江大学现当代文学与文化研究所联合主办,题为“‘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学生活’工作坊”。

这是一个开放式的话题,无论是文学与生活并置,还是作为彼此的修饰,嘉宾各有理解,并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进行了自由而具个性的阐释。

为了保证充分的交流时间,会议没有开幕式的环节,而是由浙江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吴秀明致以简短的欢迎词。

吴秀明说,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学,是行进中的文学。置身于此,文学与时代,既要对话,又要批判和超越。而文学研究,则要从原来的文本系统中跳出,关注文本以外更为多元和复杂的情况。

评论家们讲了有趣的故事

评论家吴亮用一则“寓言”来引出他的观点。他说——

上世纪80年代,有一位老兄去了美国,到了90年代,这位老兄用打工半年赚来的钱,买了一块昂贵的手表。

有一天,他正在路上走着,突然感觉手臂被蹭了一下,一看,手表不见了。他飞快地追赶与他有“接触”的那个老外,并大喊:“我的表,我的表!”快追上的时候,那老外赶紧蹲在地上,交出了一块表。可是,等这位老兄回家后,发现这不是他的表,而是那个老外的一块破表。

他的夫人告诉他,他的表在家里,并没有戴出去。可是,那个老外为什么会乖乖交出自己的表?因为,当时,在很多外国人的眼里,中国人都会功夫,那个老外以为这老兄要抢劫他的手表。

“也许我们的手表在别人身上,也许我们的生活在别人手上。”吴亮说,这个故事,可以代表他对于文学生活的观点。

评论家程德培与吴亮是老友,1984年,文学界著名的“杭州会议”召开,程德培就与吴亮结伴来杭。从事文学评论40年,程德培却最不愿意写回忆文章,因为“记忆就是遗忘,回忆是不真实的。”如今,身居上海的他,很少出门,“不怎么出门的人,一出门发现遍地都是小黄车,再一出门发现小黄车不见了。”回到文学上,他提出的观点:长篇小说不能写时间太长,因为社会发展太快,你的观点也在变化。这样一来,很久以前的文字构建,会在现实被打碎,进而让作家写不下去。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张洁宇教授,也讲了一个故事,这个故事是从她自己的研究课题出发,故事的主角是一对浙江兄弟——没错,就是鲁迅和周作人。

《伤逝》作为鲁迅的小说,众所周知,张洁宇在《伤逝》中读出了鲁迅和周作人在生活中的关系。她说,周作人曾经说过《伤逝》是写给他的。鲁迅借《伤逝》中的恋人来哀悼兄弟失和。

1925年,鲁迅在写完《伤逝》之后,他与周作人的确是越走越远了。张洁宇认为,“度日”与“做人”的差异,正是周作人和鲁迅的差异。“涓生最后的选择,其实是换一种生活方式,鲁迅借此想和周作人讲,生活不仅仅是‘度日’,还有‘做人’的层面。”她觉得,任何时代都在提供这样的选择,如果生活在一个平庸的时代,无论如何选择都没有关系,但是,在上世纪20年代的风云之下,这个选择是重大的。“我们当下的生活也是如此,也需要选择。”张洁宇说。

基于这些故事的讲述,《文艺争鸣》主编王双龙提出:“我们应该有一本有故事的文学史。”就这一点,他与自己的团队,也正在尝试。

现实主义的原则不可丢弃

在评论家纷纷讲故事的时候,还穿插一个“故事大王”——那就是作家麦家。

麦家说,他与在场的很多朋友,常以文学的名义在公开或者私下的场合相遇,原因很简单:“文学组成了我的正面,也组成了我的大部分生活。”

在麦家看来,这个时代,文学其实渐行渐远。对默默无闻的生活,我们通常不是不敢,而是不忍心说一个“不”字:“这种生活剥离了生活本身的质量和内涵。”

麦家说,文学是第二种生活,是对我们当下生活一种校正,也许是比对。不管如何,它是站在第一种生活之上的,应该要让第二生活占领一定的制高地,避免文学生活被第一种生活拖垮,或者覆盖的风险。

而对于作家、《西湖》主编吴玄而言,文学生活则是个体的私密生活,“是不能说的”。阅读是吴玄的文学生活之一,他讲述了自己的阅读经验。上世纪80年代,他觉得经典书到处都是,但现在再回头一看,经典似乎没有那么多。“你当时读过的书,可能不是好书,也可能书的本身并不差,但它与你的内心是相悖的。”从个人的角度来说,吴玄觉得,文学生活越过越少,而不是越过越多。

后面赶来的作家李杭育则说:“按照会议主题的字面意思,阅读,写作,参加活动,都是我的文学生活,但这是我生活中很小的一部分。”从1978年开始写作至今,李杭育已经写了40年。目前,他正在创作自己的长篇小说。

李杭育文学生活很有个性,他说,自己不读别人的小说,这样就可以不受别人的影响;他也不太爱参加类似开会的活动;至于写作,现在也几乎每天都写,“写日记,写酒吧的见闻”。

昨天下午,第二场圆桌会议,由浙江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肖瑞峰开启。

很多读者可能还不知道,肖瑞峰在2018年7月以“晓风”的笔名,推出了自己的小说《回归》——这本书展示了一位大学校长退出权力中心后的心灵净化史。

肖瑞峰说,20年前没有人想到网络文学,10年前没有人想到网络文学会火爆到这个程度。

“我们这个时代,需要各种各种各样的生活,文学要书写我们的时代,深入、真切、精准地把握和反映当下的生活。”也正因如此,他创作了《回归》,他觉得自己作为高校教师队伍中的一员,对当下的大学生活,应该有圈内的真切反映。他说,不管社会如何善变,现实主义的原则不可丢弃。


责任编辑: 金晨

标签: 文学;生活;评论家;故事;作家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即时报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